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给我涨价!此举收到奇效

槐序文史 2024-05-27 17:43:21

0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因新政推行受阻,屡屡遭到保守派群臣弹劾,主动申请外调。

仁宗准奏后,罢其参知政事,改资政殿学士,出知邓州。

两年前滕宗谅(即滕子京)遭御史中丞王拱辰弹劾,贬知岳州,重修岳阳楼,因此请范仲淹代写文章作记,所以范仲淹就在邓州写下了这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与滕王阁并称“天下四大名楼”,唐初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王勃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视为楼赋绝唱。

300百多年以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横空出世,与《滕王阁序》隔代争锋。

论辞藻,《岳阳楼记》没有《滕王阁序》华丽,但就内容影响力而言,范仲淹这篇文章则更胜一筹,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后世历代士大夫们操守之典范。

可写出“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的范仲淹,为何在杭州遇到重大饥荒,百姓买不起米的情况下,反而故意提高米价呢?

邓州秩满后,范仲淹改知杭州,据《梦溪笔谈》载,范仲淹到杭州的第二年,吴、浙两路就爆发了特大灾情,一时流民遍地、殍殣枕路,米价一度被抬高到每斗120钱。

然而在这种危机关头,范仲淹却积极组织龙舟竞赛,每日都到湖中乘舟宴饮,这种情况从春季一直持续到夏季。

不仅如此,范仲淹还大肆修建寺庙、官舍,并把米价提高到180钱每斗。

当时很多谏官都弹劾范仲淹劳民伤财,不顾百姓死活,枉为父母官。可是等灾情过去后,朝臣们才发现,只有杭州受灾最轻,几乎没有流民外溢。

所以我们常说,很多事不能只看表面,尤其是历史,要有辩证思维。

范仲淹在粮价涨到120钱,穷苦百姓已经吃不上饭时,不但没有开仓赈灾,反而又把粮价提到了180钱,这引得大批外地粮商纷纷“来发财”,等州内粮食囤积到一定程度时,范仲淹再去开仓,并把粮价降到100钱每斗。

粮商虽然很不情愿,但预算完来回运费,也只能把粮食在当地卖掉,所以百姓能以低价购入。

其次,范仲淹携地方官员每日在湖中宴饮,并举行龙舟竞渡活动,首先是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重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龙舟赛,引得群众纷纷前来围观、参与,周边小商铺就火了起来。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拉动内需”,让杭州城内有钱的人愿意消费,促进货币流通。

而大兴土木,是因为逢灾劳动力便宜,这样又解决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所以后来杭州百姓修建了“范公堤”,灵隐寺还曾珍藏范仲淹的卧榻,以纪念范仲淹的功绩。

当然,范仲淹的功绩不止如此,甚至可以说,他是仁宗时期的国之柱石,股肱之臣。

02.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公元1034年,46岁的范仲淹知苏州,时苏州有水患,他再次迎难救灾,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海。待灾情平定后,又开始兴建郡学,留下了斐然政绩。

这首颇具讽刺意味的《江上渔者》就是他视察水情时,见渔民为了生计不顾风急浪险,有感而作。

一年后,范仲淹因功被召回京,升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此后他和宰相吕夷简的争斗就正式开始了,牵连甚广。

范仲淹身出名门,先祖为唐睿宗宰相范履冰,世代为官,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唐五代时期仕吴越国,宋大一统后,父亲范墉随吴越王钱俶降宋,任武宁军掌书记。

不过,在范仲淹出生后的第二年,范墉就病逝了,母亲谢氏因贫苦无依,只好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随继父姓,取名朱说。

因此,范仲淹的童年时光过得十分凄苦,曾留“断齑画粥”之典,因缺食果腹,范仲淹就把小米粥晾凉凝结后,分割成四份再吃,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但磨难并没有影响范仲淹苦读之心,反而越发努力。

23岁时,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励志要光耀门楣。几年寒窗苦读后,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

因为有了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与自己同住,并改回本姓。

公元1021年,33岁的范仲淹调任泰州盐仓监,助江淮漕运张纶重修捍海堰,所以四年后张纶表荐朝廷,范仲淹出任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不幸的是,一年后范仲淹母亲病逝,他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服丧期间,范仲淹结识了宰相晏殊,拜入其门下,守孝期满后,晏殊荐范仲淹执掌应天书院教席,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不久后,范仲淹上万言书与仁宗,得宰相王曾赏识,在晏殊和王曾的交口称赞下,仁宗召范仲淹入秘阁,负责校勘、整理皇家图书典籍。

此时的范仲淹看似默默无闻,但已经站到了权力的核心地带,而与权力相伴随的自然就是风险。

03.

