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萨沙问答第203集

林格说历史文化 2024-11-04 20:06:36

标题:《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萨沙问答第203集》

引言:

世人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上进士就能当大官。可你可知道,在古代官场中,还有一群没考上进士的举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差?清朝时期,有个叫张廷玉的大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举得中,胜过十年经商。"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康熙年间,苏州府一位叫顾见龙的举人,虽未考中进士,却当上了教谕,三年任期结束后便在家开起了私塾。据说他购置良田数百亩,家资万贯,比一般商贾还要富足。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未中进士的举人也能过上如此滋润的日子呢?他们都是通过什么门路做官的?又是怎样在官场中立足的呢?

一、举人的社会地位

康熙四十二年,扬州盐商马守诚家中办了一场宴席。席间,一位身着青衫的举人与几位富商同桌而坐。这位举人名叫钱大昕,乃是扬州有名的学者。用完餐后,马守诚将钱大昕请到内室,恭敬地递上一份厚礼,请他为自家孩子补习功课。钱大昕欣然应允,这一教就是三年。

世人常说"一举得中,白银万两",这话一点不假。举人在科举制度中可是位置显赫,与秀才有着天壤之别。当时的扬州府,秀才每月只能领取六斗米的廪粮,而举人不仅免除一应赋税徭役,还能享受朝廷每月发放的束脩银两。

乾隆年间,江南织造曹家栋请一位举人为其长子教书。这位举人姓王,年过四旬,为人倨傲。一日,曹家栋设宴款待,席间有商人不懂规矩,以平辈之礼相待。王举人立即拂袖而去,直言:"吾虽未登进士,也是朝廷命官,岂能与市井商贾同席?"

这样的事例在清代并不罕见。举人虽未中进士,却享有诸多特权。他们不仅可以免除本人及直系亲属的赋税徭役,还能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每逢乡试放榜,中举者还能获得朝廷赐予的蟒袍补服,这可是一般平民望尘莫及的。

雍正元年,江西南昌府一位举人程鸿诚,因家境贫寒,常被人轻视。一日,当地富商李某设宴,刻意将程鸿诚安排在偏僻席位。恰逢巡抚大人路过,见状立即呵斥李某,命其重新安排座次,将程鸿诚请至上座。这一幕让在场宾客震惊不已,更让人见识到了举人的尊贵身份。

举人的特权不仅体现在社交场合。他们还能享受"免试入仕"的待遇。乾隆朝时,各省举人可通过捐纳等方式直接补授知县、教谕等职。即便是最普通的举人,也能在府学担任教职,每月领取朝廷发放的俸禄。

道光年间,苏州府一位举人张云章,凭借举人身份补授江阴县教谕。他在任上勤勉任事,深得百姓爱戴。三年任满后,又被推荐为松江府教授。这样的晋升之路,在当时的举人群体中并不少见。

二、举人做官的主要途径

清朝道光年间,江南常州府有位举人朱锡庚,因家中世代经商,颇有积蓄。当时朝廷正在推行捐纳制度,朱锡庚便捐纳了一个从九品的县典史职位。三年后,因为政绩出色,他又被提拔为正八品的县丞。这便是捐纳入仕的典型案例。

捐纳制度在明清两代尤为盛行。以清朝为例,举人若想通过捐纳入仕,通常需要缴纳百两至千两白银不等。捐纳的品级越高,所需银两也就越多。乾隆四十年,浙江绍兴府举人施廷瑞便是通过捐纳一千二百两白银,获得了从六品的州同职位。

除了捐纳入仕,教职系统也是举人做官的重要途径。嘉庆年间,苏州府举人顾嘉训通过府学博士起家,先在府学任教,后被推荐为教谕。当时的教职体系分为府学教授、州学教授和县学教谕三级。举人可从最低级的教谕做起,表现优异者还能升任更高级别的教职。

咸丰二年,江西南昌府举人熊锡龄便是从最基层的教谕做起。他在任上勤于教导生员,编撰教材,深得上级赏识。三年后,便被升任为州学教授。这样的晋升方式在当时并不罕见。教职系统虽然品级不高,但胜在稳定,且与地方官员往来密切,往往能获得更多升迁机会。

地方行政职位的选拔,也是举人做官的重要渠道。同治年间,安徽歙县举人程曦通过地方大员推荐,被选为知县候补。当时的举人若想走地方行政路线,除了通过捐纳,还可以通过考取吏部的选举,或是得到地方大员的举荐。程曦在任上勤政爱民,后来又被推荐为知府,这便是举人通过地方行政选拔上升的典型例子。

