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用途长期以来并不广泛,但在过去十年中,纳米材料的应用开始受到重视,因此它可能比传统块状材料更具优势。最新的光催化纳米材料进展,使我们有望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并储存起来,从而实现清洁替代能源。
而氢被认为是最终的能源来源,因为它可以通过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帮助,通过水的光分解来产生。虽然纳米光催化材料,目前尚未在光伏和传统化石燃料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历史研究表明它们有着光明的未来。
目前,有许多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被用于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氧化铜(CuO)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材料,因其窄带隙(1.2 eV)、出色的导热性(33 W/mK)和良好的稳定性而备受青睐。
这种纳米晶体具有更高的活性中心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它还具有足够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较长的少数载流子扩散长度。Ti掺杂的CuO NPs在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已经显著改善了载流子迁移率和短路电流密度。
一、实验部分1、掺锂CuO纳米片的合成
掺锂CuO纳米片的制备过程,需要一系列复杂步骤,我们需要将硝酸铜三水合物和硝酸锂被选作起始原料。为了控制反应的发生,还要在里面添加了六亚甲基四胺,有助于纳米片的形成。
在典型的合成过程中,我们将1.0 m(Cu(NO)3)2+3小时2O)和0.1 m的HMT溶解在100 mL去离子水中,并在1°C下用磁力搅拌40小时。
然后,我们将混合溶液放入热风炉中,在90°C下保持5小时,以促进反应的进行。接着将产物进行洗涤和离心处理,然后在200°C下进行1小时的煅烧,再通过调整锂离子和铜的比例,即硝酸锂的摩尔比,进而再观察着锂离子电池的表现。
2、光催化测量
我们将制备好的Cu催化剂加载到250毫升烧杯中,再添加0.005克/升亚甲蓝染料和0.02克/升的催化剂。然后加入20毫升含有30%氢氧化物的氧气溶液,使反应在室温下静置。
在距离反应体系20厘米处,放置一台强度为300毫瓦/平方厘米的550瓦卤钨灯,作为可见光源。
为了进行光催化反应,我们需要将溶液暴露在可见光照射下,并进行连续搅拌。随后定时取出5毫升的悬浮液并离心处理,以去除光催化剂。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我们可以监测反应的进展情况。同时,他们还使用LC-MS技术来鉴定反应产物,进一步了解Cu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通过光催化反应,Cu可以激发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产物。
二、结果和讨论1、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来了解这些纳米结构的特性。这些图谱展示了Cu(铜)和O(氧)纳米结构在不同浓度下的衍射峰锐度,这些峰锐度反映了材料的结晶性质。我们观察到的衍射峰与JCPDS卡编号48-1548相匹配,这对应于具有空间群C110/c的单斜结构。
我们还在CuO中发现了其他峰,分别对应于JCPDS卡号48-0798铜酸锂(LiCuO)和JCPDS卡号77-2144氧化锂(Li2O)。这些新的峰的到达位置表明,Li(锂)离子进入了Cu晶格的间隙位点。
通过使用Debye Scherrer方程,我们能得知纳米晶体的尺寸。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尺寸从约22纳米降低到约15纳米,但对于Cu来说并没有变化。
