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被政务折磨得焦头烂额的美国第22任总统克利夫兰在自己的办公室与好友詹姆斯·罗斯福交谈期间,詹姆斯建议克利夫兰总统给自己5岁的儿子一个祝福,克利夫兰抚摸着那个5岁孩童的头,给出了一个奇怪的祝福:小鬼,我祝你永远也不要成为总统。
但这个祝福并未成真,那个被克利夫兰总统抚摸着脑袋送上祝福的小孩,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从克利夫兰、到伍德罗·威尔逊,再到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三位总统帮助民主党彻底终结了共和党自南北战争后对白宫的“垄断”,让民主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但是这只是站在重要人物视角下的宏观叙事,如果把视线把回普通人视角,我们就会发现,民主党能够完成对共和党的“逆袭”,是因为他们带领的民主党获得了一个重要群体的支持,这个群体便是美国的工人阶级。
自美国建国以来,美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立场经历了:共和党→民主党→共和党的转变,美国工人阶级立场的几度更迭,其背后是美国社会的发生的巨大变革,通过了解美国工人阶级支持党派改变的背后动因,就能理清美国社会变迁的总逻辑,而这份逻辑也可以很好地解释美国如何从北美十三州成长为超级大国,又如何从超级大国一点点走向衰落。
谁的美国?1783年,当大英帝国军队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情从北美十三州撤退时,取得战争胜利并获得独立资格的十三州居民同样不知所措:英国人走后,他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美国?没有人能够给出完美的答案。
经历了4年各州自行其是的混乱时期,北美十三州的有识之士们大多得出一个结论:要建立一个在各州之上的联邦,去统筹十三州的发展问题。
最终,在美国开国元勋麦迪逊的号召下,各州代表齐聚费城,商讨确立一套联邦宪法的事宜。
当时的北美十三州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当然,所有矛盾的核心都指向一个问题:联邦到底应该获得多大的权力?
关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大致分成两派观点:以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首一派认为联邦权力应该高于地方权力,联邦应该可以自由调配各州资源,以实现美国的快速发展。
而以《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为首的一派(费城制宪会议时,杰斐逊未参加,但他仍是这一派的核心)则认为:如果建立一个拥有近乎无限权力的联邦政府,那么赶走英国人失去意义,联邦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且建立的联邦政府不能过多地损害各州利益。
最终在数个月的唇枪舌战后,各方达成妥协,联邦政府高于地方政府,但地方仍有较大的自主权,就这样《1787年宪法》问世,美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也被确立。
党争虽然在各方妥协下,《1787年宪法》得以签署,但汉密尔顿与杰斐逊为首的两派间的分歧却并未就此消失,他们两派的斗争成为了美国建立之初政治活动的主流。
支持汉密尔顿的人最终形成了联邦党,这个党强调联邦权力,在产业问题上,认为美国应该优先发展工业,贸易政策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支持杰斐逊的人组成民主共和党,其强调各州权力,认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与谁进行贸易是各州自己的事,联邦无权干涉,由于民主共和党的核心人物大多是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倾向于发展农业,并且他们种植的作物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即更强调自由贸易。
最开始联邦党气势汹汹,但随着核心人物汉密尔顿死于一场决斗,联邦党逐渐消沉并最终解散,而民主共和党则“垄断”了三任总统:杰斐逊、麦迪逊、门罗三位总统均出自民主共和党。
而后成为美国政坛核心的民主共和党发生分裂,一派是由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为首的民主党,一派是以昆西亚当斯为首的国家共和党,后者几年后解散,其大部分成员组建辉格党。
辉格党也只存续了25年,其大部分党员加入新建立的共和党,1856年共和党的成立,标志着日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胜利者的规则民主党的主要拥护者,是南方种植园主,种植园经济需要的是与土地高度绑定的劳动力,当然,最好是奴隶,所以民主党以是否允许奴隶制存在是各州权力为由提奴隶制辩护。
而共和党的核心拥护者是北方工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需要的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增减工人数量,所以他们需要的是自由劳动力,所以共和党强烈反对奴隶制。
民主、共和两党之间的矛盾最终变得不可调和,引发了南北战争。
最终北方联邦军打败了南方同盟军,共和党顺势以民主党曾为奴隶制站台为由,将其踩在脚下。
南北战争结束后近半个世纪,共和党长期把持白宫。
从产业结构来看,共和党是“工业党”,其主张通过贸易壁垒保护美国工业,让美国工业品免受外来商品的冲击。
而在经济政策上,共和党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其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市场,让企业充分竞争,这样才能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助力美国经济腾飞。
