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讲考古事,一切故事源于历史,今天的文章有点长,讲的是我的故乡——福建福州,一个宋代古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文章6000字。
在福州的北部,坐落着一片名为茶园街道的区域,它隶属于晋安区,并与火车站相邻。这片街道管辖着茶园村和农民新村,其中茶园村与一座名为眠牛山(又称茶峰山)的小山丘相依为命。农民新村则是近二十年来新建的,尽管被冠以“新村”之名,但实质上仍带有着传统乡村的风貌。
在茶园村的历史长河中,原本有七棵古老的榕树屹立在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过去的五十年内相继枯萎、砍伐,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株。据传,在古代,一颗来自天际的星辰坠落,化为一颗巨大的青石圆球,静静地躺在这棵古榕树的旁边,为这个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传奇。
1986年8月的一个酷热夜晚,福建省考古所办公室的座机突然响起,由于办公室紧邻博物馆宿舍,电话迅速被接听。来电者是茶园山小学施工方的代表,他们报告称在鼓楼区茶园山小学的操场工地内,当日的施工过程中,勾机意外地挖掘出了一座古墓。鉴于天色已深,此事被安排至次日处理。
次日清晨,福建省考古所的部分人员抵达现场,初步查看后,他们错误地认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明代的墓葬,因此并未给予过多重视。随后,发掘任务被转交给了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福州市博物馆。然而,由于市文物部门缺乏专业的考古人员,福建省考古所的专业团队成为了此次发掘的主力。
到达现场时,古墓的墓圹已被施工机械严重破坏,青石条和棺木已暴露在外。考古队立即决定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这座墓葬为砖石结构,三圹并列,是宋代夫妇合葬墓,朝向45度。每个圹都是用石板筑成,长2.3米、宽1.2米、高1.15米。圹顶覆盖着4块长方形花岗岩石板,尺寸在1.35~1.5米和0.52~0.75米之间,厚度在0.21~0.28米,石板间用石灰勾缝。圹内用青砖砌成椁室,砖上印有“淳祐拾年”的铭记。椁顶用8块长方形青砖横向铺盖,墓底则平铺两层青砖。石圹与砖椁之间的间隙注满了松香,墓圹顶上覆盖着三合土,整个结构非常牢固。
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透过棺椁那细微的裂缝向内窥视时,他们的心跳不禁加速。他们惊奇地发现,那狭小的空间内,竟然注满了酱油色的棺液,仿佛是时间的凝固,为古墓内的秘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棺液的表面,竟然漂浮着一具古尸的额头,皮肤虽已失去弹性,但仍旧保持着生前的轮廓,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这一发现,无疑在福建的考古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在以往的经验中,尸体在地下埋藏仅仅3~5年后,肌肉便会腐烂殆尽,只剩下骨架。然而,这座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古墓中,墓主的额头竟然保存得如此完好,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一般。
关于棺液的来源,考古人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常,棺液的形成有三种可能:一是古人为了保护尸体而特意注入的防腐液,这些液体中可能含有各种草药和化学物质,用以减缓尸体的腐烂速度;二是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棺外的水渗入棺内,与尸体发生反应后形成的液体;三是尸体自身腐烂后,体内的水分和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液体。
在茶园山南宋墓的棺底,考古人员们发现了大量的灯心草。这些草药在古代常用于防腐和驱虫,这意味着酱油色的棺液中很可能含有这些药草的成分。这一发现,不仅为解释棺液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研究古代防腐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茶园宋墓出土的棺木
8月份,正值酷暑时节,为了防止古尸进一步腐烂,出土棺椁必须尽快被运送到室内进行保护。然而,在起吊棺椁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吊车缓缓吊起棺椁时,那看似轻盈的棺椁却仿佛有着千斤之重。4吨级的吊车车身竟然在瞬间发生了倾斜,这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经过测量,这具棺椁长约2米、宽约半米,然而其重量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竟然超过了4吨!这不禁让人对棺椁内部的构造和陪葬品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在福州闽王祠空地上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考古人员们终于开启了尘封了700多年的棺木。随着棺盖的缓缓开启,一股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现场人员惊讶地发现,两个棺木之中均躺着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湿尸。这些尸体虽然历经千年,但仍旧保持着生前的姿态和容貌,仿佛只是沉睡了一般。
