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髙度发达,出现了隋朝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农业经济达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顶峰。经济富庶导致了国力增强和四方夷国来朝,必然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精美艺术的交流。早期隋镜铸工精良、纹饰精美,但少有铭文。到了唐代,唐镜在隋镜的基础上发展出楷书诗文铭文铜镜;吸收西域的海兽葡萄纹饰、宝相花、缠枝花草纹饰,和印度的捶揲法镜背包壳技术,制造出唐代特有的金壳、银壳铜镜;独创了金银平脱、嵌螺钿等特殊工艺铜镜。使得唐代铜镜品种繁多,工艺精美;创造了中国隋唐铜镜的第三个发展高峰期。
隋唐时期中国铜镜仍然使用陶范工艺和髙锡青铜铸造,因为经济富庶、国力强盛,国家经济实力为世界之首。唐代铜镜的辉煌,和来自西域的纹饰和技术,都印证了当时的国力强盛和在世界上的领袖地位,这是有考古学证据证实的真实历史。
图10、上图第一排第一图是隋朝晚唐代早期诗文瑞兽镜,楷书诗文铭文是这一时期铜镜的特征。因为使用髙锡青铜铸造,随葬在北方干坑墓中铜镜出土时没有氧化,所以保持了刚刚铸好时的银白色包浆。这种包浆在鉴定界称作“水银古或水银沁”。在北方出土较多。南方干坑也有出土但很稀少。因为南方多水,所以大多数铜镜长期浸在地下水中,形成以“黑漆古”或“绿漆古”包浆为主。上排第二图是唐代四山镜,第三图是唐代金壳镜;这两面铜镜现在流失海外。中排第一图是唐代特殊工艺嵌螺钿双龙镜,也在海外。中排第二图是浙江省博的金银平脱镜;中排第三图是唐金壳菱花镜,采用印度铜镜捶揲包壳技术制造,现藏美国。中排鎏金海兽葡萄纹镜藏上海博物馆,海兽葡萄纹饰来自西亚,是唐代经济繁荣强大万国来朝的证据。下排金银平脱方镜、金壳镜、银壳镜都是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下排第四图是国家博物馆的嵌螺钿铜镜,都是制作工艺非常髙的唐代铜镜珍品。它们代表了中国铜镜第三个高峰期、唐代高峰期的铜镜产品。铜镜——作为中国诸侯王、贵族士大夫的护身符和奢侈品,在中国古代历经了战国、汉、唐三个发展高峰期以后,直到宋代时因商业发展,商业竞争导致宋朝发明水胆法炼铜、翻砂法铸镜出现;商业竞争使中国铜镜价格下降,这时的中国的铜镜才开始真正走进平民百姓家庭。也因为铜镜走进平民百姓家庭、而重视价格低廉实用,宋朝时期的铜镜虽然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但是质量却大幅下降,使得中原铜镜从此走向衰弱。这一时期除了北方的辽契丹、金女真少数民族政权,因为长期仰慕中原贵族的奢侈生活方式,模仿盛唐使用中原传统陶范法和炼铜工艺,铸造出了具有唐代水平的髙质量铜镜,创造了中国铜镜史上新的辉煌。被世界称为中国铜镜的中兴时代。此后中原铜镜在元朝、明朝、清朝时一路衰退,除了皇家贵族使用的铜镜精工细作,有一些精品以外,民间流行使用的铜镜,基本都工艺衰退;厚度变薄、重量减轻,材质上用红铜、黄杂铜铸造、铜锡比例大幅降低,甚至有用红铜铸造、仅仅依靠镜面镀锡的红铜镜出现。多数铜镜纹饰简单模糊,质量低劣。到了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物美价廉的玻璃镜、火柴进入中国。中国的铜镜和阳燧因为制造成本高、没人购买使用,而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因为中国铜镜、阳燧在古代是代表太阳神的神物,具有象征吉祥和护身符作用,铜镜和阳燧,在民间一直沿用到晚清至民国初年才彻底消失。
图11、上图中是宋朝时铜镜中的精品。它们因为贵族使用,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陶范铸造。但是因为铜锡的比例不合理,铜镜中漂亮的黑漆古、绿漆古和水银古很少。民间铜镜以湖州铭文镜为主,大多质量低劣;因为水胆法炼铜和采用翻砂法铸造,光泽暗淡气孔增多;为了降价竞争,许多作坊依靠使用低价红铜、杂铜铸镜,然后在镜面镀锡。这种镀锡红铜镜出土很多,到底能不能照容?还是制作的随葬辟邪冥用铜镜、目前还缺少专题研究。从大量出土的宋代铜镜可以证明,宋代时中原铜镜全面衰退,并从此一路下坡、直至退出映照。
