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书法论

四海易文字 2025-02-15 05:06:27

『小品书法』这个名称古代无之,近代也无之。它既不是一种书体,指的也不是条幅、扇面等形式。那它到底是什么?

既观亦品:『小品书法』的内涵

谈小品书法首先关系到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小品。从词源上说,按照一般的说法原指佛经,『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小品书法。在文学界『小品文』的提法和出现似乎要早于『小品书法』,实际上,据笔者的观察,后者的出现应该是受了前者的影响。虽然在文学界关于『小品文』也是个理不断的问题,但这种理路使我们无妨把文学界关于『小品文』的某些内涵的揭示移植到书法中。

《辞海》说『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具有融议论、抒情和叙事于一体,篇幅短小,或浅或深,活泼生动的特点。』

因此,笔者认为『小品书法』首先要小。至于小到多大尺度,大到多大尺度,这和人们的生理条件有关系。人们在观赏条幅等竖向的作品时,眼睛以俯仰为主,伴随的是双脚的前后挪动。而人们在观赏小品书法时,眼睛以左右移动或小幅度的摆动为主,伴随的是双手、双臂的左右上下的牵伸。人们左右臂展开的长度基本和其身高相等。根据目前的统计,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一米六九点七,成年女性平均身高一米五八点六。

依据目前从事书法以男性为主的现实情况和方便计算的考虑,就取一米七这个整数。『小品书法』的观赏需要眼和手密切配合的这种特点,使得后者展开的末端就是前者的视力极限。如果以头部为中心,将展开的两臂左右各分成两份,那么靠头部的左右两份应是视力最佳的范围,这个范围大致在八十四厘米左右,这基本上接近三尺宣纸的长度。因而如果以广大书画家所熟悉的宣纸的尺寸来说的话,『小品书法』的横向长度不应超过三尺宣纸的『三尺』。横向长度既已确定,其高度自然也大致以此为标准。『小品书法』这个尺寸和手和眼相配合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观赏方式具有传统所谓的『把玩』特征。

『小品书法』这种『小』和横向观赏为主的特征决定了扇面、册页成为『小品书法』的主流形制。

其次,『小品书法』还具有『散漫』、多样的特点。所谓『散漫』,指的是空间的自由排列和分割。相对于由上到下由右到左竖向连缀而成的条幅、对联等形制的书法来说,『小品书法』的字组、实面与虚面的互动分割更加自由,跨度也更加大。当所虚乃虚,当所实乃实,没有定式,信手拈来,天姿烂漫。所谓『多样』,起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书体选择的多样性,即在一幅或一个完整的段落之间,可以适当地选用不同的书体来调节视觉的效果。字体不同,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的构成也不同,这也会强化空间虚实的『散漫』效果。之所以说『适当』二字,是因为既不能一行之内由数体拼凑而成,也不能因书体的不同造成视觉效果的不协调。

『多样』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是指形式、笔墨技巧的多样性,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扇面、单幅的册页形式,就是对联、条幅、横批、浓淡干湿的墨色笔触、印章等都可具体而微地被浓缩到『小品书法』的创作空间中。这样既能增强视觉的多样性,也同样能强化『散漫』的视觉效果。

『多样』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指文学素材的多样性。举凡文学上的诗词曲、格言、小品文字、联句、题跋、随笔、手札等等都可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即使较长的文字内容也会因作者的『散漫』的视觉调节技巧而使得观赏者保持适度的视觉刺激和新鲜感。

『小品书法』『散漫』、多样的特点所造成的视觉多样性特征使得这种作品变成了一种多或全的视觉频道。就像人们在观看电视频繁地更换节目频道一样,它适应了当代人们的感性而快餐式的视觉消费方式。它的多样的视觉形式一方面迎合和诱导着人们观赏的眼球,另一方面它又能以多面体、多角度织成的视觉网络敏捷地捕捉『看』者的眼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品书法』首先是用来『观』和『看』的。

第三,『小品书法』具有书写性灵和私人化话语特征。形迹是心灵的外化。小尺幅、较小较细的运笔幅度和笔触、即时近距离的控制方式使得每一个细小的笔墨颗粒都和创作主体的感觉褶皱形成高度契合和息息相通的关系。于是创作主体的心灵意绪得以汩汩而出,附着在笔墨上的是作者的真性情,正是有这股真性情,才会使得作品弥漫着一种人文气息,进而产生一种意境,形成某种韵致。这是一种内省式的创作,因而使其具有了私人化话语特征。这并不是说其他方式的创作不需要真性情,而是说这种解衣盘礴的状态更容易让人们的性情逼真地流露。

同样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说,也同样具有私人化特征。虽然『小品书法』具有全频道式视觉特点,但由于每一个视觉段落的相对独立性和近距离观赏方式,使得观赏者一旦被某一视觉单元吸引之后,在其他段落的视觉干扰力度就会大大降低的同时,又被定格于较小的视觉场内,实现与创作者的一对一式的对话。

一般认为,『小品书法』适合表现清和雅致的审美风格,实际上,他同样可以表达棱嶒的骨力和气势,既可以如金刚怒目,又可以浅吟低唱。所以,『小品书法』虽小,但能小中见大。由于『小品书法』细致的笔墨和灵活多变的虚实处理,使得它虽微而妙,虽小而丰厚玄远。

孟庆星,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书法专业博士,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委员。

书法创作作品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主持国家级课题《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论文连续在全国第八、九、十、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获奖、入选。出版专著《中国书法全史·湖北卷》《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淼斋书法杂论》等。曾受邀参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展”以及在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举办的国际性展览。

0 阅读:0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