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起家的第1军,淞沪会战中伤亡十之八九,官兵几乎换了两茬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4-11-05 09:38:46

《蒋介石起家的第1军,淞沪会战中伤亡十之八九,官兵几乎换了两茬》

世人皆知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但鲜有人知,在这场血战中,有一支被称为"蒋介石的起家本钱"的部队,几乎付出了全军覆没的代价。这支部队就是威名赫赫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黄埔系将领的摇篮。初来乍到,他们在杨行前线就伤亡过半;转战昆山,又损失八成;最后退守无锡,已是满目疮痍。三个月内,这支精锐之师竟两次重建,官兵几乎换了个遍。究竟是什么样的战斗,让这支蒋介石最信任的嫡系部队,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经历了如此惨重的损失?他们又是如何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坚持到最后的呢?

一、黄埔摇篮:第1军的诞生与发展

1924年6月,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正在紧张地进行军事训练。蒋介石站在训练场边,目光专注地看着这群年轻的学员。这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便是日后威震中外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的前身。

当时的黄埔军校,每天清晨五点钟,军号声准时响起。学员们列队操练,挥汗如雨。训练场上,不时传来教官洪亮的口令声:"齐步走!立定!向右看齐!"这支由革命青年组成的队伍,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中逐渐成长为一支精锐之师。

1925年初,第一期学员毕业后,蒋介石将这批学员编为革命军第一师。这支部队成为了黄埔系的骨干力量,也是后来国民革命军第1军的雏形。当时的第一师,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一位老兵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每人就一支步枪,子弹更是紧缺,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北伐战争爆发后,这支部队成为了主力军。在贺胜桥战役中,第1军打响了北伐第一枪。当时,敌军占据有利地形,火力凶猛。第1军官兵不畏强敌,连续发起冲锋。一位连长带领士兵冲到敌军阵地前,手榴弹用完了,就拿起步枪与敌人展开肉搏。这一仗,第1军一举击溃了敌军主力。

随后的漫长岁月里,第1军始终是蒋介石最信赖的部队。何应钦、刘峙、胡宗南等黄埔将领,都在这支部队中历练成长。1926年,何应钦担任第1军军长时,特别重视军纪。他规定,士兵必须整齐列队进出营房,严禁在街道上吸烟、随地吐痰。这些严格的要求,为第1军树立了优良的军风。

到了1932年,第1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部队。每个营都配备了重机枪连,每个师都有炮兵营。在淞沪抗战中,第1军创下了击落日机的战绩。一位日军军官在战后日记中写道:"中国军队中,第1军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1936年春,胡宗南接任第1军军长。他延续了第1军的优良传统,同时大力推进部队现代化。在他的带领下,第1军开始换装德制装备,成为当时国民革命军中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之一。每到傍晚,第1军的营区内总能听到整齐的操练声,士兵们正在适应新式武器。

二、备战整军:胡宗南的军事改革

1936年春末,徐州九里山营房内一派忙碌景象。胡宗南接任第1军军长后,立即着手进行一系列军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全军换装德制装备的大规模行动,这在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尚属首例。

德械装备的更新从基层开始。每个连队都配备了崭新的捷克式轻机枪,步枪则全部更换为性能优良的毛瑟98K。一位老兵回忆道:"新枪到手的那天,连长让我们反复练习拆装,直到深夜。"为了尽快熟悉新装备,士兵们每天都要进行射击训练,弹药消耗量比以往增加了一倍多。

在装备更新的同时,第78师参谋长吴允周向胡宗南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举办全军军官短期训练班。这个建议得到了迅速采纳。1937年5月,第一期军官训练班在徐州开班,全军营连长以上军官悉数到场。训练班特意从南京陆军大学请来了多位教官,其中包括曾在德国留学的战术专家。

训练班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凑。每天清晨5点起床,晚上10点熄灯。上午是战术理论课,下午进行实地演练。一位参加训练的连长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学习了日军的进攻战术特点,教官用沙盘演示了整个作战过程。"最让军官们感到新鲜的是,训练中首次引入了防空演习。在一次演习中,教官们模拟日军飞机轰炸,要求各连队迅速展开防空部署。

7月的一天,第1军在徐州郊外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陆空联合演习。演习中调来了几架教练机,模拟敌机轰炸。地面部队则演练快速转移和隐蔽。这次演习持续了整整三天,参演官兵达到数千人。演习结束后,胡宗南特别强调要把演习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总结。

