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微信联系人有感

茅塞盾开 2024-10-08 21:41:33

我个人常用的微信号,老早之前就关闭了被别人申请加好友的功能。

所以,我个人微信号近些年,没有再增添过一个人。

饶是如此,我的微信号通讯录里面,依旧静静地躺着近2000个名字。

单是叫海阔天空的,就有来自新疆、福建等几个地方。

而我也着实想不起每一个海阔天空的背后,到底是哪位老兄。

一直想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微信的通讯录,奈何一直没有时间。

最近几天,终于有时间去办这件事了。

10多年前,我初次接触微信的时候,身边就有好多人,微信好友规模已经逼近5000人了,据说5000人是一个微信号通讯录能够添加好友数量的上限。

彼时,微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性太强,先后出现了朋友圈营销、微信群营销、微商营销等。

好多做营销的人员,一个微信号掌控几十个500人大群的现象比比皆是。

我的2000人通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那时候受这些影响,添加的好友。

比如,那时候我参加一些活动,如果进到群里面后,会第一时间把群里面的人员添加为好友。或者偶尔得到一本业内人士的通讯录后,会先把通讯录上的电话输入手机,然后再逐个添加微信。

于是乎,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多了很多“***公司董事长”、“***公司总经理”身份头衔的人员。

那时候,我还参与销售工作。

每次我转发产品图片、链接到朋友圈的时候,我都在憧憬着这些董事长、总经理们能看到,并且给我发来一个大大的订单。

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反而因为发了太多和销售有关的信息,我的朋友圈貌似被很多人屏蔽了。

而今,这类人员基本上都被我删完了。

这些人今天还是不是董事长、总经理,用《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的一句台词:

“难说!”

当然了,我之所以删除这些人,倒也不是在乎他们现在还是不是董事长、总经理,而是感觉自己和他们完全不会产生任何共鸣,何必非要保留这样一份虚无缥缈的联系呢?

还有一部分人员,在通讯录里面也占据了不少比例。

有段时间,我帮一个同学做过一次考试认证,我主要负责帮学员报名、预约这项考试。

于是,一下子有二百多名学员主动申请加我好友。

那段时间,每天不断被这些学员通过微信联系,咨询各种问题,头都快大了。

考试过后,微信立刻安静了下来。

而这些学员,在我的微信通讯录里沉淀了下来,此后再也没有任何来往。

所以,有必要和这些人员说拜拜。

相识一场固然是缘分,当缘分尽了的时候,就要及时转身。

我还组织过几次同学聚会,还进了好几个同学群,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随后那些多年不怎么来往的旧日同学,也进入到我的微信通讯录中。

有的是他们主动添加的我,有的则是我申请加的人家。

我为什么会添加了那么多昔日的同学呢?不管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

指望他们买我的产品?还是指望他们中的哪位出息了,可以拉我一把?

现实中的情况是,我和这些同学,大部分没有任何来往,甚至说他们中的很多人,我已经没有多少印象,更别说找人家帮忙办个事。

当然了,坦率讲,我也帮不上人家什么忙。

记得有位同学加我为好友数年后,某天突然问我们单位的税收是交到哪个部门?他说他在***街道办事处,领导给他摊派了一些征税任务。

我如实和他说,我们单位对接的是另一个办事处,而且该往哪里交税,是老板说了算,我决定不了。

此后,这哥们再也没和我说过一句话。

有时候,很多社会关系就是建立在彼此能不能给对方帮一些忙。

而今,要遗憾地和他们告别了。

如果某位同学想我了,还可以电话告知一声,我会主动添加你的。

还有因工作产生的各种交集,比如工作期间和政府部门某岗位人员打交道;因为洽谈业务,需要和对方负责人建立联系;还有负责采购工作的时候,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供应商、乙方。

由于中间换过工作,和这些人员基本上没有再联系过,如今也要和他们告别了。

这部分人员中,有的还和他们发生过一些印象深刻的插曲。

我记得有个共过事的合作单位经理人员,在疫情刚爆发的那年封禁期间,突然微信联系我想借几千块钱,说是要还信用卡。

因为和他交往并不深,所以我没有借给他。

后来,我听他们单位的其他同事说,他那段时间找好几个同事都借了钱,复工后,他就没来上班,失联了。

还有些往来人员,我曾经因为某项业务工作,频繁地联系他们,甚至还发生过争执。

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往事,在此一并告别了。

还有个别人,当初和他打交道的时候,因为年轻、社会经验少,我在他们手上没少被套路、吃亏,曾经意难平过一段时间,总想着把吃的亏找补回来。

如今,我自己和自己和解了。

权当是自己相信了郭德纲和于谦说的那句相声段子:

“吃亏是福,福如东海!”

把这些人删掉以后,我眼前再也不会闪现这些人,过往的种种不愉快可以彻底和自己划清界限了。

虽然删了不少人员,不过还有些人员却是必须保留下来的。

亲朋好友自不必说。

日常生活中聊得比较投机、谈得来的同事、朋友,也得保留,也许我还会和他们相处很长时间。

还有之前加上了政府某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微信,也得保留。

谁让自己也是这么一个庸人、俗人呢?

万一遇上什么难缠的事,这个联系方式,或许就能起到大作用。

还有日常生活中,掌握了一些维修技能、且比较靠谱的人员,比如修水电、疏通水管、家政公司人员、保险人员等。或者自认为一些比较良心的商家等,也必须要保留。

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而这些社会资源,就是排解难题的必备。

仔细盘点了一下,微信里面居然有95%以上的联系人,我最近几年,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联系,属于可以删除的人员。

不知道这是微信的退步,还是我个人社交的悲哀啊。

当然了,这2000名联系人中,还有个别人员,业已过世。

那个依旧闪亮的微信头像,成为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见证之一。

记得曾经在网络段子中看过,N年过后,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我们的微信、抖音、QQ号等个人登录平台,是否也可以算作遗产呢?

如果算的话,让谁负责继承更合适呢?

自己的个人平台,必然是记录了太多自己的隐私,交给子女?好像不太合适。

那流传给谁更合适呢?我搞不懂。

写文到此,不由得想起《笑傲江湖》中的一个片段:

江南四友中的大哥黄钟公见令狐冲推辞不要他赠送的保命药丸,

摇了摇头,说道:“我四人绝足江湖,早就不与外人争斗,疗伤圣药,也用它不着。我兄弟既无门人,亦无子女,你推辞不要,这两枚药丸我只好带进棺材里去了。”

如果是曾经有多年故交的好友,而且和他的聊天记录还在,他本人却已经离世的话,反复看着他曾经对你说的那些话,当真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伤感涌上心头。

世事无常,大肠包小肠。

复盘完这些,越发感觉,微信这一陪伴了我们十多年的app,业已浓缩了我们每个人人生的一部分。

因为它充分见证了我们每个人和周围社会关系的变迁。

我有理由相信,未来肯定还会有新的通讯方式来贯连我们每个人之间,而微信也许会以一种无声无息的方式,悄然淡出我们的世界。

你们觉得呢?

1 阅读:3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