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为了繁衍后代,你愿意自杀吗?还是交配完就死的那种。
你是不是以为这个问题很扯淡,但其实在自然界中,自杀式的繁殖还真不少。
想必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当两只螳螂完成交配后,有的雌性螳螂是会吃掉雄性螳螂的。在动画片《黑猫警长》中,我们也依稀记得,那只雄性螳螂是因为爱,也就是婚俗使然,自愿被母螳螂进食,以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
事实上,如今有很多研究证明,雄性螳螂的死并非自愿,而大多数情况下,螳螂之间的相互捕食也不是常规操作。简单点来说,雌螳螂是因为饿,才会捕食雄性螳螂。
无独有偶,在捕食配偶这条道路上,蜘蛛也是个狠角色。大多数雌性蜘蛛有2个精细胞的储藏区,在交配的过程中,雄性蜘蛛会竭尽全力让精子将这些区域给填满,然而等到被榨干后它们还要沦为雌蜘蛛的晚餐。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自然界中,像这样的“自杀式”繁殖方式并不少见。
宽足袋鼩——1次交配8小时
在澳大利亚原野上,生活着一种叫宽足袋鼩的有袋类动物,它们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由于冬季食物欠缺,所以宽足袋鼩会选择在凛冬交配,以保证幼崽能在食物充沛的春天降生。
然而就是这种看上去憨萌的小动物,它们的交配方式却相当残忍。因为那些激发雄性袋鼩繁衍意识的荷尔蒙,正是杀死它们的毒药。甚至说谁的精子和能力更强大,那它就越可能死亡,是不是有点开玩笑?但这就是袋鼩的生存手则。
宽足袋鼩的繁殖期仅有2周,而且种群内的交配很繁忙。通常情况下,雌性袋鼩会同多个雄性进行交配,1次交配可以持续12个小时以上。
在这种强烈的竞争之下,体型、睾丸更大的袋鼩获得更多的优势,并且能够延长交配时间,以此来保证成功生育后代。
然而,这种繁殖方式也是有代价的,长时间的交配几乎耗尽了雄性宽足袋鼩的全部能量。在繁殖期间,这些宽足袋鼩因为皮质醇水平长时间保持在高水平,同时会抑制免疫系统,进而导致感染寄生虫。
在繁殖期后,袋鼩会出现脱毛、内出血以及失明等情况。最终几乎所有的雄性宽足袋鼩死亡,只剩下怀孕的雌性度过冬天。
然而除了陆地生物外,水中也有这样奇特的生物。
红鲑——为崽而死
有一种名叫红鲑的鲑鱼,它们出生在河中,生长于海洋。在生命的第四年,成群结队的红鲑鱼会逆流而上,直到奔向河流。
可让人不解的是,它们千里迢迢来到河床,却只是为进行一次“死亡式”的繁殖。在成功产卵后,红鲑鱼身上的肉会渐渐腐烂,最后沉入河底,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后代提供充足的养料。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自然界中,经常会出现自杀性繁殖的现象吗?
为何有自杀式繁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杀看起来的确诡异而且不合常理,因为自杀的雄性动物们好像并不担心自己的生存。
对此,科学家们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中,最终也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其实,让雄性动物主动放弃生命的一大诱因是食物的可预测性以及季节性。在热带及温带地区,季节的更替会让自然资源发生明显变化。
有些动物为了保证后代种群能获取足够丰富的资源,就会选择合适的季节来繁殖,同时它们自己还会让出相应的资源,典型的就是宽足袋鼩。
为了让整个生存大业有条不紊的运行,所以留给它们繁殖的时间也非常紧迫。更狠的是,在繁殖之前,它们为了尽可能多的储存精细胞,还会分解掉睾丸。
不难看出,生物们为了繁衍的确残忍,但又那么真实。在雄性宽足袋鼩看来,在繁殖成功之后的鼩生几乎没有意义,反而会给未来的家庭增添一份负担。倒不如趁着这个冬天大展拳脚,来一次说死就死的交配。
显然,这种繁殖方式很纯粹也很奏效。
所以说,真的决定动物生存方式的是自然资源,而并非它们自身。像那些生存几率不大,繁殖周期又短的生物,就容易出现自杀等极端现象。
萤火虫最后,尽管自杀繁殖这种方式显得很极端,甚至有内卷的倾向,但这也是它们能在大自然中存活的理由,毕竟绝大多数生物都在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如果你停滞不前,那么势必会被淘汰或者被取代。
终有一死,死要死的有价值[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关爱身体,远离色情
戒色了就不会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