2、FT-IR光谱分析。
在红外光谱(FT-IR)中,我们观察到的高峰位于约450、525和600厘米附近,与CuO的特定振动键相关。
CuO通常有六种工作模式,预计在450至600厘米处出现3Au和3Bu模式。但由于锂掺杂,这些振动模式发生了位移,这是因为锂离子改变了材料的电子密度。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我们还观察到纳米片状结构的形成,表明CuO纳米片是通过类似的晶体取向机制形成的,锂掺杂对CuO的形态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但锂掺杂有助于使CuO纳米片变得更小,形成非常薄的纳米片/棒并形成网络。
而在反应开始时,Cu(OH)++2析出为小纳米颗粒。随后在沉淀阶段,Cu(OH)2失去了H2O分子,从而破坏了平面间的H键,导致初级层状单斜CuO纳米结构的形成。
通过这些微量锂掺杂,可以促进CuO纳米片的一端一起生长,而在锂掺杂的帮助下,层状CuO被部分分裂成更小的纳米片,因为锂分子的强烈布朗运动可能会破坏CuO晶面的完整性。
3、拉曼光谱分析
当我们研究CuO(氧化铜)时,发现它有三种特殊的拉曼活性模式,比如Ag、B1g和B2g。
我们发现B1g模式与CuO的弯曲有关,而B2g模式对应于氧分子的拉伸。在LiCuO相中,还发现了大约在487 cm−1处的横向纵向光学EuTO(LO)模式。然而,我们发现在较高浓度下,锂可能会在表面形成偏析现象。
为了进一步支持这些结果,我们使用了XPS技术,通过观察Cu-2p和O-1s的峰,我们发现CuO中的铜存在Cu2+帷幔状态,而Cu1−xLixO(其中x = 0.05)的纳米片相对于原始CuO显示了红移现象。
表明锂离子与CuO之间,可能发生了一种化学相互作用,使得CuO中的光生电荷增强,导致更好的光电流性能。
而Li掺杂的CuO会向较高的结合能偏移,这也被XPS和紫外-可见-DRS结果所证实。我们观察到掺杂铜Cu1−xLixO(x = 0.05)的O-1s峰被压缩,而其他剩余的峰得到了扩增。这表明锂的掺杂导致了Cu中缺陷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各种氧相关缺陷的存在。
但锂离子的掺杂,不仅可以提高CuO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范围内的光吸收率,而且随着Li含量的增加,它还可以持续减小材料的带隙。我们观察到当Li含量增加到7.0 mol%时,形成了第二相,并且带隙的能量值增加到了1.41 eV。
4、Li掺杂的空穴浓度
当我们在材料中加入锂掺杂,会对电荷载流子的复合时间产生影响,这主要得益于锂掺杂导致的较高带隙能量,使材料能够在可见光区域吸收能量较小的光子。锂掺杂还会引起价带尾部的延伸,甚至提升到价带最大值的上方,这可能是光学吸收开始的原因。
研究证明,锂掺杂可以在条件带内产生稀薄的受体水平,从而有效地增加空穴的浓度。空穴浓度的提升能扩大空穴电导率,减少了电子-空穴在大部分空间电荷区域的复合现象。
随着空穴密度的增加,它能级会相应改变,向正方向偏移,较高的掺杂量还会改变带隙并引起间隙内缺陷状态的形成。通过光致发光(PL)光谱检测,我们发现了这些缺陷。
在438和490纳米之间,出现了光致发光带,被认为是材料固有的缺陷。锂掺杂使得在438和450纳米处的蓝色波段消失,并降低了波段发射强度。
由于缺陷的出现,带强度降低,这是因为晶格发生了畸变,进而抑制了电子-空穴复合。PL结果表明,锂掺杂后电荷载流子(空穴)得到增强,从而改善了材料的短电流密度。
为了了解锂离子对铜氧化物(CuO)纳米颗粒的电子特性产生的影响,我们进行了阻抗谱分析,发现经过锂掺杂后,交流电导率明显提高。
而通过奈奎斯特图解析,我们发现在样品中存在两个半圆弧,分别对应晶粒和晶界,表现出无德拜类型的弛豫行为。复阻抗用并联RC等效电路模型拟合,显示掺杂样品的有效电导率要高得多。
当锂掺杂量为x = 0.05时,Cu和Li混合价态之间的电子跳跃,导致样品的晶界电阻(R2)较小,同时,铜(Cu)的导电行为逐渐增强。
但是,当锂掺杂量进一步增加至x = 0.07时,样品的半圆弧直径较小,这表明兴奋剂跳跃率降低,可能发生在间隙部位或产生隔离现象。
实验证明,当锂掺杂量为x = 0.05时,Cu1−xLixO(x = 0.05)纳米片表现出更高的导电性,并且在可见光区域具有高吸收率,晶界电阻较小,有助于吸收更多的太阳光谱。
