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一起来了解超柔性无机薄膜基热电器件——《Enabling ultra-flexible inorganic thin-film-based thermoelectric devices by introducing nanoscale titanium layers》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新型超柔性无机薄膜基热电器件的出现带来了新希望。它通过巧妙引入纳米级钛层,对传统器件进行革新!接下来,咱就一起深入探究它的秘密吧!
*本文只做阅读笔记分享*
一、研究背景
在当下,传统的热电器件大多是固态构造,就像一个个小堡垒,虽然在一些方面能发挥作用,但面对像人体皮肤、排水排气管这类奇奇怪怪的不规则热源时,就完全傻眼啦,根本没法有效利用它们散发的废热。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薄膜制备
科学家们用磁控溅射系统这个神奇的工具,在473K和2Pa的条件下,让p型和n型薄膜在PI基板上“安家落户”。同时,Ti和Cu薄膜也被巧妙地溅射出来,成为电极和功能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控制沉积速率和溅射时间,就像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让各层厚度都恰到好处。在这之前,还得用稀释硝酸和丙酮把PI基板彻底清洗干净,再用氮气流吹干,给薄膜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二)器件制作
这里用到了不锈钢掩模这个小助手哦!先在上下PI板上用磁控溅射和掩模辅助沉积技术依次沉积连接金属垫,然后在特定区域沉积热电薄膜对。最后,用倒装芯片键合技术把上下PI板紧紧粘在一起,就像把两块拼图完美拼接起来一样,形成了一个由162对p/n偶组成的模块。之后再进行退火处理,让它们的结合更加紧密,就像给它们注入了一股团结的力量!
(三)性能表征
为了全面了解这些薄膜和器件的情况,科学家们用上了XRD、SEM、Cs-STEM、EDS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用XRD来分析晶体结构;用SEM观察形貌;用Cs-STEM和EDS研究成分和微观结构,深入了解它们的内在组成。同时,还用ZEM-3仪器等测量热电性能相关参数,而且每个测试都重复10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就像反复核对账目一样严谨!
三、实验结果
(一)薄膜性能
这些薄膜可厉害啦!p型和n型薄膜在室温下的ZT值分别达到了1.39和1.44,这就意味着它们在热电转换方面有着超强的能力。它们的电导率、塞贝克系数和功率因子都相当高,这都得益于对磁控溅射工艺的优化,让薄膜的取向和成分都接近理论上的最佳状态。从下面的表格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优秀的数据。
而且哦,XRD结果显示薄膜具有很强的(015)取向,就像一群排列整齐的士兵。Cs-STEM图像还发现薄膜在纳米尺度存在晶格缺陷,这些缺陷可不是坏事,它们能有效散射声子,降低热导率,从而提升ZT值,就像给薄膜穿上了一件隐形的加速衣!
(二)功能层作用
这里的10nmTi接触层和Ti阻挡层可是大功臣!Ti接触层就像一个超级强力胶,把PI基板和Cu电极紧紧粘在一起,让器件变得超级灵活。经过多次弯曲测试,在10mm弯曲半径下弯折100次以上,它的电阻变化率仅仅只有3.3%,这稳定性简直绝了!而Ti阻挡层呢,就像一个小卫士,能有效降低器件的内阻,还能增强Cu电极与热电薄膜之间的紧密程度,让整个器件的输出性能大大提升,就像给器件打了一针强心剂!
(三)器件性能
这个器件的性能更是让人惊叹!在仅仅5K的温差下,它的输出功率密度就能达到,归一化功率密度超过,这可比以前的那些器件厉害多啦!就像一个小小的运动员,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而且哦,三个串联的器件连接到50°C的不规则热源上时,竟然能输出1.85V的电压,轻松点亮一个LED,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散热器或升压器,这简直太方便啦!
四、研究结论
该研究首次制备出兼具高柔性和高性能的热电器件,其独特的界面设计是性能优异的关键。纳米级 Ti 接触层和阻挡层分别提升了器件的柔性和输出性能,尽管在循环弯曲过程中 Ti 阻挡层可能出现初始断裂,但整体不影响器件功能。该器件在可穿戴电子设备、光热转换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推动了柔性热电器件的发展。
五、一起来做做题吧
1、传统商业化热电器件难以利用不规则热源废热的主要原因是?
A. 材料成本过高
B. 结构为固态且不适应不规则形状
C. 热转换效率低
D. 缺乏合适的电极材料
2、在薄膜制备过程中,沉积 p 型和 n 型热电薄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是?
A. 473K 和 2Pa
B. 373K 和 3Pa
C. 573K 和 1Pa
D. 273K 和 4Pa
3、p 型薄膜在室温下的 ZT 值是多少?
A. 1.44
B. 1.39
C. 1.0
D. 0.5
4、该热电器件能实现高柔性和高性能的关键因素是?
A. 采用了新型的有机材料
B. 独特的界面设计
C. 增加了薄膜厚度
D. 提高了退火温度
参考文献:
Tan, M., et al. Enabling ultra-flexible inorganic thin-film-based thermoelectric devices by introducing nanoscale titanium layers. Nat Commun 16, 63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