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妹妹、老妹夫在壶口牌坊前
我第三次到壶口瀑布是2018年4月3日。开春后,烤火期一过,我就带着老家来的老妹妹、老妹夫去山西旅游。先是到太原晋祠,接着到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刘胡兰纪念馆、祁县老街、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又坐火车直奔永济。游完鹳雀楼、黄河大铁牛、普救寺后,再返解州关帝庙,4月2日晚上就到了临汾。
因我去年带着家属和小外孙从临汾去过壶口瀑布,就知道了交路,一住旅馆就进行了去壶口瀑布的登记。第二天早晨,大巴车8点30分出发,在临汾西站接了人,就奔往壶口瀑布。时间好像用得更短,11点钟就到了壶口瀑布景区服务处。
我就成了老妹妹、老妹夫的导游和摄影师。首先,带她们到壶口牌楼前,指着上面 “壶口”“母亲河”“民族魂”的字说:这都是华国锋题写的,颜体,正规正矩。接着又带她们到朱镕基题写的“壶口瀑布”石碑前照相。

老妹妹、老妹夫在壶口题词旁
进了景区,到了黄河旁,还有江泽民题写的“黄河壶口瀑布”,我们也照相留念。
到了壶口瀑布前更是没少照相。4月初的壶口瀑布与我前两次来,一个是10月、一个是7月,还是有所不同,河水显得更白,瀑布更似白练倾下,看来解冻后的黄河更显得气势汹汹,浪花翻滚,掀起千堆雪,落下百丈冰。

我与老妹妹、老妹夫在壶口瀑布旁
我这导游就开始给老妹妹、老妹夫贩卖起来,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壶口、壶口瀑布呢?坦率地说,有关黄河的地方我没少去,甘肃兰州的 “黄河大铁桥”、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内蒙古磴口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山西河津的“禹门口”、万荣的“古后土祠”“秋风楼”,还有刚带她们到永济看过的“鹳雀楼”、“黄河大铁牛”,都在黄河边。而且,我当兵时属于炮十六师,就驻扎在吕梁、晋中两个地区,拉练、训练,交口、中阳、离石都没少跑,那都是毛主席1936年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到过的地方。所以对黄河还是相对比较熟悉。
接着就说:到此,黄河上游还是比较宽的,水面有300米左右,就在这近500米的距离内,两山夹岸逐渐压缩,河水只剩下20至30米的宽度,拥挤在一起,奔流在一起。到了这里更是断崖,滚滚的河水突然跌落下来,倾泻下来,冲刷的下面形成一条深深的沟。这里形如壶口,故而人们就管它叫壶口、壶口瀑布,也就有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说法。
据《水经注》记载:“禺治水,壶口始。”传说,壶口是大禹治水时,凿石导河之处。也有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他所骑的长翅膀的应龙,用龙角猛力抵开的,接着龙身一甩,就形成了“十里龙槽”。

老妹妹在龙槽旁
往南走着,我继续介绍:这底下的深槽,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龙槽”。当地也有谚语:“十里九丈深,一年磨一针”。也就是说,龙槽十里长,九丈深,一年向后移动一针的距离。别看“这一针”,千百年就是“千百针”,上亿年呢,就是“上亿针”,天长日久,就有了这“十里长”的距离。据说,前面的孟门山原来距离并不远,就是这么“一年磨一针”慢慢形成了5公里的距离。所以有人说,壶口是流动的壶口,是凭借自身力量长年流动而形成的,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故而也有人管它叫——天壶,天然形成。
这里还有“旱地行船”的说法。你们看,到了这里,不论是上游,还是下游,还能行船吗?不能行船了。古代人们出行,多是以水为路,以船代步,这么狭窄的龙槽怎能行船呢?于是不论是谁,船到了这里,只能下船行走,船只或抬、或运,过了这十里龙槽,才能再入水行船。所以说,这个地方格外特别,故有中国第二瀑布、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之称。

老妹妹、老妹夫在龙槽旁,对岸即是陕西宜川
再看对岸近在咫尺,也有好多参观的人群、活动项目。我又给老妹妹、老妹夫介绍,对面就是陕西宜川,从这里过黄河大桥去延安最近。前年,咱们去延安是坐火车去的,是经过吕梁站后过的黄河,不是一个交路,但这两地相距并不太远,吉县也属于吕梁山南端。
当年抗日战争时期,著名诗人光未然曾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写下《黄河颂》,回到延安后,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写出《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般我们都会唱。
有人说,日本侵略军为什么没到陕西?其实,这与黄河也是有关。日本侵略军不是没想去,而是没去成。我到过薛公岭,薛公岭位于离石与汾阳交界处,海拔1763米,太(原)绥(德)公路由山顶经过,是扼守晋陕通行的制高点。八路军115师曾在此“三战三捷”,歼灭日军约1200人,打退了日本侵略军。

