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考古队在中山王墓,发现一棵像大树的奇特铜灯,好奇的队员将15盏灯点亮,却出现不可思议的一幕,这座铜灯竟没有影子!
1974年,河北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大规模平整农田,他们不断在附近的山上取土。
谁知九月某天,一农民在土里挖出了一件工艺品,样式精美。农民没多想,谁料陆续其他区域也有类似工艺品被挖出。数量也越来越多。
农民们发觉事情不对,便拨打了相关部门的电话,告知事情原委。考古人员闻讯赶来,立刻对这片区域进行管理。通过挖掘,他们震惊地发现:山里竟有一处陵墓!
经过鉴定,可以大致推断这座陵墓为中山王墓,属于战国时期中山王国。它是当时鲜虞仿照东周各诸侯国建立的国家。
考古人员激动万分,从农民先前挖出的文物看,墓室内应该还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可供学习研究。
但并非想象那般,内部并未发现什么具有价值的陪葬品。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山王墓或许早被盗墓人挖掘过。
考古队仍然坚持不懈,在发现墓室的三年间,做足了研究。然而收获并不多。1977年的一天,一个农民不慎滑下土堆。掉进了一个大窟窿。
众人惊慌跑去查看农民情况,谁想这个大窟窿竟是一个存放宝藏的仓库,库与墓室分离,这也是文物至今没有被窃贼盗走。
其中一盏青铜灯吸引了众人的注意,经测量,铜灯高82.9厘米,底部为镂空夔(kui)龙纹底座,撑起向上的枝干。是至今挖掘的战国时期最高的灯具。
这盏灯从整体看如同一棵小树,共有七个枝干,相互交错。灯盏共计十五个,被命名为铜十五连盏灯。
灯的底座上刻有铭文:“十祀,左车,啬夫事斁,工弧,冢一石三百五十五刀之冢,右辔者”。共二十五字。
翻译为:“十年,马车虚左以待,左右官员服侍的场面浩大,精良弓箭均有配备,墓室造价一石三百五十五刀,右边是牵马的马夫。”
这段文字精确描绘了墓主人在当时的身份地位,也可以让人感受到这场墓葬的宏大规模。
底座上还塑有两个鲜虞族造型的铜人,好似与支架上的猴子嬉闹。支架上则塑有多只夔龙、小鸟,造型生动,惟妙惟肖。不仅如此,这盏灯的稳固工艺也相当考究。
从底部看,底座被三只双身独头虎支撑,每只铜虎的间距相当,且呈三角形。而铜灯枝干除第五层以外,其余两端都朝着相反方向延伸,左右对称,更保证了灯的平衡性。
另外,榫卯工艺也成为了这盏灯的制作亮点,一旦固定不会散落,极其稳固。同时方便使用者拆卸,铜灯不仅可以落地使用,拆卸后还可以变成小灯放在桌面。
可以想象,当铜灯点亮,屋内人在夜晚读书写字,弹奏起舞,烛光跳动,好不美丽。
但是,当工作人员模拟铜灯点亮时,惊奇地发现,铜灯竟没有影子。原来在铜灯两侧点亮时,灯两侧的影子会相互重叠,这块阴影被称作本影。
当所点亮的灯盏越多,本影会越变越小,小于底座时,便好像没有影子。
所以工匠设计这个灯盏时,可谓别具匠心。整个灯体枝节交错,形成了以底座为中心向外延伸的大面积灯光。
中山王国之前是赵国的傀儡政权,但中山国人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在赵国发生内乱后重新建立了独立政权。迁都灵寿,也是现在中山王墓的发掘地平山县。
因此中山王墓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有着与战国时期赵国、魏国相似的文化特色。
墓室共有两处,分别坐落于西北两侧。包含陪葬墓和车马坑。西侧的一号墓确定为中山王的陵墓,墓道之间是椁室,且用石头制成。
1号墓两侧各有一个库,陪葬品数量非常庞大,专家从库中挖掘到19000余件,它包含青铜礼器、乐器、雕塑、生活器具以及玉石器、陶器、漆器等。
考古人员还挖掘了许多金银器,它们样式精美多以虎、鹰、牛及人物形象为主。它们样式丰富,令人惊叹不已。都充分体现了古人高超的金属冶炼技艺。
同时1号墓有封土台,长110米,宽92米,高15米,从台上看,则有回廊和厅堂三层建筑。陵墓整体看为长方形,二号墓为哀后墓,与一号墓相同,也建有封土台。
总共发掘一号、三号、四号、五号和六号等陪葬墓。发掘数以万件工艺品,并且都体现着中山王国游牧民族独有的装饰风格。
铜十五连盏灯现保存于河北博物院,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它不仅是古人用来照明的工具,同时也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连盏灯以复杂的工艺,生动的动物塑像赋予传统灯具生命力,更以榫卯结构展现世人中国工匠的超凡的智慧。
它更是集科学性、艺术性于一身的杰作,观青铜十五连盏灯,便可以感觉置身于中山王国,品味古人对实用与美感的双重追求。
哇,古人智慧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