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隆二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退朝后,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一起喝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发话暗示众将应该放掉手中兵权,拿着俸禄回家养老。众将惶恐,纷纷称病辞职。这便是宋太祖兵不血刃的杯酒释兵权事件。皇权的强势历来与军队有关,为什么宋代的开国皇帝却要选择这样一条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呢?
从大乱到大治,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重复上演的经典戏码。刚刚结束的五代十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乱臣贼子一窝蜂的大乱世之一。唐末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在中国南北方建立了众多藩镇兴政权,互相征伐,王朝像变脸一样的更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武人干政上台的,所以他对武人干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会尤深。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他认为必须彻底遏制武人干政,由文官来治理国家。相传宋太祖曾在太庙立下石碑,令继承皇位的子孙不得滥杀士大夫和言事之官。而后继位的宋朝皇帝也基本遵循了以文治国的理念,于是士大夫们迎来了他们治国平天下的黄金时代。对于崇尚儒学的文人士大夫而言,宋朝无疑是个美好的时代。与唐朝相比,宋朝官员大都兼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的特质,连普通百姓也钟爱戏曲这些文化活动。自宋太祖以来,宋朝实行了300年的基本国策,就是右文政策。他重视科举,给予士大夫较高的政治待遇和优厚俸禄,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兴办学校,发展图书收藏,编纂及印刷。这个时候,在宋太祖支持保护文人的情况下,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能够积极进言,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是宋太祖及其继任者主动抑制皇权才出现的局面,在历代封建帝王统治中实属难得。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防止武人干政,开始对文人报以开放宽容的态度。而宋太宗则真正从制度上,政策上对文化进行弘扬,使文人受到重用。此后的宋真宗又继续这个政策。如此一来,到宋仁宗的时候,才迎来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盛世。但是,右文政策也同时带来了一个困扰皇权阶层的敏感问题,这就是朋党现象。朋党现象对统治者来说绝非祥物。从宋太宗到宋仁宗的100年里,朋党问题成为国家政治中一个越来越大的梦魇。它是在宋初几位个性、才能不同的帝王,与不同士大夫群体的政治互动中逐步形成的。接续宋太祖帝位的宋太宗生性多疑,事必躬亲,大权独揽,官僚队伍顺手服从,为皇帝马首是瞻。太宗在政策上虽然大力提倡文治,广揽科举之事,但形式多于实效。士大夫的政治地位虽高,意志品质却未相应提升,而朋党问题则伴随着士大夫主体意识的张扬,以及各自利益诉求的驱动而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