老妹妹、老妹夫在“母亲河”石碑前
我到过禹门口,禹门口战役,是晋西南黄河保卫战,打退了日本侵略军。1938年12月20日,天寒地冻,日军在河津方面暗中集结兵力,妄图袭击东龙门山及禹门庙渡口,强渡黄河,进犯西北。在河防军的奋力阻击下,日军首次进攻失败。日军不甘心失败,26日又集结四五千日伪军、重炮数十门、飞机多架,在陆空联合下,日夜分两路军沿河进攻。河防军浴血奋战四昼夜,誓与阵地共存亡,又将日军打退。禹门口战役的胜利,致使日军无法逾越黄河一步,有力地保障了国共两党大后方的安全,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建有“禹门口抗战纪念碑”。
我也到过永济万固寺,万固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中条山战役的发生地。为了阻挡日军,陕西军统帅孙蔚如将军便命令第31军团防守。1938年8月15日,激战中,一股日军由汉奸带路从右翼迂回包抄而攻占了万固寺。孙蔚如急令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援救万固寺。教导团团长李镇西亲率两个营,奋战夺回了万固寺。孙蔚如就是以“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的精神率领陕西军,誓与日寇血战到底。在没有友军的支援下,以付出三分之二的惨重代价,毅然屹立于中条山,有力地遏止了日军妄图西渡黄河侵占关中和西北的图谋,用血肉之躯保卫了关中故土,捍卫了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全国人民称陕西军为“中条铁柱”。

老妹妹、老妹夫在“黄河魂”前
正因为这些中流砥柱,致使日本侵略军没能入侵到陕西。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抗日战争史。贪婪无厌的日本侵略军他哪儿都想去,只是没去成而已。
在离壶口十多公里处,北面还有一鲜为人知的“克难坡”——“克难城”。抗日战争时期,太原沦陷后,第二战区指挥中心,以及山西省等部门就移至到吉县南村坡。这里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独立山梁,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阎锡山到这儿以后,嫌这个“南村”音同“难存”,寓意不好,逐改为“克难坡”,以表明心志,克服困难,克难求存。他还在这里先后组成了“军官服务队”、“秘书组”、“武装总指挥部”、“青年干部预备学校”四个机构,为他的军事、政治、地方武装、外交等方面,培养、训练、储备干部。后经过两年修建,这里逐步成为一个可容纳两万人的小山城,所以又叫“克难城”。也就是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吉县也留下好多遗址,有时间可以看看去。

老妹妹在龙洞旁
我们欣赏着、讲解着,来到了龙洞前。这龙洞可是壶口瀑布的一大特色,号称“天下第一洞”,是壶口瀑布奇中之奇。有人说,不下龙洞观瀑布,难识壶口真面目。有人说,到了壶口,不下龙洞观瀑布,就等于没到壶口,吸引力很大。我们先是在龙洞上面照相,这里有“天下第一洞——壶口龙洞”、龙洞、龙洞简介大字标牌。然后下去参观,到了龙洞进口处,又是华国锋题词:“黄河奇观”。朱镕基也曾视察过并赞许道:“龙洞景色就是好!”

老妹妹在黄河奇观”题词前
进了龙洞,我见后面石壁上刻有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不由屈身下面,叫老妹妹给我拍照留念。老妹妹就笑,“二哥,还跟小孩似的”。童心未泯吗!这就是我的爱好,到处穷跑,穷玩。我在龙洞的照片都是由老妹妹给我拍照的。在龙洞里,我还写了两首诗,赞美壶口瀑布。上了龙洞,我见有“民族魂”标识、“母亲河”石碑,又给老妹妹、老妹夫照相。
往回走时,我们见戴大盖帽的,不知是税务还是工商的排着整齐队伍,边走边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从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与老妹妹、老妹夫在壶口瀑布
他们一唱完,我就接着也唱了起来:“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这些人都看我,老妹妹就笑,“二哥,竟出洋相!一个人瞎唱啥?”我说:“这是《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他们不见得会唱,这也是在黄河边诞生的歌曲。带着老妹妹、老妹夫,就这么开心地告别了壶口、壶口瀑布!
九口 202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