由于共和党代表工业部门的利益,在南北战争前期,无论是靠开工厂赚钱的资本家,还是靠在工厂里打工养家糊口的工人都更愿意把选票投给共和党。
但是,在共和党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规则里,工业资本家只有通过更加残酷地压榨产业工人,才能更好地压低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
工业资本家与产业工人间,从合作关系逐渐蜕变为对立关系。
共和党所信奉的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还将造成一个结果:垄断。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当其体量足够大时,便能够利用其体量优势,控制市场上下游,以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当垄断巨头完成了对经济领域的全方位控制后,就会不约而同走向最后一步:涉足政治。
通过收买国会议员,垄断巨头们可以让国会出台对他们有利的法案,所以在此时,共和党控制下的美国政府,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两极分化、垄断和腐败已经成为共和党治下美国的三大顽疾。
而被共和党压制了几十年的民主党则要抓住这些问题对共和党发起反击。
挑战者克利夫兰出身于新泽西州的一个律师家庭,长大后也做了一名律师,民主党对共和党的第一波反攻号角由他吹响。
克利夫兰凭借扎实的法律知识在法律界享有盛名,从政后也以恪尽职守,敢于与利益集团做斗争而广受好评。
在先后担任布法罗市市长和纽约州州长后,克利夫兰终于于1885年成功问鼎白宫,他也成为了南北战争后第一个民主党总统。
克利夫兰成为总统后立刻开始打击腐败,他推行文官制度,将近10万名垄断巨头送入政府的共和党官员解雇并换上民主党官员。
克利夫兰同时降低关税,引外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让本土垄断巨头对经济的控制出现松动。
克利夫兰的另一个特点是意志坚定,1888年,寻求连任的克利夫兰在竞选中败给了共和党候选人哈里森击败,克利夫兰回到纽约做了4年律师,1892年再度参选并成功击败老对手哈里森,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败选后又竞选成功的美国总统。
但在克利夫兰的第二任期期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为了度过危机,克利夫兰不得不向垄断巨头们妥协,成为了一名“虎头蛇尾”的总统。
克利夫兰在自己并不连续的两个总统任期内,最大的政绩便是打击了美国政府的腐败现象,让垄断巨头通过与政府勾结为所欲为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他并未真正触及当时美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两极分化。
接力事实上,即便是倡导自由经济,为美国工业企业站台的共和党也并未完全与垄断资本家沆瀣一气,他们也认识到共和党主导下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存在问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1901年成为总统的共和党人西奥多罗斯福在反垄断问题上下手很重(当然,相比于他的远房侄子富林克林罗斯福,西奥多下手算轻的),被当时的人称为“托拉斯爆破手”。
1911年底,不喜欢垄断巨头的西奥多罗斯福与共和党决裂,脱离共和党并建立一个名为“进步党”的政党参加1912年的美国大选。
西奥多罗斯福的出走让共和党力量被分散,而与此同时,民主党也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再次对白宫发起挑战。
伍德罗威尔逊,出身于弗吉尼亚州的一个牧师家庭,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威尔逊热衷于政治、历史、法律与哲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威尔逊在学术界享有盛名,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他的学者身份,和不参与商业的行事原则帮助其在选民中赢得好感,当然,真正让选民愿意讲票投给他的仍是他的政治主张:威尔逊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保障工人权益,限制资本,反垄断。
靠着保障工人权益的政治允诺,威尔逊成功当选,当选后的威尔逊也兑现了他的承诺,他大力推动八小时工作制,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并继续通过反垄断法案以削弱垄断巨头对经济的控制。
同时,威尔逊任职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威尔逊带领的美国于1917年参战,并以战胜国的身份制定战后国际规则。
一战结束后,美国的综合国力已是世界第一,威尔逊也想借机制定一套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但是由于之前一直奉行孤立主义,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不足,让威尔逊的的设想化为乌有。
一战结束后,出于对战争的厌恶,美国人再次将选票投给了奉行孤立主义的共和党,共和党则继续发挥其自由放任的“经济魔法”让美国经济在一战后迅速复苏并蓬勃发展,美国的社会繁荣程度一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共和党人认为他们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又发挥作用了,殊不知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大萧条。
一场大萧条在终结共和党的“盛世梦”的同时,也直接令共和党执政的最基础理论受到质疑: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到底是繁荣的催化剂,还是危机的伏笔?