光绪初年,湖南长沙府举人彭文彬先是在本地担任教谕,因为处理地方水利纠纷得当,被巡抚看中,举荐他担任县丞。这种从教职系统转入地方行政系统的情况也很普遍。当时的举人若想升迁,往往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寻找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举人若想通过地方行政选拔做官,除了要有真才实学,还需要一定的人脉关系。道光年间,广东肇庆府举人梁兆熙,就是因为与时任巡抚有世交关系,才得以被举荐为知县。这种依靠人脉关系获得官职的情况,在古代官场中并不少见。

当然,能否在官场上站稳脚跟,最终还是要看真本事。同治年间,浙江台州府举人王心铭虽然通过捐纳得到县丞职位,但因为处理政务不当,很快就被革职查办。这也说明,举人做官虽有多种途径,但要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还需要真才实学作为根本。

三、举人的官场生存之道

乾隆年间,江苏苏州府举人陆仲华通过捐纳获得县丞职位后,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地一位势力颇大的盐商与百姓发生纠纷,知县因顾忌盐商的势力,迟迟不敢处理。陆仲华接手此案后,既不得罪盐商,也要给百姓一个交代。他先是暗中调查取证,又请来府城里德高望重的耆老出面调解,最终既化解了纠纷,又保全了各方颜面。这个案例生动展现了举人在官场中的处世智慧。

同治六年,浙江嘉兴府举人沈镇庭初任教谕时,遇到了一件难事。当地有个富户的子弟在府学行为不端,但因其父与知府交好,其他官员都不愿管教。沈镇庭采取迂回策略,先是在府学定下新规,要求所有生员严格遵守,再请来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堂上讲学,以理服人。这样既整顿了学风,又没有得罪权贵。

举人在官场立足,除了要懂得处理公务,还要善于经营人际关系。道光年间,安徽歙县举人程元章在任县丞期间,每逢节庆必定拜访上司,逢年过节也会送些土特产,但都不贵重。他还经常请教上司为政之道,虚心求教。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交际手段,使他在任上深得知县赏识,后来又被推荐为知县。

光绪初年,湖南长沙府举人彭世超通过教职起家,在府学任教期间,常常利用教书之便结交各路官员。他深知,一个举人要想在官场上有所发展,光靠才学是不够的,还要有广泛的人脉。每当府学举办文会,他都会邀请地方官员参加,借此机会与他们建立联系。这种社交方式既不显刻意,又能达到拓展人脉的目的。

举人在官场中还要讲究审时度势。咸丰年间,江西南昌府举人熊廷选在任教谕期间,遇到一件棘手事。当时有位地方大族欲将族中子弟安插进府学,许诺事成后重谢。熊廷选既不直接拒绝,也不应承。他借口府学名额已满,建议对方等待来年,既不得罪人,也坚守了原则。

官场之中,举人还要懂得审案断事的技巧。同治年间,浙江台州府举人王心铭在任县丞时,遇到一起土地纠纷案。双方都拿出地契为证,互不相让。王心铭没有贸然判决,而是深入实地查访,发现其中一方的地契是伪造的。他让书吏将两份地契放在阳光下照射,从纸张和印泥的新旧程度上识破了真伪。这种明察秋毫的本事,在官场中尤其重要。

道光年间,广东肇庆府举人梁宗谦在任职期间,特别注意结交同僚。每当同僚遇到难题,他都会主动帮忙出谋划策。久而久之,他在官场中建立起良好的声誉,不仅得到上司赏识,还与同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互帮互助的处世之道,使他在官场中游刃有余。

四、举人的收入来源

乾隆四十二年,扬州举人钱鹤龄在任教谕期间,每月可领取朝廷发放的俸银十两,还能获得府学发放的米粮。除此之外,他还在城中开设私塾,每年收取学生束修银近百两。据当时的账册记载,钱鹤龄一年的总收入超过三百两白银,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举人的收入来源十分广泛。以清朝康熙年间的苏州府举人顾见龙为例,他除了担任教谕的固定俸禄外,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入。每逢乡试,他都会被邀请到富户家中担任考官师爷,为考生指点文章,每次都能获得丰厚报酬。有时候,地方官员还会请他修改公文,这也是一笔额外收入。