图12、上图是中国北方契丹族辽朝、仿照中原陶范和高锡青铜铸造的铜镜。第一排第一面是辽契丹小字铜镜,因为铸有契丹文字十分珍贵。第一排第二、第三、第四面是辽朝宮廷用镜;第二排第一镜左边缘刻有七个漂亮的契丹大字,但是没有金代刻款铜镜的花押与金镜不同。因为全国发现的契丹大字极少,它是辽朝唯一的契丹大字铜镜证据因而非常重要。下排第二面也是契丹小字铜镜;第三面是辽朝汉字铭文铜镜;第四图是辽朝铸造的阳燧、铜镜两用镜。辽代宫廷使用铜镜、大多使用中原唐镜高锡青铜和陶范铸造方法铸造,纹饰精美,铸制规整,漂亮的水银古和黑漆古非常典型,完全超越了中原宋代铜镜的铸造水平,被世界誉为继承了唐代铜镜髙峰的中国铜镜再次辉煌和中兴。它们大多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中国铜镜中的珍品。
图13、上图是北方女真民族建立的金朝铸造的铜镜。第一排第一图是女真小字铭文镜。女真族兴起以后,联合宋朝灭亡了曾经统治他们的辽契丹王朝,开始时使用辽朝的大字和小字,强盛后自己用汉字边旁部首创造了记录自己民族语言的女真大字;后来也模仿辽朝的契丹小字,创造了女真小字。女真小字以上下结构为主,与契丹小字主要为左右结构不同。虽未破译,但可从形式结构上区分。上排第四图铜镜右边缘有女真大字刻款。金代实行“铜禁”政策,铜镜边缘大多有当地政府刻款,刻款以汉字为主,下面有各种金代特殊的花押,真假比较容易辩识。另外金代铜镜和辽代铜镜一样,采用中原唐朝时的陶范和高锡青铜合金铸造,大多铸制规整、纹饰精美;以双鱼、双龙、双凤、童子攀花和花卉纹多见。但是与辽镜相比质量略逊一筹。金代铜镜中有许多仿汉的汉式镜、仿唐的唐式镜,但是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汉唐镜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认为是民间作坊为了逃避政府铜禁检查,故意铸造仿镜冒充汉唐镜销售。不过从许多仿汉唐镜铸制规范,与汉唐镜式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区分的情况看并非如此。因为民间作坊为了牟利目的铸造不出如此规整的铜镜,并且要仿也必须与汉唐镜完全相同,否则通不过验讫关。因此这类仿汉唐镜应该是金代政府铸镜局的官铸产品。
图14、上图是北方蒙古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权时期铸造的铜镜。元朝虽然灭了南宋和北方的金朝、西夏政权,但是统治中国只有不满一百年时间,遗留下来的铜镜数量不多。元朝政权国力强盛,在铜镜铸造方面继承了金代的陶范铸造和高锡青铜方法,铜镜质量与金代相似。上排第一、第二图是至元时期的年号镜,第三图方镜中的人物是元人服饰;因为元代出了个关汉卿剧作家,元人戏曲《窦娥冤》非常出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亦深入人心。可能是元人喜爱元杂剧和元曲,所以上排第四图和下排第一图的铜镜,创造了立体的戏剧图案,工艺水平很髙,非常珍贵。元朝的单龙纹镜和汉铭文镜也铸工规整精良,反映了元代铜镜与金代铜镜的继承性质。
图15、上图是明代铜镜图片。明代时中国铜镜继续走向衰弱,铸镜水平已远远落后于日本。上排第一镜是明代开始的搯丝珐琅铜镜、第二图是湖州镜,第三图是万历时宫廷使用鎏金婚嫁龙凤纹铜镜、第四图是农民起义政权张献忠铸造的鎏金铜镜。下排是宣德双龙镜、湖州吉语铭文镜、和百子多宝镜;第四图是插屏式铜镜。这些铜镜多为皇家造办处和贵族自铸镜。因釆用高锡青铜陶范铸造,品质优良,是明代铜镜中的精品。明代时宣德皇帝制造祭神礼器时引进了西域的风磨铜和白铜。所以明代铜镜湖州镜中有许多白铜镜可以关注。
图16、上图是清代铜镜中的精品。上排四图和下排第一、第二图都是清宫造办处为皇家子孙婚嫁、和乾隆皇帝铸造的皇家用镜。它们使用陶范和高锡青铜铸造,品质优良。下排第三、第四图是民间流行的湖州文字方镜和白铜镜,可以看到铜镜在乾隆以后的快速衰退。以上是通过考古出土和博物馆文物实物证据证明的,世界铜镜起源和铜镜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全部完整历史。您如果认真阅读完毕,并花点时间研究记忆下来;那么您就能够知道世界和中国古代铜镜真实的来龙去脉的过程;您在收藏和研究中国古代铜镜时,就可以做到不但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了。