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家杀功臣是高祖定下的基调,汉高祖刘邦先后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这些功高盖主的异姓王,留侯张良知道刘邦是个什么人,趁早溜之大吉,才得以幸免。
萧何、曹参、樊哙是从沛县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不像韩信、彭越拥兵自重对刘邦有威胁,所以就让他们安享富贵。
汉景帝刘启比他爷爷刘邦更不如,他连自己的恩师都杀。刘启一开始采纳晁错的削藩令削藩,酿成了七国之乱,为了平息众怒就杀自己的恩师,这种翻脸无情的人最可怕。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成为丞相,居然不吸取晁错的教训,对景帝的决策指手画脚,骄横跋扈,景帝岂能容你。
韩信和周亚夫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差。
韩信攻下齐国后,居然挟兵自重,自立为齐王,这种骚操作一般人还真理解不了。韩信既不反叛刘邦,也不支援刘邦,还自立称王,这个家伙打仗一流,做人末流。等刘邦召集众将讨论怎么处理韩信时,众将异口同声的要“坑杀竖子”,一点人缘都没有。
周亚夫治军也是顶流,汉文帝去细柳营视察,守营都尉居然不让他进营,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这说的什么混账话,你是老刘家的兵还是周亚夫的兵。表面上汉文帝夸周亚夫治军有方,实际上气的要命,这是藐视君威。汉景帝当时做太子,对这种嚣张跋扈的人更是恨之入骨。
细柳营事件,被《雍正王朝》加以演绎改编,雍正帝接见平定西北的年羹尧和众将领,雍正皇帝说你们都辛苦了,大热天的,上朝不用穿铠甲,卸甲吧。连说好几遍众将都不为所动,最后还是年羹尧一句卸甲,众将才卸甲,这种藐视皇权,只知上司不知皇上的统军思想就是皇上最忌讳的。年羹尧最后被杀,拥兵自重,骄横跋扈才是本因。
周亚夫同样拥兵自重,这是对皇权的最大挑战,万一老周不想做大将军了,想面南称孤,一声令下造起反来,谁能是他的对手。
拥兵自重已经犯了忌讳,周亚夫还插手立太子的事情,汉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反对,这就触了景帝的逆鳞。当年周勃平定吕后势力,杀掉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迎立代王刘恒继位,难不成你周亚夫也想学你父亲,要拥立某个皇子继位,你好继续当国之重臣?
除了废太子风波,周亚夫作为丞相还反对封皇后的兄长为侯、反对封来降的匈奴将军为侯,并且得罪了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和景帝的弟弟梁王,皇亲国戚得罪了个干净。论理说,作为丞相,皇上做出不明智的决定,理应反对,但站在刘启的角度,这都是以权乱政、骄横跋扈。
更倒霉的是,周亚夫的儿子看父亲老迈,就准备了五百副甲胄给他陪葬时用,没想到被人告发。私藏甲胄是重罪,周亚夫就被污蔑为谋反,最终在狱中绝食而亡。
登高易跌重,身在高处自当谨小慎微,像周亚夫这种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人,很难善终。
像周亚夫和韩信这种级别的将领,要么就学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凭借兵权直接篡位改朝换代,要么就学王翦、汤和,及早告老还乡,免得惹祸上身。向上学不了,向下不愿学,那就只能身死族灭。
周勃可是杀过皇帝儿子与小皇帝。
不是汉景帝容不下他,是朝廷容不下他。周亚夫让士兵去砍皇帝士兵会反手砍了周亚夫,但让去砍丞相士兵不会犹豫
周亚夫这个人跟他老子周勃一样,少中耿直,景帝不喜欢他。
有人劝你不要得理不饶人,可他们都是不得理还不饶人!
文帝登基的时候棋圣哥已经十几岁了,景帝不是嫡子,他妈不是正妻,他有四个嫡亲兄弟,甚至当时他的代王爹都不是诛诸吕中实力最强或者出力最大的,反而恰恰是因为他爹势力最弱才被拉出来登基。 他也知道当时灌婴是怎么堵住不爽的齐王,周勃是如何清理了皇宫,夏侯婴是怎么弄绝户了他伯父刘盈。[得瑟] 景帝就算是个傻子,他也知道但凡有点办法就要收拾丰沛那帮人。
不能做小儿刘彻的臣
那么周亚夫有什么错?
伴君如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