训练班还特别注重实战经验的交流。每周都安排经验介绍会,让有实战经验的军官现身说法。一次会上,一位营长分享了在前线与日军作战的经历,详细讲解了如何应对日军的包抄战术。这些来自战场的经验,比课本上的理论更让官兵们受益。

到8月初,训练班已经培训了三期军官,累计达到600多人。每期结业时都要进行严格考核,内容包括战术运用、武器操作和指挥能力等多个方面。考核成绩直接与军官任用挂钩,这让每个参训军官都格外认真。

为了检验训练成果,胡宗南在8月中旬组织了一次夜间行军演习。整个第1军在月黑风高的夜里,完成了一次30公里的战术行军。行军中,各部队还要随时应对"敌军"的突然袭击。这次演习充分展现了第1军的战斗力,也为即将到来的实战做好了准备。

三、杨行血战:第1军的首次伤亡

1937年8月23日,上海杨行镇。第1军刚刚完成调防,就接到了日军即将发动进攻的情报。当天下午,日军的炮击如期而至。密集的炮弹落在第1军阵地上,硝烟弥漫。

第1军78师232团在团长张国华的带领下,迅速调整防御阵型。他们利用杨行镇内的房屋构筑了多道防线,在街道转角处布置机枪火力点。一位排长在战后回忆:"我们把每条街道都规划好了,就等着日军来送死。"

8月24日拂晓,日军出动了两个联队的兵力,向杨行发起猛攻。日军的战术是先用重炮轰击,然后投入大量步兵强攻。第1军232团在前沿阵地与敌展开激战。一个机枪排在街角死守,打退了日军三次冲锋。机枪手张德山在弹药用尽后,抱着机枪与冲上来的日军肉搏。

战斗最激烈的是镇中心的制高点——一座三层楼房。日军投入了一个大队的兵力反复争夺。第1军在楼内每个房间都布置了火力点,日军冲上一层,就要付出惨重代价。一位参战的班长说:"我们在二楼打退了日军六次冲锋,每次都是肉搏战。"

8月25日中午,日军改变战术,出动了坦克部队。十几辆坦克在步兵掩护下向阵地推进。第1军的战士们临时改造了燃烧瓶,用来对付坦克。一个工兵班趁夜色在街道上挖设陷阱,成功困住了两辆日军坦克。

到26日,战斗进入最惨烈阶段。日军投入了更多炮兵,对杨行展开疯狂轰击。第1军的伤亡开始急剧上升。232团三营营长带领最后的几十名战士,在镇北的一条街道上与日军展开巷战。他们用机枪封锁街道,用手榴弹清理房屋,但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

27日下午,日军对杨行发动总攻。此时第1军已伤亡过半,但仍在坚持抵抗。78师师长命令部队转移,但232团的一个连仍在据点死战。连长带领剩余的战士拼死阻击,为大部队撤退争取时间。这个连最后全部战至弹尽,没有一人后退。

杨行一战,第1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仅232团一个团就伤亡了七成以上的官兵。但他们的顽强抵抗,不仅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还为其他部队重新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一位日军军官在战报中写道:"中国军队的抵抗超出预料,仅攻下一个杨行镇就耗时五天。"

战后清点伤亡时,发现232团机枪连幸存者不足十人。在他们据守的阵地前,发现了大量日军尸体。这些默默无闻的战士,用生命践行了他们保卫国土的誓言。当年参战的一位老兵说:"那五天的战斗,每个人都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四、昆山恶战:重建后的再次损失

1937年9月2日,刚刚完成重建的第1军奉命进驻昆山。这支部队虽然补充了新兵,但老兵骨干损失殆尽。78师新任师长陈德芳在部署防线时说:"我们必须用更灵活的战术来弥补经验的不足。"

昆山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第1军采取了依托水网、村落构筑防线的战术。他们在每个村落之间都挖设了交通壕,形成了纵深防御体系。一位连长在战前日记中记录:"我们把昆山城外的杜巷村加固成了一个堡垒,每个房屋都是火力点。"

9月5日拂晓,日军向昆山发起进攻。这次日军改变了战术,先派出小股部队试探,寻找防线薄弱处。第1军新编的234团在杜巷村外设伏,打退了日军的试探性进攻。一个班长带着新兵利用水网地形,成功伏击了日军的一个小队。