5、光催化活性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显示,通过将锂掺杂到CuO(即CuCu1−xLixO(x = 0.05))纳米片中,其光催化活性显著优于未掺杂的CuO纳米片。
而通过光催化降解效率直方图,我们能证明在经过93分钟光照后,Li掺杂CuO(x = 0.05)纳米片的MB降解率约为原始CuCu1−xLixO纳米片的120%,也就是说,合成的Li掺杂CuO在可见光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通过LC-MS检查反应过程中的光催化降解产物,我们还发现Li掺杂CuO纳米片的光催化降解速率高于未掺杂的CuO纳米片。这可能是因为Li掺杂CuO纳米片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
之前有说到,较小的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而锂的掺杂还改善了导电性,并增加了表面积,这进一步提高了光催化活性。
Li的掺杂还引入了与氧相关的缺陷,这增强了载流子迁移率并提高了电荷收集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光催化活性。
纳米片的片状结构还有助于提高电子-空穴分离效率,促使它们转移到表面,从而增强了光催化反应的活性。但Li掺杂CuO的价带(VB电位)为正,不能产生∙OH物种。
因此,在H2O2的存在下,溶液的氧化能力明显增强。H2O2能够产生大量的∙OH物种,这些物种具有高度氧化能力,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
三、结论经过精密调查和受控反应参数的处理,我们获得了有关原始和Cu性能的重要发现。晶体学结果与XPS测试的结果完全一致。通过分析电导率,我们发现锂离子成功地渗透进入了CuO晶格,这实际上改善了材料的性能。
在光照条件下,我们观察到锂离子的存在,使得CuO的导电性增加,并且它在光的吸收率方面表现得更加优异,晶界电阻减小了,也意味着材料可以更高效地捕获更大比例的太阳光谱。
这项进步对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至关重要,因为它减少了电子和空穴之间的相互复合,并且有效地改善了CuO的电荷分离能力。
参考文献1、哈夫萨·赛义德, 穆罕默德·伊克拉姆, 阿里·海德尔, 萨迪亚·纳兹, 安瓦尔·乌尔-哈米德, 瓦利德·纳布甘, 朱奈德·海德尔, SM 易卜拉欣, 哈米德·乌拉, 谢尔迪尔·汗 , 在还原剂存在下的有效染料降解和杀菌行为与 z 方案 P3HT/g-C3N4 掺杂的 CuO 异质结的计算机分子对接, 表面和界面, 10.1016/j.surfin.2023.102804, 38, (102804), (2023).
2、Ozcan Koysuren, Hafize Nagehan Koysuren, CuO及其与聚苯胺复合物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亚甲蓝和Cr(VI)光还原中的应用, 溶胶-凝胶科学与技术学报, 10.1007/s10971-023-06049-2, 106, 1, (131-148), (2023).
3、徐婷婷, 夏忠辉, 李洪冠, 牛平, 王淑兰, 李莉, 构建晶体g‐C3N4/g‐C3N4−xSx同种型异质结构用于高效光催化和压电催化性能, 能源与环境材料, 10.1002/eem2.12306, 6, 2, (2022).
4、Hafsa Siddiqui,Netrapal Singh,Viplov Chauhan,N. Sathish,Surender Kumar,用于硝酸盐检测的电化学3D打印铜花园,材料快报,10.1016 / j.matlet.2021.130795,305,(130795),(2021)。
5、王天琪, 田冰冰, 韩斌, 马定仁, 孙明哲, 阿米尔·哈尼夫, 夏德华, 尚金, 用于协同吸附和光催化的多孔材料的最新进展, 能源与环境材料, 10.1002/eem2.12229, 5, 3, (711-73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