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长安,腊月时,温泉彩仗新移。
瑞气遥迎凤辇,日光先暖龙池。
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
——唐-谢良辅《忆长安-十二月》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间有俗语“腊七、腊八,冻死俩仨”,言外之意就是冷,因此冬天也有“冬闲”一说。
古代农闲的人们,腌制腊味或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年肴,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可以说,每年的腊月都给人以中国“过年”的感觉,尤其从腊月初一开始,许多人不免陷入即将过年的气氛中。
但在腊月初一这一天,民间有很多禁忌习俗,比如俗语:“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不吃炒”是啥意思?它有什么道理呢?
01
腊月的由来
腊月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是新旧之年的交替之时,也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关于“腊”,早在《周易》与《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记载。
“腊”的本义是“干肉”。岁末十二月有多种称呼,其中最为熟知的当属“腊月”这一别称。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新旧交接的月份举行“岁终之祭”。因岁末十二月有“腊月”、“腊冬”等别称,所以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
02
“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为何意?
腊月初一,是一年最后的一个月份的第一天,这一天不仅叫“炒豆节”,也叫“咬灾节”。
在这一天,家庭无论贫富需要去吃一些能够消灾避难的食物。
比如:米花、花生、鸡蛋、炒瓜子等。而“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就是关于“咬灾”的民谣。
虽然“咬灾”是一种风俗奇观,却反映老百姓期盼“咬去灾病,咬去小人,祈求一年安康顺利”的美好愿景。
寒冬腊月,东方未白,在温暖的被窝里,心怀期盼地品尝着喷香的干果,迎接腊月,实在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进入腊月祭祀活动也越来越多,腊月最后一天被称为“除夕,”“夕”就是一年的晦气所孕育而成的,每到新旧交替之时,便会出来捣乱,因此“除夕”的意思就是除掉“夕”。
这一天人们通过吃饺子增强自身力量,通过放鞭炮来除掉“夕”,而“夕”也叫“祟”,而压岁钱最初就是用来“压祟”的。
进入腊月后,晦气也越来越多,“夕”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强,所以人们在腊月初一这一天就有了“咬灾”的习俗。
此外,在腊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应该吃“爆米花”,因为在制作爆米花时,棒子(玉米)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与除夕之夜的鞭炮声相互对应。因此也是“驱灾”的意思。
重中之重的是一定要吃一个煮鸡蛋,在古代人们生活水平底下,能吃上鸡蛋非常不容易,因此在人们眼中鸡蛋是最有营养的食物。
在腊月这一天吃一个煮鸡蛋,一是用来提高抵抗力,另外一点就是用来抵抗腊月里所有晦气,因此民间也有“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的说法。
而鸡蛋是一个完美的椭圆,所以在腊月初一这一天吃鸡蛋,也不表示一家人圆满又团圆。
腊月已至,你还知道哪些过年习俗呢?赶快留言一起讨论吧!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