道光年间,浙江嘉兴府举人沈某在任职期间,除了每月十两俸银外,还享有多项额外待遇。他在任上经常被请去为富商子弟补习功课,每季都能收到可观的束修。此外,每逢节庆,当地商户也会送来各种礼品,有时是绸缎,有时是银两。这些都是举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同治初年,江西南昌府举人熊锡恩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教谕,但他懂得理财之道。他将俸银分成几部分,一部分用于日常开销,一部分用来购置田产。几年下来,他在城郊置办了数十亩良田,每年光是租金收入就有百两之多。这种理财方式在举人群体中很常见。

除了正常收入,举人还能通过参与地方事务获取额外收入。咸丽年间,安徽歙县举人程廷桢在任职期间,常被请去调解民间纠纷。每次调解成功,当事人都会送上谢礼。有时候,他还会被邀请参加地方修志,或者为人题写匾额,这些都是可观的收入来源。

光绪年间,湖南长沙府举人彭世泽在府学任教时,就十分善于经营。他不仅在城中开设私塾,还组织生员刻印时文,供考生参考。每逢乡试季节,这些时文集都会畅销一空,为他带来可观收益。此外,他还经常被请去为富商题写匾额、对联,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举人的收入还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同治年间,江南举人普遍收入较高。以苏州府举人陆润庭为例,他在任教谕期间,除了固定俸禄外,光是为商家题字、修改文书的收入就有百两以上。每逢节庆,当地商户还会送来各种名贵礼品,有绫罗绸缎,也有金银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举人还能通过参与地方公共事务获得收入。道光年间,浙江台州府举人王心铭在任期间,曾主持修建城隍庙。工程完工后,庙方除了给他丰厚的酬劳,还送了一块上好的端砚。这种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获取收入的方式,在当时也很普遍。

五、举人的社会活动

乾隆年间,江苏常州府举人朱锡庆在任教谕期间,经常组织文会。每月初一,他都会邀请当地文人雅士聚集在紫阳书院,或品茗论道,或吟诗作赋。这些文会不仅提供了一个文人交流的平台,还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据《常州府志》记载,朱锡庆主持的文会持续了十余年,培养了不少本地才俊。

举人参与地方公益事业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道光二十年,浙江嘉兴府举人沈镇芳发现当地童蒙教育落后,便自费在城南设立义学。他不但出资购置校舍,还亲自授课。每逢灾年,他还会组织当地绅商募捐赈济。这种义举使他在当地声望日隆,也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

同治初年,安徽歙县举人程廷桢在担任教谕期间,积极参与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他召集本地文人,搜集史料,核实考证,前后耗时三年,终于完成了《歙县续志》的编撰。这部县志不仅记载了当地的人文历史,还详细记录了地方物产、风俗习惯等内容,成为研究当地历史的重要文献。

举人在地方调解纠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光绪年间,湖南长沙府举人彭文治常被请去调解民间纷争。有一次,两个宗族因为祠堂地契发生争执,闹得不可开交。彭文治查阅族谱,走访耆老,最终找到了百年前的分家文书,才平息了这场纷争。这种调解方式既维护了地方安定,又彰显了举人的社会地位。

咸丰年间,江西南昌府举人熊锡龄在府学任教时,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每逢春秋两季,他都带领生员去乡间考察水利设施,记录农事物产。这些考察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实践知识,还为地方志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据《南昌府志》记载,熊锡龄整理的农事记录,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举人还经常参与地方文化建设。道光年间,苏州府举人顾嘉训在任期间,发现府学藏书散失严重。他四处奔走,向当地富户募捐,重修藏书楼,并亲自整理书目。他还组织人手抄录善本,使府学藏书量大为增加。这种文化保护工作,对保存地方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

光绪初年,浙江台州府举人王心铭在当地创办了一个诗社,名为"松风社"。每月举行雅集,邀请本地文人切磋诗艺。这个诗社不仅吸引了众多文人参与,还带动了当地诗歌创作的兴盛。据统计,松风社在存续期间,共编印诗集十余部,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团体。

举人还积极参与地方教育改革。同治年间,广东肇庆府举人梁兆熙在任教谕期间,改革了府学的教学方式。他不仅要求生员研读经史,还鼓励他们关注时务,学习西学。每月举办一次时务讲论会,邀请各界人士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改革在当时颇具创新意义,为地方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