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难中的“救世主”:耶稣点燃希望之火
1世纪初期,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长期遭受苦难的犹太人渴望一个“救世主”的到来。逐渐出现了传道者,他们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便可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这种信仰耶稣的教派后来便被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的教义大致分为以下两点: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与生俱来即有“原罪”,耶稣是“救世主”,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升入“天堂”。这一教义瞬间点燃底层民众的希望,却触怒了罗马权贵,因为耶稣的传道,在苦难的民众中得到了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祭祀团大受影响,深感威胁,便欲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耶稣被逮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依据他门徒的见证,耶稣死后3天复活,复活后第40天升天,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开启了持续到今日的辉煌与发展。
二、教会的“权力游戏”:没有教会何来救赎?
基督教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教会却成了人与神之间的“独家代理”。
因为“神”与人是不能直接交往的,它必须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教会。如果神与人能直接交往,信徒们不必借助教会就能得救,那么教会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样的结局显然对教会更为危险。
为了维护教会的权威,教会还应运而生了一个机构——宗教裁判所。它又被称为异端裁判所,是专门从事侦察和审判有关宗教案件的机构。这种法庭为了镇压违背基督精神的“异端邪说”,残酷地镇压当时进步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13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就曾被教会关押长达14年之久。科学和进步思想在黑暗时代举步维艰。
教会不仅掌控信仰,还巧妙地将世俗规则“神圣化”。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一书中提到:没有一个强有力国家组成民间社会时,基督教居然能够维持,这是欧洲得以继续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教会有能力把世俗的目标经由宗教条例合法化。最初,教会把一周7日的第一天礼拜日定为“主日”,在这一天,任何不得攻击他的敌人,以营造一种比较和平的氛围。不久以后,又陆续发展出各种圣日,在圣日也不能攻打敌人。而后,又提出所谓“神的休战日”;还规定在集市的日子不得争战等等。这些策略让基督教在分裂的欧洲站稳脚跟,成为社会运转的核心。
三、从欧洲到全球:殖民扩张如何助推基督教?
基督教最初只是罗马的地方信仰,但随着十字军东征和西方殖民扩张,它迅速席卷全球。信徒数量暴涨的背后,是武力、贸易与信仰的捆绑销售。如今,基督教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但它的崛起史,却是一部权力、鲜血与智慧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