更令人惊叹的是,尸体上还包裹着十几件精美的丝织物。这些丝织物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展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纺织技艺和审美水平。在尸体和棺木之间的空隙处,还整齐地安放着大大小小的被包精心包裹起来的衣物和其他用途的丝织品。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现了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也为研究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茶园宋墓出土的铜镜
茶园宋墓出土的丝织衣服
在细心去除古尸身上的衣物后,专家们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这具尸体的整体保存状况出奇地好,皮肤依然具有一定的弹性,肌肉也保持着完整的形态,仿佛时间在这具身体上停滞了数百年。然而,在仔细检查时,专家们注意到了尸体的臀部两侧存在着明显的异常——这些区域出现了严重的腐烂,并伴有白色物质的出现。
这些白色物质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好奇和疑惑。它们究竟是什么?为何在整体保存如此良好的情况下,特定部位却出现了腐烂现象?经过化验,结果显示这些白色物质并非罕见之物,而是从尸体内部渗出的脂肪,经过长时间的化学作用后形成的“尸蜡”。这些脂肪渗透出来,将衣物与尸体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保护层。
专家们据此推断,这具尸体在下葬后的3至6个月内,确实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腐烂过程。然而,这个腐烂过程似乎突然停止了,使得尸体得以长时间保存下来。这一发现引发了专家们对古人防腐技术的浓厚兴趣。在20世纪初,人们才对尸体腐烂的机理有了科学的认识——这主要是由外来的腐败细菌和尸体自身的蛋白酶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在700多年前的中国,古人是如何掌握这种防腐技术的呢?
为了揭开这具古尸保存完好的秘密,专家们决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X射线检测,专家们发现,在古尸的下腹内分布着大量闪闪发亮的物质。这些物质大的约有1厘米长,小的则仅有米粒大小。经过鉴定,这些发亮的东西正是水银。
水银是一种银白色的液态金属,对人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它能严重损害胃肠道及肾脏,引发毛细血管损伤和血浆损失,严重时甚至致命。有实验证明,将一定量的水银灌入小白鼠的胃中,会导致其短时间内死亡。因此,当专家们发现古尸体内含有大量水银时,他们不禁开始思考:这位古人是否因吞服水银而死亡?
在古代,“吞金而死”的说法广为流传,但这里的“金”可能并非指无毒的黄金,而是指水银。水银进入食道后会造成汞中毒,进而导致死亡。结合古尸体内的水银分布和保存状况,有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位古人可能因吞服水银而死亡,而水银在体内的作用恰好阻止了尸体的进一步腐烂。
然而,这个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专家们计划对古尸进行更详细的解剖和分析,以了解水银在尸体保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同时,他们也将继续研究古人的防腐技术,以揭示这一古老文明的智慧与奥秘。
经过详细的解剖和深入的考察,专家们对茶园山古尸,特别是男墓主的保存状况及其背后的原因,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以下是对目前发现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男墓主体内满布水银的情况确实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鉴于水银的特性和小白鼠实验的结果,专家们排除了水银作为直接致死原因的可能性。相反,他们推测水银的存在是与尸体保存措施紧密相关的。结合契丹王朝和明朝时期关于水银防腐的丧葬风俗和文献记载,专家们认为男墓主体内的水银是特意灌入的,用于防腐处理。水银作为一种重金属,其液态形式可以隔绝空气,与细胞膜结合后防止其破裂,从而减缓尸体的分解过程。
然而,在同一墓穴中发现的女尸体内并没有发现水银,这一发现确实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女尸同样保存完好,但防腐措施显然与男墓主不同。这进一步支持了男墓主的死亡和防腐处理具有特殊性的假设。可能的原因包括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或特定文化习俗的影响。
