3月22日上午,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花朝节拉开序幕,各类经营商铺、摊位沿3公里长旧街两侧摆成“长龙”。
记者周超 摄
花朝节集市上,来自全国各地、十里八乡的数万游客穿行其中,享受“赶大集”的乐趣。
记者周超 摄
花朝节集市上,商贩向顾客推销自己的产品。
记者彭年 摄
花朝节集市上,来自甘肃的骆驼为赶集的人们提供拍照服务。
记者彭年 摄
3月22日上午,为期5天的新洲旧街花朝节在明媚春光下拉开帷幕。从三庙河畔的旧街花朝大道到主会场所在的问津文化广场,来自本地和全国多地的商贩云集,新洲本地和鄂东县市的赶集者摩肩接踵,商家叫卖声、赶集者谈笑声、广场上演出表演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具有800年历史、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新洲花朝节,曾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工具交易为主,如今商贸物流高度发达、网络信息沟通足够便捷的当下,依然受到商家和赶集者青睐。如今农业产值占比日渐缩小,植根农耕文化的花朝节,却依然保持生命活力,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记者近日两度走进新洲旧街花朝节集市,采访商家、赶集者,请教当地非遗传承人、街道干部和专家学者,探寻花朝节火爆的故事。
外省商家慕名而来,800岁新洲花朝节在抖音出圈
22日10时左右,在靠近旧街的乡道上,可以看到当地村民骑摩托车或开电动三轮车前往赶集,也有骑着摩托车带着刚从花朝节集市买的物品的村民返程。商家摊位,则在乡道上摆到了离集市中心几公里远的地方。
在花朝节集市入口处,来自江苏徐州的一位男子推着一车猫狗兔宠物正赶去集市。男子说,这里客流量大,他已是第6年开车从江苏来新洲花朝节,去年在花朝节几天卖出了3万多元。
集市中心有小朋友在骑骆驼,走近一问,骆驼来自甘肃,35岁的老板姜俊告诉记者,他已是第8年来新洲花朝节了,现在通过抖音、快手很快就知道哪里集市人多,然后就往哪里赶。和姜俊类似,来自山东菏泽的董老板开车带来3只孔雀,引吸了不少小朋友合影。
过去花朝节上,外省商家多来自临近的湘、赣、皖、豫等省份,今年记者问到的外地商家,则多来自更远的省份。一位出售风干牛肉的陈姓老板来自福州,他说别的地方没见过这么大的集,这里的场面可真是一道风景。从贵州铜仁开车来的青年张现海,和妻子在集市中卖冰粉。他说武汉的亲戚告诉他,新洲有个花朝节,人超多,他便空车赶过来,在武汉买原料,再到旧街设摊。
50岁的郑文启来自云南普洱市,他卖的毛冬青茶,许多赶集者免费试喝。郑文启告诉记者,他在荆州待过多年,早就知道新洲花朝节,去年在抖音上看到花朝节人气火爆,决定今年来试一试。来自安徽安庆的陈女士出售家用手工小石磨,小石磨在安徽是非遗产品,可磨黄豆、米粉,小巧可爱且实用,她的摊位被赶集者打围。
集市里靠近河堤的一段,锄头、铁锹、镰刀等农具特别集中,木梯、凳子、篓子、竹篮等竹篾生活用具也不少。一位卖竹篾用品的蔡女士说,她在花朝节做生意30年了,这些老式家用品仍有市场。蔡女士说,旧街有一位69岁的梅姓篾匠,能用竹篾做小盘子,用不同颜色的竹条把自己的“梅”姓编到竹盘上,曾有武汉来的老板一次性买了10个回去做装饰用。
人多、热闹、好玩,年轻人请假也要回来
“花朝节不是旧街独有,也不是新洲独有的。”
武汉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孔子问津传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森林,在集市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农历二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一个很浪漫的传统节日——花朝节,这个节日相传形成于唐代,民间效仿武则天在初春时节出游赏花,形成了一个与元宵、中秋类似的“月半”节,人们将这天定为百花仙子的生日,名为花朝节。
