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为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在考虑炮兵司令员人选时,毛主席亲自点名了有着“小钢炮”之称的陈锡联。
就这样,陈锡联走马上任,在炮兵部队一干就是9年。在他的领导下,炮兵部队的规模迅速发展扩大,武器装备也有了更大提升。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不仅领导了炮兵学院的建设,还亲自兼任院长一职,亲自抓教育。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陈锡联的领导和指挥下,炮兵部队先后投入朝鲜战场,极大弥补了我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志愿军炮兵为掩护步兵冲锋和作战,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尤其在1952年的“秋季反击作战”中,炮兵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毛主席更是毫不吝啬地称赞:
“今年秋季作战,我军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陈锡联坐镇炮兵,取得了不少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令毛主席对他更加赏识和器重。
1959年,陈锡联出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此后,无论外界形势如何变化,他在党内的地位和工作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影响。
1973年底,在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命令中,陈锡联又与李德生对调,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在当时的情况下,陈锡联能够回到北京担任要职,足见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当时,正值邓小平第二次复出,根据邓小平“军队要整顿”的指示,他花费了极大的力气,积极配合,有效促进了部队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1975年,陈锡联升任中央军委常委,并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国防工业及体育。
当时,陈锡联来到新疆军区进行视察,并出席重要活动。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杨勇听说后,高兴不已,立即叮嘱妻子林彬备好酒菜,招待陈锡联。
林彬知道丈夫高兴,但她心中而已不免有些担忧,便叮嘱杨勇说:“陈锡联现在已经是中央领导了,你别开口闭口就是老陈,说话的时候要注意点分寸和场合。”
杨勇听后,哈哈一笑,满不在意地说道:“你想多了,老陈不是那种人。”
陈锡联来新疆当天,杨勇跟新疆军区的军政要员早早便来等候迎接。陈锡联一见到杨勇,便毫无架子地跟他攀谈起来。两位老战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一样。
事后,陈锡联更是拒绝了军区的安排,来到了杨勇家中一起吃饭、喝酒、话家常。
杨勇之所以如此相信陈锡联的为人,正是因为在他身处逆境时,陈锡联曾真诚地帮助过他。
1967年,杨勇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并关押起来。直到1972年,他才重新出来工作,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当时,沈阳军区的司令员就是陈锡联。
在得知杨勇身体不好,不少人又对同他接触持谨慎的态度后,陈锡联对杨勇的到来表示了热烈地欢迎。另外,为了让他尽快适应新工作,陈锡联更是交代军区的同志说:
“你们要像对我一样对杨勇副司令,他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如果有人敢在工作中怠慢或故意为难他,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正是因为有了陈锡联,杨勇在沈阳军区的这段日子里,心里总算轻松了起来。不过,杨勇在沈阳军区工作一年后,便远赴新疆,出任新疆军区司令员。
虽然和陈锡联就此分别,但杨勇却将他的帮助深深地记在了心中,两人的革命友谊也在新的和平环境中重新焕发了生机。
1976年底,因外界还存在不少反对邓小平出来工作的声音,杨勇听说后,当即决定离开新疆前往南方疗养。
很快,杨勇在安排好工作后,便离开了新疆。他之所以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开新疆,绝非所谓的“度假”。实际上,他是想要在途中联系一些同志,一起商量怎么能够争取让邓小平同志早点出来工作。因为他深知,如今的中国,要想走出阴霾,有所发展,只有邓小平能做到。
杨勇当即找到罗瑞卿同他商量好一起“度假”,为了出行方便,杨勇特意找陈锡联帮忙,要了一架专机。陈锡联毫不犹豫地批准了。
但是,因为罗瑞卿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在来到各地后,难免有些同志“看人下菜碟”。杨勇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每到一地,杨勇总是事无巨细照顾着罗瑞卿,总要看看罗瑞卿住的地方如何。如果不好,他便立即将两人的房间调换。
这段日子,杨勇和罗瑞卿先后走访了汕头、深圳、三亚等地。在广州,许世友更是热情地邀请了杨勇一家来家里吃饭。两人在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开心地聊天,无所不谈。最后,许世友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部队都拉到山上去了,野营拉练。”
短短一句话,杨勇便明白了许世友支持自己的意思,这让他感动不已。
遗憾的是,1983年1月6日,杨勇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他永远地离开了为之热爱奋斗了一生的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