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答读者问:为什么金科老师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读者提问: 金科老师,最近发现您很少在朋友圈晒活动,也很少看到您出席行业会议或社交场合。作为中小企业主,我们常常被各种活

读者提问: 金科老师,最近发现您很少在朋友圈晒活动,也很少看到您出席行业会议或社交场合。作为中小企业主,我们常常被各种活动邀请,但效果似乎越来越差。想请教您:您是不太参与这类社交吗?在当前环境下,中小企业主应该如何高效社交,避免陷入“无效内卷”?

金科老师回答:

感谢提问。确实,我很少参加那些“凑热闹”的社交活动。不是我不重视人脉,而是现在的很多社交场合,已经变成了“镰刀互割”的战场——大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都在互相消耗,而非真正创造价值。

最近几年,我观察到不少老板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生意难做 → 焦虑 → 疯狂社交 → 发现全是推销 → 更焦虑 → 继续换场子社交”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 “10个老板聚会,11个想割韭菜” ——所有人都在找客户,但没人真正买单。

一 为什么会出现“镰刀互割”的局面?

经济下行期的“资源枯竭效应”

市场钱少了,“猎手”(想找客户的人)远多于“猎物”(真正能买单的人),供需失衡,社交效率自然下降。(数据佐证:2023年中小企业获客成本上涨40%,但成交率下降25%)

社交动机的“劣币驱逐良币”

健康的社交本该是信息互换、资源整合、长期信任建设,但现在很多场合被急功近利者占据,变成“推销大会”。(案例:某高端商会活动,后来沦为保险、POS机、区块链的推销场,优质会员纷纷退出)

认知误区:“社交=获客”

很多老板误以为“多露脸=多机会”,但现实是:

低质量社交消耗时间,却带不来精准客户。

你的时间,反而被割韭菜的人当成了“流量”。

二 如何破局?从“无效社交”到“精准社交”

重新定义社交目标

行动建议:

参加活动前,先问自己: “我最想见谁?我最需要什么信息?”如果答案不明确,直接拒绝。

筛选社交场景,避开“韭菜田”

劣质社交场特征: ✓ 门票免费(或低价),主办方靠后续推销赚钱✓ 嘉宾全是“XX总”,但查不到真实背景✓ 主题大而空(如“财富风暴”“颠覆未来”)

优质社交场特征: ✓ 高门槛(审核制、付费制、推荐制)✓ 主题明确(如“跨境电商税务合规”“AI+医疗案例”)✓ 参与者有真实背书(LinkedIn可查、官网可验证)

从“推销者”变成“价值提供者”

普通人: “我们公司做XXX,您有需求吗?” → 被当推销拉黑

高手: 先观察对方需求,提供高价值信息,比如:

“最近XX行业政策变动,你们受影响吗?”

“我刚和XX公司聊过,他们有个痛点正好你能解决。”

结果: 对方主动问你是做什么的,而非你硬推销。

用“不对称社交”打破内卷

普通人: 参加行业大会,和同行内卷

高手:

去上游 (供应链、技术商)活动找机会

去下游 (客户行业)活动挖真实需求

去跨界 (如餐饮老板参加地产活动)找新思路(案例:某建材老板不再参加建材展,而是去建筑设计峰会,直接对接决策者)

三 终极心法:社交不是救命稻草,而是放大器

如果生意本身有问题,社交只会放大问题 (比如模式不赚钱,见再多客户也没用)。

正确顺序:

先打磨产品/服务(确保市场需求)

优化转化模型(测试可复制的成交路径)

最后用社交加速(通过人脉放大规模)

错误顺序: 产品没验证 → 疯狂社交 → 被当骗子 → 更没信任 → 恶性循环

总结:如何跳出“镰刀互割”陷阱?

停止无效社交,只参加高门槛、高信息密度的活动。

先提供价值,而非急着推销,建立真实信任。

跨出行业圈子,去上游、下游、跨界找机会。

社交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先解决生意本质问题。

归根结底,记住两句话:

“当你发现所有人都在割韭菜时,说明你该换地方了。”

“真正的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可你的价值。”

希望这些思考对你有帮助。共勉!

—— 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