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在市面上的译本非常多,说它是外国文学著作中译本最多的一本小说,都有很大的可能性。
但在1976年之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本只有两个。
一个是梅益的译本,系根据英译本转译,解放前即已面世,建国后,由俄文译者刘辽逸按照俄语原文作了校改。这个译本在建国后是独此一家的唯一译本,一直到现在,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经典也是最基础、印量最大、也是较为可靠的译本。
一个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译本,当时署名的译者是集体合译,实际上主导译者是黄树南。
人文社1976版
这两个译本也构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个最基础的译本。到了八十年代之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本,突然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雨后春笋般地掀起狂野风暴,横扫图书市场,令人目不暇接。
文革结束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片段《筑路》进入1978年的中学教材,选用的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译本,也就是黄树南的译本。
我小时候读的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译本,当时觉得这个小说太自然主义了,应该说,虽然小说被定性为“革命小说”,但小说里对人的欲望,却丝毫没有作出回避,这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人性的角度,也能够解读出深厚内涵的原因。
之前,笔者曾写一文,提到小时候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译本里里描写到的神甫儿女跳舞时因为太过尽兴,飞速旋转,露出里面的“三角裤衩”的描写而大感惊讶。
长大后,笔者却在梅益的译本里,没有找到“三角裤衩”的描述。
显然,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的翻译太过前卫了,太辣眼睛了。
我们比较一下两个译本里的迥异的翻译内容:
梅益译本:
——他的舞伴是神父的大女儿,因为她旋转得飞快,裙子就像扇子一样展开,她的丝衬裤全都露了出来,这使周围的军官们非常开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译本(即黄树南译本,下面即以黄树南译本代替):
——他的舞伴是神甫的大女儿。她兴奋到了极点,飞速地旋转着,裙子就像扇子一样展开,露出她那丝织的三角裤衩。这使周围的军官们看得非常开心。——
黄树南译本怎么译出了“三角裤衩”?
笔者深感困惑。
对此,网友“说三道四讲古论今”留言作了解释:
“您的文章很有意思,我忍不住查了一下俄语原文。俄文中根本没有三角裤衩这个词,应该是译错了,我猜译者不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想当然了。因为这个词开头正好是俄文中的三,但这只是巧合而已,和三没一点关系,该词本意是针织,是一种面料,后来指紧身衣,内衣内裤。而且译者也不了解历史,在那个时代的俄罗斯,神甫的女儿敢穿三角裤衩,她活腻歪了吧!”
为了进一步弄清究竟在哪一个环节译出了“三角裤衩”,笔者找到了小说原文:
В паре с ним кружилась старшая поповна. Взметнувшиеся вверх веером юбки открывали восхищенным воякам шелковое трико не в меру расходившейся поповны.
用不同的翻译软件,硬译出两个结果:
1、 最年长的祭司和他一起纺纱。 裙摆呈扇子状向上飘扬,露出钦佩的战士们一件丝绸紧身衣,与过度分散的祭司身份成比例。
2、 一对老夫妇和他一起骑马。裙子向上突出,向崇拜的战士们揭开了一条丝绸三角,不符合分开的裙子的尺寸。
啥意思,直接不懂啊。
笔者再次向网友“说三道四讲古论今”求教。
承蒙网友“说三道四讲古论今”再次热心作答,其答复如下:
——我原文直译一下:和他一起旋转的是神甫的大女儿。裙子扇子一样向上扬起,将不合尺寸的丝制内裤展露在乐不可支的士兵面前。
可以这样转译:他的舞伴是神甫的大女儿。她转得飞快,裙子像扇子一样向上扬起来,将她不合尺寸的内裤露了出来,这让周围的士兵们很开心。
трико这个词本意是针织,后来指紧身衣,内衣内裤。три是俄语三的意思,我猜是译者不明白трико的意思,看到有три,就以为是三角裤叉了。
其实,士兵们开心,并不是看到了内裤,而是因为内裤不合尺寸,这个译文没翻译出来。——
网友的解释已经很清楚了。笔者再作一次追究:在原文中,表现内衣的词是“шелковое трико”,前一个词“шелковое”是丝绸的意思,后一个产生歧义的词“ трико”,我们查一下词典,正如上面热心网友所分析的一样,显示如下:
1、用于外套的图案编织羊毛面料。古装紧身衣。
2、由针织品制成的衣服,紧贴身体,用作戏剧或运动套装。
3、针织女式裤子。
而这一个词的前三个字母组成的词:три,有“三”的意思,这样,黄树南译本就将“ трико”译成了“三角裤衩”。显然,正如上面网友分析的那样,是一个误译。
笔者通过“文心智能体平台”,让其翻译并解释一下原文这一段的意思,其机器答复如下: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场景,其中裙子被风扬起,向上飞舞,展现出里面华丽的丝绸内衣,这让士兵们惊叹不已。
这里的“Взметнувшиеся вверх веером юбки ”指的是被风吹得向上飞扬的裙子,“восхищенным воякам”则是对士兵们的描绘,表示他们被这一幕所震撼。而“ шелковое трико не в меру расходившейся поповны”则进一步描述了丝绸内衣的美丽,以及它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风或动作)而不太整齐地展露出来的景象。
如果您需要这句话的中文翻译,可以大致翻译为:“被风卷起的裙子向上飞舞,向士兵们展示出华丽的丝绸内衣,由于动作幅度过大,丰满的臀部也随之展露无遗,令人惊叹。” 请注意,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可能无法完全保留原文的韵味和细节。——
在原文的丝绸紧身衣(“шелковое трико”)后面,还有一段话,即: не в меру расходившейся поповны。这一段话什么意思?
