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坐开得猛的网约车,体验很不好,容易晕车,但也不好对司机说什么,不少人忍一忍了事。
其实,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司机,也不能怪某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车型造得不好,要怪就怪打工人:
买不上一辆劳斯莱斯。
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车,还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个宝马的工程师在和媒体交流时,说出了原委:即便是宝马这样在驾控上表现突出的车企,在纯电动车时代仍然充满困惑,纯电动车调校很难达到燃油车的驾驶感受。
因为纯电动车搭载了大量的电池,更重的车身要求悬架更硬,才能保证整车的运动性,而太硬的悬架保证了运动性,但会在舒适性上大打折扣。
所以,大部分新能源汽车有了好的加速性能,但悬架不能很好地给出解决方案,舒适和性能无法调和,坐车自然像坐船。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暂且把它称作“宝马式困惑”。国内有些车企更苦恼,在新车研发阶段,就把车不远万里送到车身控制技术较强的英国去调校,只为获得更好的驾乘感受。
不过,最近有一家中国车企,偷偷研究了五年后,发布了一套技术成果,似乎有可能较好地解决新能源车的世纪难题。
它就是比亚迪。4月10日,比亚迪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难怪船夫哥在发布会上说,云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01.
船夫哥在发布会上还说了一句话:改写了车身控制技术依靠国外的历史。
这句话看起来高大上,仔细分析一下确实有道理。车身控制技术,可以说是汽车能否进入高级段位的关键。凡是豪华、超豪华车品牌,必定有很牛的车身控制人才和技术。
早年,奇瑞调校不好一台车,就只能送到英国去找莲花调,后来自主品牌进步了,在国内可以完成,但终究达不到顶级水准。因此,有车企请来意大利、德国的“调校大师”,提升汽车的高级感。
到了最近两年,中国汽车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但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又有车企把车送出去调校。这种状况连网友都看不下去了,评论区一片哀叹。
传统的车身控制技术,此前主要掌握在欧洲和日本人手里,采埃孚、大陆、蒂森克虏伯等都是代表,超豪华的宾利、劳斯莱斯更不用说。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号称已经“走在前列”,始终有一个隐痛,就是车身控制技术欠缺。
更何况,中国车已经到了从规模走向高端的“十字路口”,要实现更高级的突破,就绕不开车身控制技术的突破。就像传统车领域,我们常说“坐奔驰开宝马”,就是车身控制技术带来的高级体验。
还好,比亚迪开始寻找新思路:
与大多数品牌对于舒适性与性能的升级采用“碎片化”的处理手法不同,比亚迪系统化考量新能源汽车的垂直方向控制问题,全面融合感知、决策、控制、交互等软硬件技术,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优势,实现整车深度智能融合。
这是比亚迪的原话。也就是说,比亚迪将一个大部分依赖机械的问题,转变成了一个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问题。
汽车行业目前针对车身垂直方向控制的研究,主要从单一技术或者单一硬件入手。而比亚迪率先拿出车辆垂直方向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在垂直方向也采用智能化控制,帮助车辆更加平稳的应对各种路况。
这就好比有人用算盘算数,有人用电脑计算,跳出了原来的比赛机制。
02.