这样您就能够辩识某些半瓶水的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古代铜镜起源、演变煞有其事的侃侃而谈,而不被其误导了。因为只有考古出土实物证明的历史事实,才是真实的,不容否定的。相信这些收藏研究者应该具有的理论知识,一定能够为您的铜镜收藏和研究工作増辉。如果您还想知道更加详尽的世界铜镜和中国铜镜的起源发展历史,可查阅拙著《世界古代铜镜图录及其考古学研究》。写作此书时曾经在互联网上分篇介绍过、应该可以查阅。写完了世界和中国古代铜镜的诞生发展史以后,常想着为尚没有考虑到、和遗漏的古代铜镜问题再作一些考察研究和补充,以便使自己写作的《世界古代铜镜图录及其考古学研究》一书更加完善。所以又写了《世界古代黄金、白银镜和金银装饰铜镜》一文以作补充。又因为在研究考察世界和中国古代铜镜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一些很小的铜镜、微型铜镜和阳燧实物存在。从考古实物考察发现它们存在的历史很长;从中原陶范铸造铜镜兴盛的战国、汉、唐三个髙峰时期,一直到晚清民国都有发现;并且在中国周边的日本列岛也有发现。这些小型、微型铜镜,应该是中国铜镜中的一个品种;因此对于它们的存在和功能到底是什么?一直想弄个明白。为此亦想在写完了这篇中国铜镜简史以后,再在此文后半部分顺便予以介绍评说。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铜镜中,有大到长115厘米、宽57.5厘米、厚1.2厘米,重达56.5公斤的西汉矩形五钮龙纹大铜镜。它现藏山东淄博博物馆,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铜镜之一。(见图9、最后一图。)但是我国考古出土和传世的中国古代铜镜直径、一般大都在20厘米以內。直径大于20厘米的就算大型铜镜了。因为古代的铜非常贵重,大型铜镜铸造难度大,所以大型铜镜大多为宫廷贵族用镜,珍贵且数量较少。除了一般直径在20厘米至10厘米铜镜数量最多以外,铜镜中还有一种小型和微型铜镜经常出现。因为它们有些非常小,直径仅在2厘米至5厘米之间,其中直径2厘米的铜镜,可以称作中国最小的铜镜了。我们研究了中国很少几面尺寸在100厘米以上的大型铜镜,长期以来却没有人对中国历史上最小的铜镜开展研究,因此觉得尚不全面,顺便在这里讨论一下。从考古出土的实物考察,这种小微型铜镜从战国时就开始出现。并且一直延用至晚清民国,几乎与中国汉民族使用陶范铸造映照用的平面铜镜相始终。这些小微型铜镜,因为直径在5厘米以內,映照时不能将人脸全部纳入镜面、看上去不能用于照容;它们的真实功能造成了铜镜界长期以来的众说纷云的争执。那么古人铸造它们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呢?有些专家学者推测,因为古人大多留胡须,这种小微型铜镜大多是修理胡须时映照胡须用的;并且把它们命名为“胡须镜”。但是这一说法也遭到质疑,古人为了修理胡须,一定要随身带个铜镜在身边吗?现代的男人也有蓄胡须的,为什么他们都不带镜子呢?还有男人的胡须需要随时修理吗?生活事实告诉我们这并不需要。那么用胡须镜命名就明显是错误的。如果这些小型、微型铜镜阳燧不是用于实用的,那么古人铸造它们、并且把它们随时带在身边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从古代铜镜最早开始具有的祭祀太阳神的功能;铜镜最早有从太阳光中取火祭神的功能。铜镜普遍用于映照以后,亦还残存的太阳神偶的形式,可以从铜镜的功能中寻找这些小型、微型铜镜阳燧的用处和功能。研究认为,在汉代和汉代以前,铜镜是存在代表太阳神偶的神性的。这从汉代铜镜上象征阳光的齿纹外圈、图案和铭文、都可以看到它们残留的代表太阳的神性。因为它们有神性、所以在汉代和汉代以前,铜镜阳燧一直具有辟邪和护身符作用。婚姻乃是古今人类人生中的大事,先秦时男婚女嫁就有很多规矩习俗需要双方遵守,这些规矩作为婚姻合法性的标志,长期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中。到了汉代至隋唐时期,中国人的婚嫁大事中流行“三书六礼” 制度。(中国古代婚姻法)三书就是从提亲到成婚必须制作的三种文书;指“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种礼节。三书和六礼都是男女婚嫁必须遵守的传统习俗,虽然各朝各代和各个地区略有不同、但是大同小异。它们具有儒家倡导的礼的成份、必须遵照执行。