但从9月6日开始,战局急转直下。日军出动了大量飞机,对昆山地区进行狂轰滥炸。第1军临时构筑的工事不堪轰炸,伤亡迅速增加。234团一个营在轰炸中损失了近半数官兵,但仍坚守阵地。

9月7日,日军动用了三个联队的兵力,分三个方向向昆山推进。第1军在正面与日军展开激战。在周市镇外,一个工兵连在撤退时主动请缨断后。他们在一座石桥上布设炸药,等日军大队人马通过时引爆,炸毁了桥梁,阻断了日军追击。

战斗最惨烈的是在昆山城北的张浦镇。日军在此投入了一个精锐师团。第1军78师的一个营在此死守,他们利用河网地形,构筑了多道防线。一位机枪手回忆:"我们的机枪阵地就设在河边的芦苇丛中,日军冲锋时,我们的机枪像割麦子一样把他们打倒。"

9月8日下午,日军对张浦发动总攻。他们先用重炮轰击,然后投入大量步兵强攻。第1军的阵地被炸得千疮百孔,但官兵们仍在坚持抵抗。一个排长带领十几名战士守住了一个关键路口,用手榴弹和刺刀与冲上来的日军展开肉搏战。

到9月9日,第1军在昆山地区的伤亡已达到八成。但残存的部队仍在负隅顽抗。在昆山城内,234团的一个连在巷战中失去了联系,他们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坚持了整整一天。最后突围时,只剩下不到二十人。

9月10日,第1军接到撤退命令。撤退时,78师的一个营主动请缨担任后卫。他们在昆山城南的一条河边构筑工事,掩护主力撤退。这个营最后剩下的几十名官兵,在日军多次冲锋中,全部战至弹尽。

这场持续一周的昆山之战,让刚刚重建的第1军再次伤亡惨重。一位参战的排长说:"我们营只剩下了不到三十人,但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职责。"日军在战后的报告中承认:"中国军队在昆山的抵抗异常顽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夺取。"

五、金沙卫退:第1军的最后一战

1937年9月15日,第1军在金沙卫镇重新集结。这支经历了两次重创的部队,此时仅剩下不到三千人。军需官在清点物资时记录:"弹药只够打三天,重机枪只剩下八挺。"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胡宗南命令部队利用金沙卫的地形优势布防。这里三面环水,只有一条主要通道可供进攻。第1军的残部在镇口设置了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配备了仅存的机枪。一位排长回忆:"我们把最后的弹药分配到每个战斗位置,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最后的抵抗。"

9月16日清晨,日军的侦察机首先出现在金沙卫上空。第1军采取了伪装战术,在镇内布置了大量假目标。一个工兵班用木头制作了假炮位,成功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中午时分,日军的轰炸机群到达,对这些假目标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轰炸。

下午,日军派出一个大队规模的部队试探进攻。第1军在第一道防线设伏,等日军进入射程后才开火。一位机枪手说:"我们的子弹很珍贵,必须等到最后时刻才能射击。"这次伏击让日军损失惨重,但也暴露了第1军的真实防御部署。

9月17日,日军调集了一个师团的兵力,准备对金沙卫发起总攻。战斗从黎明开始,日军的炮击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第1军的第一道防线在炮击中被摧毁,但守军仍然坚持在战位上。一个班长带领剩下的几名战士,用手榴弹抵抗日军的进攻,直到最后一人倒下。

中午时分,日军突破了第二道防线。战斗转入巷战阶段。第1军的官兵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在街道上与日军展开近距离战斗。一位连长带领部队在一座庙宇内死守,用最后的子弹打退了日军三次冲锋。

到傍晚,第1军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在镇中心的指挥所,胡宗南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掩护伤员撤退。78师剩余的两个连主动请缨断后。他们在镇南的一条小巷设置路障,阻击追击的日军。这两个连的官兵,最后全部战死在阵地上。

9月18日凌晨,第1军的最后一批部队开始撤离金沙卫。撤退时,一个工兵排负责销毁军需物资。他们在仓库里点燃了最后的弹药,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夜空。日军在战后的调查中发现,整个金沙卫镇几乎被打成了废墟。

这场持续三天的金沙卫之战,是第1军在淞沪战场上的最后一战。一位幸存的军官在战后的报告中写道:"我们用最后的子弹打完了最后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第1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的抵抗为其他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日军一份战报记载:"金沙卫的中国守军虽然兵力不足,但其顽强程度令人惊讶。"

0 阅读: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