网友“说三道四讲古论今”说段话的意思是“内裤不合尺寸”,笔者继续对此句刨根问底,在“文心智能体平台”上,问询这句话的俄语意思是什么?
其机器作答如下:
——这个句子中的“ не в меру расходившейся поповны”是一个不太标准的俄语表达,但我可以尝试根据字面意思进行解释。
首先,“ не в меру”是一个常用的俄语短语,意思是“过度地”或“不适当地”。然后,“расходившейся”是动词“расходиться”的过去时阴性形式,意为“分散”、“散开”或“消失”。不过,在这里它似乎是以形容词的形式出现,用于描述名词“поповны”的状态。但请注意,“поповны”并不是一个标准的俄语单词,它可能是某个特定领域或方言中的词汇,或者是一个拼写错误。如果将其视为“поповны”(尽管这个词在标准俄语中也不常见,但在某些上下文中可能表示“女士们”或“妓女们”的复数形式,但这是一个非常不礼貌和过时的用法),那么整个短语的意思就会变得非常模糊和不恰当。
然而,如果我们假设“поповны”是一个笔误或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并尝试从句子结构和词义上进行合理解释,那么整个短语可能是在描述某种“过度分散”或“不恰当地分散”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与“поповны”这个词汇的结合在标准俄语中并不常见或没有意义。
因此,我建议您检查原文是否有误,或者尝试联系原文的作者或提供者以获取更准确的解释。如果“поповны”是一个特定的术语或专有名词,那么您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领域知识或词典来了解其含义。
在无法确定“поповны”的确切含义的情况下,我无法给出这个短语的准确翻译或解释。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可以看出,最后的一句话,应该不仅仅表现跳舞女郎的紧身衣的“不太整齐”、“不合尺寸”,更可能含有一种“违背公序良俗”的意思在内,所以有的译本,将此句译成了“不太雅观”。
我们查了一下,这样的译本有译林出版社1995年由曹缦西、王志棣译的版本:
——副官的舞伴是神甫的长女。她跳得正欢,裙子在飞快的旋转中像扇子般张开,不太雅观地露出了丝织内裤,逗得过着军营生活的士兵们乐不可支。——
因此,综合来看,黄树南的译本将跳舞女郎的紧身衬裤译成“三角裤衩”是一种误译,网友也指出了这种误译的原因是什么,而梅益与黄树南的译本,都略去了前缀在“紧身内衣”之前的“修饰词”,而在部分的译本里,将这个修饰词译成了“不太雅观”。
译林版由曹缦西、王志棣译的译本,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的《自读课本八年级上:白天的星星》中收入的《筑路》的译文来源,可见这个版本,在忠实于原著上,得到了人教社的背书。
国内拍摄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五集里,也反映了两帮兵匪火拼的事件,剧中,表现了先期占领小镇的一支部队与当地女人跳舞的场面,原小说里描写跳舞是在剧场内,电视剧里改成了公园里。剧中跳舞的女郎身着长袖,下摆过膝,看不出有任何裙子飞舞露出里面的裤衩的可能。本文的配图,来自于电视剧第五集中的相关画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译本,仅仅是简单化地对梅益与黄树南的两个不同的译本作了改写甚至是抄袭,并没有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
值得肯定的是,有部分译本是对照原文进行了认真的翻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本虽然众多,但很少有译者真的去琢磨原文的意思,没有兴趣却探讨作者的斟词酌句的良苦用心,导致各种译本大同小异,你抄我抄,皆大欢喜。
在此感谢网友“说三道四讲古论今”不厌其详所作出的分析,这也是笔者愿意将拙文直接放到网络上的原因,因为网友提供的互动,使笔者深为受益,也帮助我们一起去搞明白文字、文本、文化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