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整体呈现一种衰弱的趋势,“帖学”尤其如此。如果大家梳理一下书法史,就会发现能称得上大师的人越来越少。从东晋的“二王”父子、智永、“初唐四家”、颜真卿、柳公权再到“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他们就像天空中的恒星,而其他影响力弱一些的,如同银河中的行星。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当今书坛可还有能与以上众人一较高低的吗?答案恐怕是没有。其实,从“宋四家”以后,书法就开始式微了。之前的朝代,往往群雄并立,大家能一较高低、平分秋色,在书法用笔上也更为丰富多变,而从元代以后,几乎每个朝代只能出一位媲美古人的宗师。
赵孟頫可以说是两宋以后,书坛最后的“集大成者”和“帖学”的续命人。从北宋初年起,颜真卿地位日益提升,“尚意”书风大行其道,“二王”笔法受到了冲击,且随着羲献真迹流失严重,能把“魏晋书风”整明白、学透彻的人越来越少了。
南宋开国君主赵构大力主张复古,一度使得“二王”有所复兴,但在他去世后,南宋就没有出现能“挑大梁”的书法家了,虽然有陆游、朱熹、张即之等人,但他们的影响力根本无法与“宋四家”相比。
所以,大家可以想一下赵孟頫的出现如同“及时雨”,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赵孟頫是天才与勤奋并存之人,他出身皇族,七八岁时就已经将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临摹得与原作不相上下,之后更是由唐入晋,遍学诸家。赵孟頫时常谈到自己“日书万字而笔不辍”,这份勤劳又可与王献之、智永相比。
赵孟頫的字将“二王”笔法删繁就简,又兼容诸家,其晚年书法真正做到了突破“二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这一卷《行书千字文》,这是赵孟頫去世前一年所写,他一生把《千字文》写了上百遍,而这一次则化古出新,堪称近700年来的第一行书。
此帖用笔细腻精谨,起笔多以尖锋而入,笔笔中锋,笔势收放自如,兼具羲献用笔特征,如一搨直下、内擫处理为羲之,以纵取势、舒展外拓则取献之特征,但细看此作又会发现虽有“二王”有形似之处,但也颇具个性,如笔画的转锋、连带,灵巧遒媚,这是赵孟頫书法的个性。
赵孟頫这卷《千字文》,将50多年来的笔法熔于一炉,丰富多变,雅正华美,是一件雅俗共赏、不可多得的上佳法帖。
今人仿写
赵孟頫的字,笔画比较圆润饱满,你这个写的确实好,但不是赵孟頫所写
得有天赋,古代日写两万字的大有人在,可惜只有一个天下第一行书
离赵孟頫太远了[笑着哭]
感觉不像
胡说八道,这是赵孟頫写的?
不够霸气,喜欢王羲之的字
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