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这位餐桌上的熟面孔,无论是价格亲民的啤酒,还是价值不菲的白酒,都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酒的口感往往带有苦涩,并不易入口,那么它究竟有何魅力,能让如此多的人为之倾倒?又该如何把控饮酒量以避免危害呢?
说到中国人对酒的热爱,这与我们的酒文化息息相关。在觥筹交错间,常常能听到如“不喝就是不给面子”这样的劝酒词,让人在社交压力下不得不举杯畅饮。
尽管如此,也有很多人是自发地爱上了饮酒。对他们而言,饮酒成为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毕竟有句话说得好,“一醉能解千日愁”。
当酒水穿过喉咙,酒精能迅速渗透到大脑中,舒缓神经,并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
多巴胺,这种神奇的神经递质,能引发人们的愉悦和兴奋感。在它的作用下,人们仿佛能暂时忘却生活的压力和烦恼。
另一些人爱上饮酒,则是受到了“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点影响。
近期的一项研究甚至指出,适度饮酒可能比运动更能延年益寿。这是真的吗?
一、适度喝酒或比运动更能长寿,是真的吗?
美国加州大学进行了一项长达15年的研究,跟踪调查了1700名老年人的日常习惯,旨在探索这些习惯对长寿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那些每天饮酒的老年人似乎更长寿,他们的早逝风险降低了18%。更引人注意的是,与每天进行15-45分钟锻炼的人群相比,这些饮酒者的死亡风险还要低出11%。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即适度饮酒可能比锻炼更能促进长寿。
然而,这项研究并非没有争议。首先,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总人数不到2000人。当这些参与者被分为三个对比组时,每组的人数仅有几百人。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这样的样本规模相对较小,可能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其次,该研究主要依赖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而这些信息是基于高龄老人的回忆记录的,可能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习惯存在差异。
因此,我们不能仅凭这项研究就断言饮酒能延长寿命。
更重要的是,不存在所谓的“适量饮酒”的说法。酒精已被官方列为1类致癌物,多项研究也显示饮酒会增加患癌风险。这意味着,无论饮酒量多少,都有可能增加患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
另一项由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牛津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也被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收录并发表。该研究对50万名中国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饮酒量越大,高血压和脑卒中的风险也越高。此外,《柳叶刀》还指出,中国人在酒精代谢方面存在基因差异,导致约1/3的中国人无法有效降解乙醛,这可能会增加饮酒后的健康风险。这种基因变异使得这些人在饮酒后更容易出现脸红等反应,这是由于乙醛在体内长期滞留导致血管持续舒张的结果。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饮酒的致癌风险可能更高。
二、这样喝酒,等于“慢性自杀”
经权威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研究确认:饮酒对健康并无任何好处,反而与多种癌症风险的增加相关联。全球数据显示,饮酒是导致中青年男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就中国而言,高达48%的成年男性有长期饮酒的习惯。每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70万,其中65万是男性,这一数字位列全球之首。
尤其是以下这几种喝酒方式,无异于慢性自杀。
1、脸红继续喝酒
饮酒后面部发红,并不意味着酒量出众。当酒精(即乙醇)被我们摄入体内后,它会经历一系列的代谢过程:首先转化为乙醛,接着乙醛再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进而被身体排出。但是,如果肝脏中缺少乙醛脱氢酶,乙醛的代谢过程就会受到阻碍,使得乙醛在体内积累过多。这种积累会对血管产生持续刺激,引发面部发红,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心跳加速等不适症状。
因此,饮酒后面部发红实际上是身体在暗示我们其酒精代谢能力有限,这可以被视为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如果无视这一信号并继续饮酒,甚至可能会出现猝死的风险。
2、空腹猛喝酒
酒精能够被胃粘膜直接吸收,若在空腹状态下饮酒,酒精将无阻隔地直接刺激胃粘膜,从而造成损害。此外,空腹饮酒还可能引发酒精性低血糖,其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出冷汗,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嗜睡和昏迷。若饮酒速度过快,还会使得血液中乙醇浓度急剧上升,有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因此,建议在饮酒前先摄入一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保护胃部,同时应小口慢饮,以降低酒精的吸收速度。
3、服药后喝酒
饮酒前或饮酒时若服用了某些药物,可能会触发双硫仑反应。当这些药物和酒精在人体内同时存在时,会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活性,导致乙醛不能有效分解而在体内积累。这种积累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心悸等一系列不适感。特别是在服用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氟康唑等药物后饮酒,都会增加出现双硫仑反应的风险,而这种反应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致命。
总的来说,喝酒弊大于利,“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只是个伪概念,滴酒不沾才是最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