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一个长久以来注意到的现象——很多老烧,不是每一个,但是确实有很多,从我个人的观察来说我认为是“大多数老烧”,即音响发烧时间较长、玩过用过的器材较多的,普遍不注重音响器材的技术参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烧谈起技术指标是嗤之以鼻的,抱一种“不看、不信、不care”的态度。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很多新烧、对HiFi似懂非懂的感兴趣者,则很care技术指标,会很关心器材的Specs,注意看那些数字,喜欢对比这些数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一个技术参数,以它为例子来说明问题。这就是“声道隔离度”这个指标,英文叫Channel Separation。这个指标的单位是分贝dB,其含义是两声道的立体声器材,播放的时候,左右两个声道彼此隔离的程度。典型的是测量1000赫兹的信号,在左声道播放的时候,右声道有没有“残留”,左右声道之间的“隔离”能做到多少dB。
这个指标当然理论上是越高越好的。理想状态下左声道播放100分贝响度的信号,右声道“死寂”,这样最佳,也就是声道隔离度能到100分贝最好。然后我们注意一下,数字音频的音源很容易做到90分贝以上的声道隔离,比如你去观察CD机的声道隔离度,普遍在90-100分贝。
模拟音源设备比如黑胶唱机,这个指标落后很多,简直可以说惨不忍睹。一个很好的黑胶唱机,声道隔离度仅能做到30分贝。和CD机的90分贝相比,貌似恐龙时代的指标。
我们不难推想,声道隔离度会影响立体声播放的声场表现。理论上越高的声道隔离度会营造出越彻底、完美的立体声声场。那么,黑胶的30分贝声道隔离度,是不是声场就很差、很窄?嗯,似乎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实际完全不是这样。稍有接触黑胶唱机经验的发烧友都会知道,黑胶唱机系统的立体声结像、声场宽度和深度、空间感表现,比起CD丝毫不差。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一对矛盾——30分贝的声道隔离度貌似、应该、肯定很差,特别是和数字音源相比,但是实际听到的效果又并不差。这是为什么呢?

黑胶唱机的分离度指标普遍很低
解释很简单,虽然有点难以置信——因为对两声道重播来说,对人耳来说,30分贝的声道隔离度竟然完全够用了。甚至更低一些也够用。这个“完全够用”不是瞎推测的,是有实验证据的。不少人做过这种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但凡有20分贝的声道隔离度,就已经能表现出两个扬声器“结像最左”和“结像最右”的效果。也就是声场已经能拉到最开。再逐渐提高声道隔离度,到30分贝以后,人耳就完全听不出任何“提高”了。
声道隔离度是30分贝也好,40分贝也好,70分贝也好,100分贝也好,我们人耳辨别不出任何结像、声场方面的区别。因此黑胶唱机的30分贝貌似很烂的声道隔离度指标,和CD机90分贝的声道隔离度,从实际聆听效果来说,对于表现立体声声场而言,是一样的。也正是为此,黑胶唱机的实际声场表现是丝毫不亚于数字音源的。
数字化的指标差很大,但实际聆听效果一样,这是一个有些极端的例子。

CD机的声道隔离度指标都>90分贝
我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吧。也是技术指标差别有些大、但实际听起来差别很小的情况——信噪比(SN Ratio)。我们知道模拟时代的磁带和黑胶信噪比始终没法做到70分贝以上,一般情况,用了降噪系统的磁带,黑胶唱机,信噪比最多也就在65分贝左右。到了数字音源时代,CD机一下子把信噪比拉到90分贝以上。现在普遍的数播和CD机信噪比都能做到100分贝以上,而很多高烧玩的开盘、盒式磁带、黑胶,无论多牛逼,信噪比也就在60多分贝。

磁带卡座的信噪比只有50-60分贝
低于70分贝和高于100分贝,这个指标的反差又是很大哇。那是不是听起来差别也那么大呢?按理论推断肯定是啊,但如果有实际聆听经验,就会知道,信噪比接近70分贝,其实在正常的聆听距离下,已经听不到任何底噪了。当然你把耳朵贴到喇叭前面去听,是有底噪的,70分贝是不够的。但如果你坐在喇叭前面2-3米外的沙发上,位于正常的“聆听距离”(如下图),是听不到底噪的,然后在这种“姿势”下,开盘机和黑胶音源的65分贝信噪比,和数播CD机的100分贝信噪比,是听不出差别的。

在正常聆听距离并听不到黑胶的底噪
因此,按正常聆听距离来说,黑胶唱机的65分贝的信噪比也是够用的。当然,在专业领域,在唱片制作的过程中,信噪比是希望越高越好的。模拟母带每拷贝一次都会降低信噪比,所以60-70分贝显得不够用,而数字母带反复剪辑和拷贝都不会损失信噪比,这个技术优越性很大,做后期的录音师绝对更喜欢数码母带,但是,从发烧友的角度来看,坐在“皇帝位”上听,LP的信噪比和CD/数播没什么差别。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底噪”,是那种均匀的沙沙声,不是说黑胶的那种灰尘和音轨磨损引起的爆音。一张崭新的,制作无暇的黑胶唱片,播放起来也能做到和CD碟一样地干净无底噪,在聆听距离感受不到任何底噪。65分贝的信噪比完全够用。
前面两个例子,一个声道隔离度,一个信噪比,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技术指标可以相差很大而实际根本听不出来。30分贝和90分贝,差三倍,65分贝和100分贝,差30多分贝,都可以耳朵听不出差别。而有些人会去纠结谐波失真度(THD)0.01%和0.015%的问题!
当然,THD是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它和采用的技术架构关系很大。某些技术架构会THD非常低,而另一种技术架构会THD高很多——比方胆机的THD普遍比晶体管机高很多(通常高不止一个数量级),但相当部分的老烧会认为胆机的乐感更好。D类放大器则是一个对立面,它THD往往可以做到极低,小数点后一串0,但音色嘛,很多老烧是提到D类就要摇头的。

D类放大器一般指标都极高
“老烧”不一定都知道我前面举的例子背后的道理,但是通过长期的聆听,老烧到后面都会形成这样一个内心经验——“技术参数”和“实际听感”之间的关联度很弱,甚至,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反向指标”——技术指标高完全不意味着一定更好听,相反,有些技术指标不高的玩意却很好听。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看、不关心技术指标。和实际听感关联度很弱的东西,去关心它干嘛呢?
其实,话说回来,技术指标当然是有其价值的,特别是对看得懂的人来说。但是,不同技术类别的东西,是要区别对待的。模拟音源和数字音源,胆机和晶体管机,A类放大器和D类放大器,都是这样,它们不是同一个Type的技术,所以直接对比一些技术参数去判断高下,往往没有意义,南辕北辙。
这个话题说起来其实可以很大,今天暂时只说到这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