接下来,专家们对男墓主尸体上的尸蜡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尸蜡是尸体脂肪在特定条件下渗出并与衣物粘合的现象。由于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通常会伴随着脂肪的逐渐消耗,而男墓主在死亡时仍有丰富的皮下脂肪,这暗示他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或者他的死因是非同寻常的。尸蜡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尸体在入葬后短时间内经历了某种特殊的处理或环境作用。
综上所述,专家们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解释男墓主短时间内死亡且体内有大量水银的现象?这可能涉及到对当时社会、文化和医学背景的深入研究。一方面,需要分析男墓主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以确定他是否有能力或需求进行特殊的防腐处理。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当时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以了解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可能与男墓主的死因和防腐处理有关。
此外,进一步的考古和科学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墓穴和周围环境的详细考察,可能能够发现更多的线索和证据,从而更准确地揭示男墓主的死因和防腐处理的具体方法。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男墓主的身体和衣物进行更深入的检测和分析,也可能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关键性的帮助。
专家从茶园山宋墓的女墓主棺椁中清理出大量纱罗织物,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对南宋时期贵族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线索。纱罗作为中国特有的民间织造工艺,其原料多为蚕丝,工艺独特且复杂,使得纱罗制品相较于绫罗绸缎更显珍贵。
纱罗的织造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经过汉唐时期的兴盛,至南宋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精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纺织品的重视和需求。
汉代的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将纱罗带至西方,因其细薄轻盈而被西方誉之为“上帝之物”。这一赞誉不仅体现了纱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展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
福州茶园山宋墓出土 绉纱衣
茶园山宋墓出土的纱罗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这些华丽的衣物上还饰以厚度不足0.12微米的金箔,这种精细的工艺和奢华的装饰进一步彰显了女墓主的高贵身份。在古代,纱罗和黄金都是贵族的专属品,它们的出现无疑为女墓主的身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茶园宋墓出土的满花纹图案的裤子
在细致检查茶园山宋墓女墓主的遗骸时,专家们发现了一条纹饰繁复的裤子。这条裤子上,原本隐约可见的黑色圆形斑点,经过清水的冲洗后,逐渐与周围的图案区分开来,并且颜色逐渐淡化,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红色。这些斑点是否源自于女墓主生前的血迹呢?
根据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人们在为逝者举行葬礼前,往往会为其进行净身,并换上新衣,因此,带有血迹的贴身衣物不太可能被留在逝者身上。此外,从医学角度而言,如果血迹是在逝者生前留下的,那么由于血液与衣物纤维的紧密结合,用水清洗往往难以彻底去除。然而,这条裤子上的红色斑点却轻易地就被清洗掉了,这表明这些斑点并非源于女墓主生前的血迹。
那么,这些红色斑点究竟从何而来?根据尸体解剖学的知识,当人体死亡后,其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在血管中停止流动。同时,尸体腐败的过程往往从腹部开始,这是因为肠道内残存的腐败细菌会产生气体,导致腹部膨胀。当腹腔内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肛门括约肌的松弛,尸体内部的物质可能会通过人体下部器官排出体外。
结合以上分析,专家们得出了一个合理的推测:女墓主衣物上的红色斑点,很可能是由于尸体内部腐败导致腹部气压升高,进而将体内含有血红蛋白的液体通过人体下部器官排出,这种液体呈现出红色,从而在衣物上留下了类似血迹的印记。
在深入研究茶园山宋墓时,专家们对墓主夫妇的死亡时间和条件提出了一个假设:根据墓室的保存状态,他们推测夫妇两人的死亡时间相隔不远,且是同时被安葬的。为了进一步揭示这对夫妇的死因真相,专家决定进行深入的医学研究。
