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完整了解韩信灭齐这段历史,我们必须先从“敖仓”说起。
敖仓,是关乎楚汉战争全局的一个战略要点,因为敖仓是当时中原地区转运粮食的枢纽,同时敖仓内还储藏着大量的粮食,谁占领了敖仓,谁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谁就拥有了持久作战的本钱,谁就拥有了长期对峙的底气。
因此,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围绕着敖仓投入了自己几乎所有的战争资源。
而且,围绕着敖仓,刘邦和项羽两方势力,在广泛的北方战场和南方战场都进行了激烈的博弈。
为了配合刘邦夺取敖仓,郦食其建议同时对齐国下手。
对于强大的齐国,郦食其采取的策略是劝降。
不得不吐槽的是,在史书中,郦食其是一个“劝降”爱好者,而且属于又菜又爱玩的那种,俗称“人菜瘾大”。
史书中,郦食其建议劝降的次数有很多次,但是真正去实践劝降的仅仅有两次,一次是劝降魏王,一次是劝降齐王,且失败率百分之百。
郦食其带着礼物见到了齐王。
郦食其先是故作高深地问齐王:“大王,您知道将来天下会归谁吗?”
齐王耿直地问:“谁?”
郦食其说:“当然是汉王!”
齐王又问:“为何?”
郦食其答:“汉王出关中、定三秦、擒魏王、灭赵国,这难道是人力可以为之的吗?这是老天注定的啊!”
齐王乐了,揶揄道:“这当然不是汉王一人之力啊,天下谁不知道,擒魏王、灭赵国,那是人家韩信的功劳啊!”
郦食其并没有搭理齐王话茬,而是正色说道:“大王请听我为您分析当前的局势。”
于是,郦食其分析道:
第一,项羽已失人心。项羽背弃“先入关中者为王”之约,把刘邦封到了巴蜀,又杀了义帝。
第二,刘邦已尽得人心。刘邦为义帝报仇,并且坚持与天下同利,诸侯凡是来投靠的,都会被分封土地;而项羽则是“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所以天下的贤才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因此才说天下必归大汉。
其实郦食其说的这些,都是些不痛不痒的事情,因为大家只看结果,自古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你郦食其说汉王必胜,怎么能令人信服?
郦食其见齐王依旧不为所动,终于掏出来杀手锏。
汉王已占据了敖仓。
敖仓,是当时的天下粮仓,占据了敖仓,就意味着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就意味着立于了不败之地。
于是,权衡再三之后,齐王决定投降刘邦,并派出使者与刘邦进行谈判。
大事已定,郦食其不禁得意起来,在齐王宫中与齐王每日宴饮,静待刘邦的分封诏书。
然而,令郦食其想不到的是,他最终并没有等来刘邦的诏书。
韩信的突袭
此时韩信正带着军队在进攻齐国的路上。
走到平原县时,韩信得知了齐国投降的消息,遂决定撤军。
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叫蒯彻。
蒯彻可谓是韩信的厄运宝物,可以说韩信一生的悲剧,基本都是蒯彻一手造成的。这个咱们以后再详细讲。
他对韩信说:“将军您是接受了汉王的诏令来攻打齐国,虽然现在汉王派郦食其前去劝降,但是汉王有诏书让将军您停止进军吗?”韩信说:“这倒没有,不过人家齐国已经投降了,还打啥打。”
蒯彻冷冷一笑:“郦食其一介书生,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就平定了齐国70余城。将军您数万人马,苦战一年多才打下了赵国50余城,数万人马经年苦战,反倒不如书生一舌之功,这样可以吗?”
这个人是真坏啊,根据这一段记载,我们就可以说蒯彻是一个不忠、不仁、不智之人。
不忠,虽然蒯彻是为韩信效力,但是总的来说,蒯彻终究是刘邦的部下,他劝韩信继续攻打齐国,很明显损害了刘邦阵营的利益,拿着刘邦的俸禄,却干着损害刘邦利益的事,难道不是不忠吗?
不仁,打仗是要死人的,现在兵不血刃,就平定了齐国,不论是对于齐国老百姓还是汉军士兵来讲都是好事,大家都可以保全性命,但是蒯彻却劝韩信继续进攻,毫不考虑老百姓们的生命,而且齐国是大国,这一打起来,死伤无数不说,后来龙且也带着二十万楚军前来支援,最终全军覆没,几十万条鲜活的生命就因为蒯彻的一个建议就全部葬送。
不智,将本来已经投靠汉王阵营的齐国,推向了楚军阵营,这难道不是不智吗?