公元1029年,仁宗19岁,太后刘娥依旧把持朝政,因此范仲淹上书请求还政,但仁宗和刘太后都没有理会。

因范仲淹为晏殊所荐,所以他很害怕,批评范仲淹过于轻率,范仲淹据理力争,作《上资政晏侍郎书》,所以遭到非议。

次年,范仲淹主动请调离京,出任河中府通判,转陈州通判。虽“处江湖之远”,但他始终没有停止上疏议政,当时朝廷想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就在奏表中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一封接一封的奏表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在仁宗心里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元1033年,刘太后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回京任右司谏。这个时候朝臣纷纷倒戈,多议论刘太后为政之失,可范仲淹却力挺刘太后,谏言仁宗掩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纳言。

不久后,江淮一带发生灾情,范仲淹请求朝廷派大臣去视察,仁宗未予理会,范仲淹就反问仁宗:如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前去安抚灾民,灾情平定后,范仲淹特意带回灾民充饥的野草,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回朝不久后,郭皇后因妒尚、杨两妃,与之对骂,仁宗赶来时,郭皇后失手伤了仁宗。

时宰相吕夷简与郭皇后不和,遂上疏主张废后,群臣议论纷纷,皆认为废后不合时宜。因此范仲淹准备谏劝,可吕夷简阻塞言路,命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所以范仲淹联合御史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

仁宗拒而不见,只派吕夷简应对,却被范仲淹等人说得哑口无言。

众人商议后,决定第二天早朝时再谏,可是次日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的诏书就下达了,范仲淹外放睦州,其他人也无一幸免。

睦州一年后,范仲淹改任苏州去治水,因功被召回朝,升吏部员外郎、知开封府,于是范仲淹开始整顿吏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因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范仲淹上《百官图》弹劾其用人制度,吕夷简反诬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为此范仲淹连上四疏,因言辞过于激烈,被贬饶州。

时太子中允尹洙请求同贬,欧阳修也责备谏官们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但更多的人畏惧吕夷简权势,致范仲淹离京时,竟无人敢送。

不久后,梅尧臣作《灵乌赋》劝范仲淹少说话、自己逍遥就好。范仲淹回作《灵乌赋》直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虽然宦海沉浮,但却没有消磨掉范仲淹的斗志,属于他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了。

04.

公元1038年,已经称臣的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自立为帝,建国大夏,史称“西夏”。

次年,李元昊举兵南下,于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朝野震惊。

因战事吃紧,仁宗不得不召回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首先对军队进行了改制,并分部训练,很快练出精兵强将,然后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令西夏军节节败退。

就是在这期间,范仲淹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知名将领,仁宗为嘉奖范仲淹,特赐其部为“康定军”。

不过,就在范仲淹大胜的同时,其他部却屡遭失利,导致局势僵持不下,所以范仲淹又开始以逸待劳,坚壁清野,修筑要塞的同时,招抚流亡的百姓和羌族回归。

但急功近利的夏竦上书仁宗,决定发起反攻,范仲淹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首战,西夏军受挫,可大将任福冒进被围,折兵万余,损失将领16名。

此役过后,夏竦被贬豪州通判,范仲淹出知耀州,职责不变。

次年,李元昊分兵两路,大举进攻,宋军与之会战,大败。因此,范仲淹亲率6000士兵前来援救,当时愁眉不展的仁宗接到战报后,用手按在地图上说: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果然,范仲淹一到就送去了奏报,仁宗大喜高呼: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随后,范仲淹升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经略安抚招讨使,在范仲淹的布置与防御下,西夏军寸步难行,并于1043年主动请求议和,再次称臣。

班师回朝后,仁宗欲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被范仲淹婉拒,但不久后仁宗罢副相王举正,再次起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于是,范仲淹联合富弼、韩琦等人,一起推动了“庆历新政”,欧阳修、蔡襄等谏官也纷纷参与。

不过,新政推行并不顺利,一是保守派的不断攻击,二是新政一年后,边事再起,范仲淹、富弼不得不外任离京,这期间宰相章得象联合台谏官员,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为“朋党”。

不得已,范仲淹主动请求知邠州,仁宗准奏,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资政殿学士、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随后,韩琦、富弼、欧阳修纷纷被贬出朝,新政彻底宣告失败。

05.

公元1046年,范仲淹改知邓州,建花洲书院,作《岳阳楼记》,这一年他已经58岁。

两年后,仁宗诏范仲淹知荆南府,但因政绩突出,邓州百姓纷纷挽留,故延期一年。

邓州秩满后,范仲淹改任杭州知州,此时他已经开始准备养老,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兄范仲温找贤人经营,成立范氏义庄。

杭州三年后,范仲淹以户部侍郎调往青州,因病改知颍州。但此时范仲淹的身体已经不堪颠簸,途经徐州时,范仲淹与世长辞,终年64岁。

范仲淹病重期间,仁宗常派人送药慰问,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仁宗嗟叹哀悼许久,亲自题写碑额为“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纵观范仲淹这一生,在官场起起落落,但始终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世之人对范文正公的褒奖从不吝啬,极尽美言。

他是北宋官员的表率,也是文人领袖,虽然笔下仅有五首词留世,但一改婉约之风,词风旷达,格调深远,比如那首著名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诗内容非常广泛,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自成一体。

尤其在举贤、教子方面,范仲淹更为时人所敬,他御敌西夏时,张载曾来投兵,但范仲淹见他文才过人,就问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于是劝张载读《中庸》,最终张载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而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谨遵父亲教诲,也于哲宗时期拜相,其他几个儿子皆为朝廷重臣。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这首《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就是范仲淹的育子之方,从诗中也能看出范仲淹自身的为人品格。

正如苏东坡对他的评价: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