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2011年,“天宫一号”升空的时候,携带着一种来自地球的植物——普陀山鹅耳枥。虽然名字有些拗口,但在地球上却是一件稀世珍宝,号称“地球独子”。
最为关键的是,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24小时看守,这让很多人都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了。其实曾经普陀鹅耳枥,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属于稀有物种,许多机构都在不遗余力地抢救它。
那么,这个号称地球种子的植物,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普陀鹅耳枥最初并不孤独,它与其他同类生长在浙江普陀山之上。1927年,植物学家钟观光初次派人至普陀山采集标本,却因未能半路登上普陀山而错过了这个种群。
两年后,钟观光亲自登上普陀山,终于发现了这一新种。他立即将标本带回鉴定,经郑万钧确定其为桦木科鹅耳枥属下的新种,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一开始,普陀山上普陀鹅耳枥数量尚多。但因山体开发,栖息地遭到破坏,再加上该树自身的繁殖困难,最终仅存一株。
这棵最后的普陀鹅耳枥生长在普陀山慧济寺之中,树高达14米,树龄超过250岁。当人们意识到它已经成为“独苗”之时,这棵古树已显现衰老迹象,无法每年开花结果。
其实,普陀鹅耳枥之所以只剩下一株,与树木本身的“灭绝体质”有关。它繁衍后代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授粉难。
它的花期在每年4月中旬前后,雄花和雌花异花,且开放时间差距较大,真正能进行授粉的窗口期只有约9天。
更让它头痛的是,高处开放的雌花很难接收到低处雄花传来的花粉。同时,当地多灾多难的气候条件,也常在关键时刻破坏授粉的可能。比如风和雨,要么吹跑花粉,要么直接打落花朵。
据相关研究,普陀鹅耳枥的花朵较为脆弱,无法抵御风雨的损伤。即便条件较好,能够完成授粉的百分比也极低。人工统计显示,即便是在人工辅助下,普陀鹅耳枥正常授粉发育的种子,其出苗率也仅有2.5%左右。
二是发芽难,与其岛屿栖息地的环境相适应,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壳非常坚硬厚实,这给它带来的一个致命弊端就是很难自然发芽。
或许种种条件都得具备,比如足量的雨水才能软化坚硬的外壳,它才有机会长出嫩芽。我们推测这种特质主要是它适应岛屿多风多雨的气候,种子通过坚硬的外壳防止受损。
但同样的特质也让它在陆地环境下很难自然繁殖,目前我们并未在那棵200多岁的“地球独子”周围发现任何它的后代。
除上述原因外,普陀鹅耳枥之所以难以自然繁殖,与其生长环境也有密切关系。野生动物数量下降,对其自然授粉起到重要作用的昆虫类也随之减少。可以说,普陀鹅耳枥正遭遇多重不利环境的困扰。
一旦最后一株普陀鹅耳枥死去,这个物种将彻底地、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这将是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当这最后一株植株被发现时,拯救它的行动也随即展开。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普陀鹅耳枥繁殖后代。措施可能包括人工辅助授粉,模拟其岛屿栖息地环境促其发芽,甚至尝试无性繁殖等新技术。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就不能放弃,必须让这濒临灭绝的物种重新延续下去。
事实上,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帮助普陀鹅耳枥这种罕见植物实现繁殖,他们甚至派遣专业护林员全天候守护这一唯一的生存实例。
不仅在当地进行了精心养护,科研团队还采用了人工授粉、播种等多种方法来提升该植物的繁殖成功率及幼苗生长活力。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努力,普陀鹅耳枥终于克服繁殖难题,成功培育出了数万株植株。
尽管普陀鹅耳枥已成功繁殖出众多植株,但这些植株的遗传多样性仍然较低。这意味着,即使普陀鹅耳枥的数量有所增加,它们仍然面临生存危机。为了增加其遗传多样性,科研团队决定将部分普陀鹅耳枥植株送上太空。
太空环境不同于地球环境,它存在诸多诱发植物发生变异的因素。将这些植株送上太空,可以借助太空环境的独特条件,促使植株产生更多遗传变异,从而提高其适应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太空育种实验,科研团队成功地筛选出一批具有优良特性的普陀鹅耳枥变异植株。
如今,这些变异植株已在国内外的植物园中茁壮成长。普陀鹅耳枥不仅在普陀山、云南昆明植物园等地繁衍生息,还走出了国门,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着科研团队多年的辛勤努力和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执着追求。
然而,有人不禁疑惑,仅拥有区区一棵珍稀植物为何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去营救和推广它?
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树的本身,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整个星球的重要性。由于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气候异常、极端干旱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必要性。
人类并非大自然的主宰,每一个生命形态都应受到尊重和爱护,共同构建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如果今天一个小小的物种都难以拯救,那么整个地球环境就更加岌岌可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