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是遗尿的简称,遗尿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正因如此小儿遗尿才被多数家长再三的忽视,认为遗尿是因为幼儿的大脑排尿中枢神经发育未健全,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从而导致尿床。有的家长发现孩子遗尿就打骂孩子,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病情进一步加剧,孩子与家长都苦堪其扰。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4岁的幼儿大脑排尿中枢神经系统已发育完全,可以控制排尿,如果5-6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每周两次,持续6个月以上,就叫遗尿症。
当然造成小儿尿床有许多因素:
1、遗传因素:30%尿床的孩子爸爸和20%尿床的孩子妈妈在小时候也曾犯遗尿症,反过来讲爸妈均有遗尿史,他们儿子有40%会遗尿,女儿有25%遗尿,因此遗尿症具有遗传性。
2、睡眠过深:这是一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孩子常常在睡前玩的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
3、精神紧张: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升学考试前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等精神情绪稳定后,会逐渐消失。
4、心理因素:如小孩心理上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失去照顾,脾气常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等。
5、疾病因素:涉及肾内科、泌尿科、神经、心理等多方面的器质性疾病引起;另外,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在睡眠后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
6、膀胱功能成熟延迟:有些小孩膀胱较容易比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它就收缩排尿了。
遗尿症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遗尿症比较多见,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多因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继发性遗尿症大多数是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的疾病引起。所以首先建议去小儿外科面诊,进行进一步检查,比如拍骶尾部片,做泌尿系统的彩超、化验血常规等。如果排除继发性疾病多为原发性遗尿症,需要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调整饮食—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应该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3、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4、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
5、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还可进行各种行为治疗、排尿中断治疗、忍尿训练、定时训练、总结记录等。如果这些治疗还不见好转,可以考虑吃药。传统药物有丙咪嗪、麻黄素、去氨加压素等,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具体如下:
1、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数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4、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督促孩子自己排空残余尿、擦干局部、更换内裤及干床处理。 5、总结记录:要求家长每天记录尿床的原因、次数,在日程表上对尿床、尿床患儿目前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及排尿训练,轻度尿床可先进行排尿训练,如在白天有尿意时尽量学会憋尿,晚饭至睡前尽量少喝水。当入睡后可设置闹铃,如在12点尿床,可在11:30叫醒孩子,让孩子彻底排尿。
必须指出,不能打骂尿床的孩子。尿床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父母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孩子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母乳喂养的小儿,脑神经发育和膀胱稳定性和泌尿道括约肌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发生遗尿的概率要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