花朝节为何在新洲旧街落地生根传承至今?李森林说,从区位看,新洲旧街地处大别山脚下,团(风)、麻(城)古驿道旁,既是大别山与鄂东平原的交会处,又是水陆联运的水旱码头。旱路,东可进入大别山腹地,西下武汉,北达豫皖,南至湘赣;水路,在旧街码头,可沿三庙河入举水,直通长江。南宋淳熙年间,旧街出现花朝庙会,之后由庙会演变为花朝集市,辐射鄂东及周边省份,绵延至今,未曾中断。
3月24日,正是农历二月十五,今年旧街花朝节最隆重的一天。记者当日上午再次来到集市现场,看到商家摊位以三庙河桥为中心,向两头分别延展了两三公里,远远看去,集市上人头攒动,确有“清明上河图”的繁盛景象。
桥前的问津文化广场,正在举行花神祈福仪式,“花神”为十多名身着汉服的“花仙子”赐花,“花仙子”们祈求百花盛开、满园春色,并带来幸福和好运。观看仪式的赶集者从舞台下广场站满到马路上的集市,有数万人之多,场面恢宏。
记者在集市上遇到来自麻城宋埠的70多岁的李铁冰和老伴。李铁冰买了3个簸箕,他说往年他也来花朝节赶集,因为花朝节人多、热闹,自己祖上就来花朝节赶集。几名来自团风的中年妇女手挎竹篮穿梭在人群中,颇有过去赶集的模样,她们说,大老远来这里就为“好玩”。
“来逛花朝节的人为什么逐年增多?我看主要是传统和习惯,二月十五赶花朝集是本地和鄂东人的乡愁记忆,已融入血液。”旧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熊莉告诉记者,有从旧街走出去在大城市安家的年轻人,今年春节没回来过年,但花朝节却请假回来了。
民俗与文化休闲融合,可以看戏也可以寻找投资伙伴
今年旧街花朝节,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占比不大,食品餐饮、服装鞋帽等各色小商品为大宗,而戏曲演出、花神祈福仪式、三庙河畔汉服秀、民间歌舞表演、设置传统生活方式场景网红打卡点、新洲头部主播直播带货,在花朝节上特别吸引眼球。
3月24日中午,一队龙灯表演在横跨三庙河的步道上进行,舞龙者在露出河面的一节节石墩上表演,十分惊险。这一幕和3月22日旧街花朝节开幕第一天,身着汉服、手撑油伞的“花仙”女子们列队走过河心步道一样,吸引大批赶集者欣赏,为旧街花朝节平添了传统文化色彩。
24日一早,新洲善书传承曲艺团团长方如海和团员正在排练,当日上午他们的演出是8个演出节目中的一个。24日下午记者离开时,问津文化广场的舞台已唱起了楚剧,观看楚剧的人群和上午花神祈福仪式一样密密麻麻,站满整个广场。
当天在旧街两个打卡点,老式的竹床、竹椅场景吸引不少赶集者来拍照留影。集市上还有不少寻找投资创业伙伴,以及售楼、汽车展销、婚庆等现代服务业摊点。
旧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熊莉说,旧街已有的问津书院、稻田记忆、城楼寨等景区,也配合花朝节为赶集者提供了前来游玩的便利举措。
新洲区文旅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03年新洲区政府在旧街举办了第一届花朝文化旅游节,并将4个乡镇的花朝节中的旧街花朝节延长为五天。至此,旧街花朝节,从农用物资交流,朝着文化旅游的方向发展,闽、粤、豫、皖、湘、赣等省香客、商人如潮水涌至。进入新世纪,花朝节呈逐年升温态势。据初步统计,2013年旧街花朝节设1300个摊位,单日人数为10万人左右。到今年,摊位数达到2400多个,22日开节首日人流量16万人,24日(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当日,人流量已接近20万人。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郑传寅教授告诉记者,民众赶集习惯的力量巨大,同时要看到传统节日背后往往有强大的信仰的力量。还有商业需求,政府做好了组织管理,维护好环境和秩序,商家只会越聚越多。他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在弘扬传统节日本源精神的前提下,注入适应现代生活的文旅新业态,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趣味的人在节日中都能各取所需,如此,老节一定能焕发新生与活力。
来源: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