车身控制技术涵盖一辆车的多个方面,比如有些车是性能车,悬架就偏硬,但硬多少,就非常有学问了。
有些车主打舒适,悬架就要软,但太软了又像大沙发,也不理想。
还有人说,能不能有一辆车,既运动又舒适?理论上,这对矛盾不能完全调和,特别是采用传统的办法。
比亚迪采用的电子化思路,就可以较好实现。
例如,比亚迪云辇-C是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其工作原理是控制减震器电磁阀调节阻尼,实现悬挂阻尼无级自适应调节,打破了传统汽车悬架系统被动工作、调校单一的局限。
通过云辇-C系统,比亚迪可以实现车辆舒适性和运动性兼修。特别是在加速、制动和快速过弯时,能够快速让底盘变“硬”,实现悬挂协调、车身稳定效果。
此前空气悬架技术,也掌握在欧美人手里。在豪华品牌里,价格超过60万,才有可能配空气悬架。云辇-A是智能空气悬架系统,工作原理是通过汇集车载传感器的数据,经由本地计算进行快速决策,对包括空气包进排气、刚度转换阀、减震器电磁阀等空气悬挂系统的核心组件进行快速和精确的控制。
云辇-A 空气悬架调节行程可达到15厘米,面向主打车辆乘坐舒适性、平稳性、通过性的中高档汽车。
比亚迪的云辇-P是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可调节行程20厘米,可实现四轮同步或单轮独立升降,适合越野驾驶场景,停车露营也可以调平。系统举升力5吨,且根据驾驶状况可以在三级不同的刚度模式之间自动切换,在平稳行驶时确保舒适性,激烈驾驶时提高操控性,越野飞坡跌落时有效降低冲击。
比亚迪将这套系统称作“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乍一听似乎不太好理解,以前没听说过,不过,知道它由智探架构、智算中心、智控技术,以及关键零部件构成后,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它就是由过去的机械结构,变成了智能化结构。其中智探架构包括行为感知、车身感知、路面感知等能力,可以通过获取方向盘转角、踏板信号等识别驾驶员意图,还能采用加速度、高度计、惯性测量单元等常规传感器,加上单双目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元件,对车况和路面进行实时检测,从而显著提高悬挂系统的调节速度和智能性,提高车内的乘驾体验。
比亚迪自己是这么说的:在垂直方向控制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能够让云辇实现上下车身的解耦控制,多维感知、精准决策、智能控制、稳定执行,全面提升用户驾乘体验,确保整车安全性和稳定性。
从智能化的层面看,比亚迪将智能汽车的维度,不再局限于自动驾驶,还延伸到了车辆驾控的“肌理”,让汽车更高级,更接近一个初代的机器人。
比亚迪的云辇,短期内是新能源汽车高端化的必修课,但其可想象的空间,可能才是比亚迪更远的未来。
电动车调教不出燃油车的顿挫。
喜欢自动驾驶的绝逼是智障人士[得瑟]所以就别要求BYD搞自动驾驶了
我觉得很好解决,新能源车厂家把网约车的零百加速控制在10秒开外,这样就不会有晕车感
比亚迪好样的!!
太高端了,然而比亚迪的智能化跟不上硬件的档次,这就像买最新i9电脑却安了一个win95系统。
你为什么要定义为宝马困惑?
说人话,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电磁阀控制液压油多少模拟空气悬挂的即时可变高度来控制软硬!看来宝马的机械工程师工资超级高,都到不食人间烟火了,这么简单道理都弄不来!由于多了电磁阀,避震必然加大,油路增多,又要重新设计车辆空间了
开惯了燃油车,再开电车。是有点不习惯,我是开公汽的,开前置汽油发动机的公交车,真的是遭罪,噪音,高温,故障高。后置柴油发动机。污染大,噪音更大,但加速快。电车加速快,安静,有一种水面滑行的感觉。现在定了一台比亚迪,还没提到车。[呲牙笑]开了电车,对油车真的不习惯了。
船夫哥的高端车型才配备吧
硬件不行
越来越好[点赞]
燃油车的顿挫感没有了,驾车体验少了95%,就像电动车没有燃气机的嘶吼声,走路没有颠簸感,总觉得怪怪的
进口的车都是各种减配,合资车国内的制造商使劲的坑消费者,买车还要加价,加价完了还要选配装潢,还要自愿买红酒,
关键是他们没有请我去帮忙调教[得瑟]
那些十年前说比亚迪这不行那不行的,证明了其自己眼光不行。
我做过比亚迪秦,一点都不晕
致敬这样的创新车企。
跟坐船一样晕船,因为电池底盘太重了
这是卡脖子的问题,希望众人理性对待一下。
啥都不懂瞎比比,动能回收关了就没那么多事了
哦哦!好像明白啥子了!难怪仰望8尽管够贵了,订单还是那么多!可能是因为有新技术,好多友商买回去拆车研究的喔!
问题是云辇系统根本不可能用在低端车上,成本控制不住,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