在大萧条的阴霾中,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终于完成了对共和党人的关键一击,罗斯福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垄断和维护工人权益,他开始从根本上质疑共和党彻底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按照共和党的理论,让所有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才能保证市场公平,持续为经济注入活力,简言之,共和党倡导的公平,是一种过程公平,或者说程序公平。
从罗斯福时代开始,民主党人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评价公平的体系,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上竞争的个体之间能力存在巨大差距,比如说体量巨大的垄断巨头与新兴小企业之间,单个工人与财力雄厚的资本家之间,如果政府不加干预,这种存在明显差异的个体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公平竞争的,所以政府要做的应该限制强大,扶助弱小的,让二者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公平,这就是民主党倡导的公平,是一种结果公平。
建立起一套新的凭借体系的罗斯福在大萧条的阴霾中开始大肆开启国家干预市场的步伐,首先对富豪征收重税,而后政府出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让失业的人能够获得工作的机会。
罗斯福新政在拯救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额外作用:政府的权力和手中的能量开始变大。
罗斯福领导的美国也卷入战争,但不同的是,此时的旧列强们实力都被美国甩开了一个身位,二战结束后,美国成功取代英国成为新世界秩序的制定者。
异化二战后,红色浪潮开始席卷全球,美国靠着威尔逊开始就不断增长的工人福利,保证了本土工人对于推翻美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意愿一直不是太高。
为了对抗苏联,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时,都费力维护工人阶级利益,以保证工人阶级不会去颠覆其政权。
但是过多的政府干预也确实让美国的市场经济遭遇过多的外来干扰,并影响美国的社会活力,80年代后期,在苏联社会因体制僵化而陷入发展停滞的困局时,美国社会也陷入了经济停滞的窘境。
为了重新给社会注入活力,共和党总统里根再次拿出共和党的老本行,为富人减税,放松对经济活动的监管。
里根的经济政策转向确实让美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的腾飞,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失去后顾之忧的美国开始放心大胆地允许其企业前往其他国家投资减厂。
而这让一直倡导全球贸易的民主党获得了更大的机会。
在民主党的主导下,美国本土仅仅保留研发部门和上游产业链,中下游产业链可以交给那些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
一方面,美国需要全球配置产业链,另一方面,美国又需要在全球招揽人才以维持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这就导致美国必须向世界塑造一个更加包容的形象,并且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至少是要做出一副欢迎移民的态度。
大举进行全球化布局的美国,确实在科技领域保持着优势,并且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中获取最大利润,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个结果,本土工业萎缩,而与之对应的是美国本土的产业工人的失业。
民主党实施的新的全球布局战略中,美国依旧能够获得世界分工体系中最多的利益,但是在这套体系中,获益的是金融资本家,跨国公司老板和新兴技术新贵,这套体系中没有本土产业工人的位置。
失落的美国工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代表本土产业资本利益的共和党,在美国工业整体下降周期中,原本处于对立状态的美国本土产业资本家与本土工人之间竟再次成为利益共同体。
民主党完成自我异化后,美国工人再次站到了共和党的一边,这是这种转变中透露着太多无奈。
异乡人美国,能够从远离亚欧大陆中心文明区的北美十三州,一步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人和方面,以自己的血汗帮助美国完成工业化的美国工人一定占有重要一席。
美国工人对美国两党的支持呈现出一种复杂性,最初支持共和党是出于产业认同,后来支持民主党则是出于阶级认同,最后再次支持共和党,还是出于产业认同。
美国工人在两党之间的转变过程,也是美国工业从弱小到强大,再从强大走向衰落的过程。
冷战结束后,当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尤其是民主党政治精英)意识到,只要将金融、科技和军事霸权牢牢握在手中,美国就可以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拿走最大的那一块蛋糕,至于费力不讨好的工业,完全可以交给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来完成。
于是,民主党争取的主体变成了金融和科技资本家,移民和能够在全球化获益的人,至于在美国去工业化过程中失去工作机会的工人,用拜登的话说:我不需要你的票。
失落的美国工人们成为了待在自己家乡的“异乡人”,他们在越来越差的生活环境中艰难度日,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地产商对他们说:雇美国人,买美国货,让美国再次伟大。
但那个号称能够让美国再次伟大,能够把工作机会带回美国的人在进行了一系列恐吓、讹诈、修墙、贸易保护等上个世纪的伎俩后,也并没有如约带来机会,但他仍旧以一次又一次的疯言疯语告诉那些失落的美国工人们,他们的诉求会得到满足,他们的胜利就在前方。
输掉大选后的特朗普变得越来越疯癫,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奉他为神明,特朗普以谎言铸成的王冠下,到处都是被民主、共和两党接连背叛的美国工人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