不忠、不仁、不智的蒯彻,却真的说动了韩信。
韩信听从了蒯彻的建议,下令全军渡河,进攻历下军团。
韩信终究是韩信,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战争而生,他毫不费力地就将齐国的主力历下军团全歼,兵临齐都临淄。
得到消息的齐王大怒,认为这是郦食其和韩信联手给齐王挖的一个大坑。
盛怒之下的齐王当场将郦食其烹杀。
虽然杀了郦食其,发泄了怒气,但是齐王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
现实就是:齐国的主力“历下军团”已经被全歼了。
于是齐王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逃。
歼灭20万楚军,杀龙且逃,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齐王深知“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秘诀。
于是,齐国兵分数路,纷纷退守到了几个仅剩的重要城市。
齐王退守高密,田横退守博阳,齐国的丞相田光退守城阳,齐国的大将军田忌退守胶东。
同时,齐王还派出使者去向项羽求救。就这样,因为韩信的贪功,不仅让郦食其命殒齐国,还将齐国彻底推向了项羽阵营。间接地增加了项羽的实力,削弱了刘邦的实力。
这是项羽犯的第一个错,但不是最后一个。收到齐王求救的消息,项羽当即决定出手援助齐王。
虽然项羽之前和齐国打过仗,但是当下的形势是个傻子都能看透,项羽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项羽不仅出手救齐,而且还是大救。
他派手下仅剩的大将龙且率领20万大军前去救齐。
其实,这20万军队只是号称,实际上此时的项羽绝对掏不出20万人来,要真有20万人,他还用得着和刘邦对峙?不早就锤他了。
龙且带着所谓的20万大军直奔齐王所在的高密,与齐王合兵一处。
看着这20万楚军,齐王心里稍微有了些安全感。这个时候有人建议龙且不要与韩信正面交锋,要坚守不战,同时由齐王派出使者,号召那些在韩信兵威之下投降的齐国城池反汉归齐。
其实这个办法很高明,因为一旦这些已经投降的城池反叛,韩信瞬间就由长驱直入,变成了孤军深入,处境将非常危险。
但是高傲的龙且拒绝了。
龙且说:“韩信,曾寄食于漂母,又受过胯下之辱,说明这个人既缺乏能力又缺乏勇气,再说了,项王派我来救齐,我要是不打几个漂亮仗,怎么证明我的功劳?”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
龙且这股幼稚劲简直和项羽如出一辙。
打仗的目的是要实现既定战略目的,为了战略目的实现,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龙且和他的主子项羽恐怕一辈子也明白不了这个道理。
胜利可能会迟到,但是惨败却总是会如约而至。
十一月份,齐国的冬天干冷干冷的。
在一片萧索之中,齐楚联军与韩信的军队在潍水两岸摆开了阵势。
但是,在头天晚上,韩信就已经趁着夜色派人准备了1万多个大布袋,并且在布袋里面装满了沙子,偷偷的把潍水的上游给堵住了,此刻潍水上游已经成了一个蓄满水的大水库。
阵势摆开没多久,韩信就亲自带领着的军队开始渡河。
兵法上有一个原则叫“击其半渡”,也就是说当敌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发动攻击,此时是最佳的进攻时刻。
龙且毕竟也是领兵多年的大将,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等到韩信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龙且全军出击,韩信则掉头就回撤。
龙且看到韩信回撤,大喜过望,带领着军队就追了上去。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韩信渡河到一半时,被龙且“击其半渡”,此时龙且在岸上,韩信在河中;
韩信掉头回撤时,龙且在后面追,等到韩信已经上岸的时候,龙居还在河中。
现在就轮到韩信“击其半渡”了。
潍水上游早已准备好的汉军,把那些大沙袋全部挪开,水就像山洪爆发一样冲向下游,楚军全军覆没,龙且战死。
齐王刚建立起来的安全感,瞬间就崩塌了。
缺乏安全感的齐王继续跑,韩信当然不会放过齐王,最终在城阳活捉了齐王田广。
此战韩信战果颇丰,韩信捉了齐王,灌婴活捉了齐国的丞相田光,并在稷下击败了悍勇的田横,同时曹参也占领了胶东,齐国基本被平定。
兄弟们记住田横这个人,这个人很勇猛,在历史上也很出名,在将来我们还要详细写写田横这个可敬英雄。
韩信要当假齐王平定齐地之后,韩信也动了小心思。
韩信想做齐王。
韩信派使者找到刘邦,以齐地伪诈多变为由,希望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来镇守齐国。刘邦大怒,此刻刘邦和项羽主力正在艰难对峙,他日夜盼着韩信前来支援,但是韩信却在这个时候伸手要王!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这个话刚一说出口,站在刘邦身边的张良和陈平,连忙在桌子底下偷偷的拿脚踢刘邦,并在刘邦的耳边小声得说:“现在我们可不敢得罪韩信啊!我们正处于劣势,难道能禁止韩信自立为王吗?既然不能禁止,还不如就趁这个机会就立他为齐王,得个顺水人情,再让韩信发兵来救。”
刘邦多机灵啊,立马就明白了,于是顺着刚才的话继续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你韩信堂堂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
并派张良带着印信亲自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顺便下令让韩信率军南下。
项羽这边,听说龙且被韩信给杀了,“大惧”。
这是项羽在从来没有过的心态。
项羽为什么一听说龙且战死了,会“大惧”呢?
因为与龙且一块葬送在潍水河畔的,还有他仅剩的20万主力。
感觉到恐惧的项羽终于软了下来。
他派人主动去联络韩信,想与韩信一起联手攻汉,成功之后二人平分天下。
韩信直接拒绝了项羽的好意。
韩信为何没有选择背刺刘邦其实,现在韩信确实具备了三分天下的实力,可为什么又拒绝了项羽的邀请,坚决不背刺刘邦呢?
韩信自己给出的原因是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
当年韩信不是没有选择过项羽,韩信是楚人,他在最初投军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项梁、项羽的军队,并且满怀热忱地想要出一份力,但是韩信却没有被重用,用韩信自己的话说,就是“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也就是“执戟郎中”,在项羽大帐门口站岗的。可是当韩信投靠刘邦之后,刘邦让他做大将军,给了他数万兵马,亲自为韩信搭建了一个超级大平台,让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韩信自己也经常说,没有刘邦,就没有韩信的今天。
其实,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那就是,韩信的军中,有灌婴和曹参。
自从韩信出山,一路灭魏国、灭赵直到灭齐这一系列战争来看,韩信是统兵大将,拥有前线的决策权和指挥权,但是实际领兵的,却是灌婴和曹参。
刘邦之所以能假扮汉使,一句话就夺了韩信的兵权,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一个虎符吗?
要知道,当时韩信的军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三个人,张耳、灌婴和曹参,张耳是刘邦的亲家,灌婴和曹参是刘邦的心腹,就算韩信有心想背叛刘邦,恐怕他也带不走汉军的一兵一卒。
所以,韩信即无心,也无力背叛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