考古专家发现棺椁里面注满棺液。很显然,这是两具湿尸!但“湿尸”的价值不可估量。茶园山无名氏夫妻墓出土的男女古尸
针对墓中的男墓主,专家们首先注意到他身高约1.8米,体格魁梧。然而,在后续的X光检测中,他们发现男墓主的腰部脊椎存在异常现象,这一发现令专家们感到震惊。
人体脊柱,作为连接颅骨至骶骨的重要结构,不仅支撑着人体的重量,还承载着各种日常活动带来的压力。尽管脊柱看似坚固,但它实际上是由24块椎骨组成的非封闭结构,这使得它相对脆弱,容易受到损伤。
进一步的解剖研究表明,男墓主的脊柱损伤极其严重,特别是脊椎的断裂。脊椎断裂通常被视为一个致命伤,因为它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进而危及生命。这一发现为男墓主的死因提供了重要线索:他很可能因脊柱的突然断裂而在短时间内死亡。
这一医学发现解释了为什么男墓主在死亡时仍然保持着身体壮硕的状态,没有表现出因长期疾病而导致的消瘦或痛苦迹象。他的死亡似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而非长期疾病的折磨。
根据专家的分析和考古发现,男墓主生前的身份和死因逐渐清晰起来。他死于来自背后的致命打击,这一打击导致脊柱断裂,使他在短时间内离世。随后,人们采用了水银防腐的方法来处理他的遗体,从口腔灌入水银,使其进入胃肠和腹部,同时在棺椁内也放置了大量水银,确保防腐效果。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显示,男墓主的死亡和葬礼都经过了精心的规划和处理。
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一根用丝绸包裹的仿制木玉带成为了揭示男墓主身份的关键线索。在宋朝,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才有资格佩戴玉带,因此这根玉带虽然是仿制品,但也暗示了男墓主在世时可能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官职。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男墓主的衣物显示他生前生活奢华,但真正的玉带并没有被随葬,而是被一根假玉带替代。这可能是因为在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将真正的玉带随葬,而是选择了替代品。
在没有墓志铭的情况下,这些帛幡(挽联)成为了我们了解男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
帛幡如下:
铜竹昔时膺凤诏,风云他日趣鳌头。
军民上下咸思德,赏罚分明善用人。
正直忠良摩万姓,宽仁骨鲠劳三军。
军民揾泪持杯送,无福登消好帅君。
后来,在清理男墓主棺椁中成卷的丝绸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一副帛幡,这幅帛藩上书写着:
夔门日日望君来,
鄂渚人怀去后思。
争似早登黄阁去,
普天霖雨总无思。
(注:这幅帛藩福州市博物馆没有展出)
福州茶园山古墓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南宋末年历史、战争以及尸体保存技术的窗口。从帛幡中透露出的信息,结合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勾勒出男墓主生前的身份和最后的命运。
男墓主很可能是一位在夔门一带战死的高级将领。夔门,作为长江进入三峡的门户,地理位置重要,战略地位显著。在南宋与蒙古的战争中,这里是双方激战的最前线。公元1235年,蒙古开始大规模攻击南宋,夔门一带成为了战争的焦点。男墓主的死,可能是战争中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南宋末年动荡不安的局势和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部分出土文物
他的死亡并非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战争的压力下,他不得不面对生死抉择,最终英勇牺牲。而他的家人,每天都在急切地盼望他从夔门归来,但最终等来的却是他战死的消息。这种家庭与国家的悲剧,在南宋末年并不罕见。
在男墓主的尸体上,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尸体保存技术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灌入水银等防腐措施,他的尸体得以保存至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尸体保存技术的珍贵资料。同时,这座古墓的墓葬方式和葬法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后,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他们能够采取如此有效的方法来保存尸体,并且在墓葬中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这种智慧和情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茶园山南宋墓出土的团扇
至于男墓主夫妇的生死故事,它充满了悲壮和神秘。在战争和时间的洗礼下,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今天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