在唐代杜佐编著的《通典》一书中, 记载唐代时三书六礼的第一礼“纳采” 条目中,男婚女嫁时,女方需要向男方赠送30件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其中必须有阳燧一件;《通典》中说明阳燧具有“阳燧成名安身” 之象征意义。就是说阳燧(铜镜)在纳采礼中,有象征男方事业成功之意。男方的事业与成功,是一个新婚家庭最重要的大事,可见阳燧和铜镜在古代婚嫁时显示的重要吉祥物的意义。鉴于中国人遵从儒家学说奉行礼义廉耻,所以三书六礼制度在古代一直盛行。这种直径5厘米之内的小微型铜镜不用于照容,那么它们一定和阳燧一样是婚嫁制度中的吉祥物。男人可以把它们穿绳系带,随时挂在腰间作为保佑自己事业成功的护身符;使得这些小、微型铜镜阳燧具有了宗教护身符的功能。这是因为铜镜原本就具有代表太阳的神性,太阳有光明、温暖、象征生命和万事万物兴旺发达的属性。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铜镜、阳燧无论大小,自古就有象征生命、光明、吉祥兴旺的涵意。在古代除了映照的实用功能、反映夫妻爱情的寓意以外,它们的辟邪功能一直在民间习俗中代代相传。这一点我们在汉代至清代铜镜的铭文中,可以找到无数的直接证据,是不容置疑的。据此我们可以确定,中国古代直径在5厘米以內的小微铜镜和阳燧,它们都是中国古人用于辟邪、纳福的护身符,吉祥物。从明清时这些小微型铜镜铭文中“连中三元”、“龙凤呈祥”、“状元及第”、“厚德载物” 等等铭文的寓意都可以证明。古人把它们随身佩带,可以证明这些小型、微型铜镜阳燧,寄寓有男人事业成功、婚姻家庭吉祥如意的意义。
图17、上排第一图是浙江绍兴出土的战国阳四龙纹阳燧,直径只有3.6厘米。这么小的阳燧用于取火可能性不大,大多是国王贵族随身佩带的吉祥护身符。上排第二、第三图是战国时鎏金阳燧的正、背两面,以它的直径只有2厘米多一点,并且从正面鎏金看,作为贵族护身符的可能性比较明确。上排第四图和中排第一图是战国出土的平面铜镜的背正两面,它们的直径一个在2厘米左右,另一个不足5厘米,可以证明战国时期作为贵族护身符的平面铜镜确实存在。中排第二、第三图是汉代阳燧的背面和正面图,不足5厘米的直径可以确定它们并不是取火为主要功能; 它与中排第四图不足5厘米直径的汉代小铜镜一起,作为贵族的护身符在汉代存在。中排第五图和下排第一图是唐代的微型圆镜和方镜,它们直径和边长都在5厘米以內,证明唐代作为护身符吉祥物的微小型铜镜继续存在。下排第二图是金代的小微型铜镜,与中间10厘米直径的大镜相比,它们大多不足一半,表明宋、辽、金时期小微型铜镜作为婚嫁的证物和吉祥物,在北方民族中继续使用。下排第三图是明代直径4厘米的吉语铭文镜;下排第四图是清晚民国初年北方的吉语铭文铜镜,虽然铸工粗糙、镜体极薄,但是它们证明了铜镜吉祥物一直到民国还存在的事实。中国古代铜镜、阳燧的吉祥意义,在战汉时由羌族向东迁徙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日本民族自古有信仰太阳神的宗教习俗,日本民族的主神“天照大神”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以韩国、日本的国旗上就能感受到。日本民族自古对中国的铜镜情有独钟,在东汉时就常用中国政府赠送的铜镜显示权力;国王把铜镜分发给下属表示授权管理地方,日本民族的国王、酋长、头人以拥有多少铜镜显示权力大小;死后把铜镜随葬在墓中显示权力向后代的传承。我们可以在日本王墓出土的铜镜,和皇家博物馆正仓院,以及日本各大寺院收藏、供奉的铜镜中找到证明事实的证据。与中国一样,日本也出土了许多直径5厘米以内的小、微型铜镜。从它们的铭文和天照大神图案中,可以看出它们与中国的小、微型铜镜一样,具有象征太阳、兴旺发达的宗教护身符作用。在日本民族的婚嫁礼仪中,铜镜、阳燧始终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并且从古代一直延用至相当于中国民国时期。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微型、小型护身符铜镜,因为存世的数量很少,所以在铜镜界对它们的计价方法与大型铜镜一样、采用不直接以直径大小计价的特殊计价法。物以稀为贵,尤其是战汉时的小、微型铜镜、阳燧,因为年代久远留存下来的实物极少,自然会成为稀罕之物。也许、我们今天收藏佩带它们,也会和古人期待的一样,能够借助太阳神的余威,让我们大家都能够成名成家!祝您好运!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