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鹏:《〈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古代小说研究 2023-12-20 07:14:38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赵敬鹏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旨在以《水浒传》为个案和切入点,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图像叙事的一般规律。该书作为跨学科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首先,本书系统整理与研究《水浒传》图像叙事,为这一问题域提供了基本文献,而参照图像叙事研究小说的思路,诸如“以图证史”般地探讨《水浒传》朴刀的失传与簪花现象的式微,考察人物性格如何可见,情节的图像阐释等,极大拓展了“水浒学”的疆域,关于这部经典的研究也将展开新的地平线。

其次,本书立足文学现实,主要运用“语-图”比较符号学方法开展图像叙事研究,发现图像符号表意的虚指,叙事的独立性,以及传播的模糊性等特点,有力回应了当下学界对图像时代“文学危机”的关切。

再次,“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侧重理论思辨,而本书从具体实在的小说出发、从《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出发,“自下而上”地归纳图像叙事特点与规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可以与既有研究形成有益的补充。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明清时期《水浒传》图像概观

第一节 《水浒传》小说插图

第二节 “水浒戏” 曲本插图

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水浒传》图像

第二章 以图证史: 《水浒传》名物的消逝

第一节 《水浒传》“朴刀” 的失传与图像叙事

第二节 《水浒传》簪花现象的美学意蕴及其式微

第三章 《水浒传》的人物及其图像叙事

第一节 《水浒传》人物性格的可见性及其程式化

第二节 《水浒传》人物图像的面容与德性

第三节 《水浒叶子》与图像的独立叙事

第四章 《水浒传》情节的图像阐释

第一节 《水浒传》“上山” 的图像阐释

第二节 明刊本《水浒传》“招安” 的图像阐释

第五章 《水浒传》的图像传播

第一节 《水浒传》图像叙事与“义” 的传播

第二节 赛珍珠译本插图与《水浒传》的海外传播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一

周群

专著《〈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即将付诸梨枣之际,多年前,敬鹏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形历历如昨。当时赵宪章教授孤明先发,开始系统研究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并嘱我负责明代卷。鉴于文图关系丰富的学术意义和明代卷的写作任务,明代诗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便进入了博士生们学位论文的选题视野。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明代卷

因乎时运际会,敬鹏便以《水浒传》文图关系研究为对象,开始了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溯往圣、傍西哲,呕心沥胆释文图的学术历程。多年夙夜孜孜,好学敏求,才渐宏、思渐深,不但圆满完成了博士学业,且不断精进,最终以国家社科项目成果出版。

《水浒传》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英雄传奇,士庶倾心、长幼耽乐,关于其盛况,明人胡应麟尝言,“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世人耽嗜《水浒传》,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第此书中间用意非仓卒可窥”,又说“嘉隆间一钜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1]这与其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不无关系。

如,有说《水浒传》、听《水浒传》者,如袁中郎尝作《听朱生说水浒》诗云:“少年工谐谑,颇溺滑稽传。后来读《水浒》,文字益奇变。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一雨快西风,听君酣舌战。”

可见,《水浒传》的传播是诸识共依、互济兼成的结果。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都能得到各各不同的学识积累、情感陶治和审美愉悦。其中,图绘作品也是《水浒传》接受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并成为《水浒传》传播文化场域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与说《水浒传》或“水浒戏”主要留下的审美愉悦功能不同,《水浒传》图绘作品,往往通过展示“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2]。这种文、图互济定格而成的图绘作品,形成了值得仔细玩味的意义空间,更具有证史功能。

《明陈洪绶水浒叶子》

事实上,《水浒传》是“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3]之作,思宋乃至志史是《水浒传》流播不可忽略的动因。明代吴中诗人王叔承尝云:“君不见罗生《水浒传》,史才别逞文辉烂。”[4]山人王叔承服膺《水浒传》作者的既有辉烂之文,更有卓荦的“史才”。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同样以志史为灵魂而展开图像叙事研究,如,该书借助图像对《水浒传》所书写朴刀、簪花等名物的稽考即是其依循的史学原则的反映。

探讨《水浒传》人物性格能否通过图像实现可见,则是在阅读史视野下的新突破,因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形式以李卓吾和金圣叹为代表的评点为主,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同样作为“副文本”的插图。

敬鹏所倚助的图像宛如一扇扇窗户,敞亮了处于遮蔽状态的《水浒传》,抉发《水浒传》原典以及图绘作者的诸多微言大义,丰富与重组《水浒传》传播的系统图景。

尤需嘉许的是,这是一个很富学术意义同时又是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在古籍数字化日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路径之时,插图本古籍则殊为罕见。

为了更好地进行辨析版本异同,疏理不同版本语图互文的脉络,敬鹏广泛搜求各种插图本《水浒传》,除了以南图、南大古籍部文献之外,还遍访国图、上图,“竭泽而渔”,然然成说。

同时,虽然敬鹏既孜孜于养成古典文献学的学殖,又浸淫西方文艺学,使其成为信手攻玉之利器,但相对而言,对图像艺术的积累相对较少。

《明朝文学》

为此,敬鹏自觉提高图绘作品的艺术鉴赏力,多年来一俟嗅得画展信息,便若渴鹿得闻泉鸣,喜跃倍常,千里不惮,走辽东、访山阴,每每准点出现于展馆抽关启键之时。敬鹏的孜克追求,终炼成了释读图绘作品的“火眼金睛”,从名物考辨到互文微言,虽至微至隐,亦纤毫必鉴。其深细精微,不禁令人击节。

同时,在对图绘作品的释读中,敬鹏还注意由训诂名物而求一贯上达之道,既关注《水浒传》在文本层面的传播,例如赛珍珠译本插图呈现出的图像叙事表演性,还关注这部小说主题或意义层面的传播,例如图像传播过程中混淆了“义”的类型界限,美化“义”的同时还丑化“不义”。

关于《水浒传》文学文本及图绘中簪花的分析,也显示了作者孜求一贯上达之道的为学境界。可以说,上述问题都不见于传统的“水浒学”,当属图像视角对《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研究领域的极大拓展。

小说插图乃至《水浒叶子》等文学图像虽属《水浒传》的“副文本”,但敬鹏不仅考察了这些“副文本”对于再现人物及其故事的作用,同时还考察了图像之于再现人物内在德性的作用。

《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增订版

这是一个难度殊高的领域。而作者经过仔细的辨析发现,因为人物性格要素属于无形的事物,图像虽然无法直接通过“形”以显现人物的性情气质,却可以通过“变轨”,亦即寻找并借助与意义相似的形状来显现性格语象。

该书中通过对鲁达、李逵的图像分析,充分说明了“鲁达粗鲁是性急”“李逵粗鲁是蛮”的特征。同时,作者还借符号学、修辞学之殊途,融金圣叹、雅各布森等中贤西哲之妙解于一炉,抉发图绘作品背后深蕴的微言大义,精微地析出了图像叙事之于《水浒传》传统过程中的作用,从故事情节之梗概,到人物云为之变化,不一而足,图绘成为小说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敬鹏不啻是施耐庵及绣像本《水浒传》之桓谭。

敬鹏对《水浒传》叙事学的研究之所以得到学界的首肯,其原因之一是其具有笃实的文献学基础。国内文艺学专业的学术训练,一般更加侧重逻辑思辨,但敬鹏在读博期间就有意识地打牢文献基础。

《徐渭评传》

印象中,敬鹏当时的研究对象涵盖古今插图、连环画、文人画、影视剧等形态;而即将付梓的这部著作显然做了“瘦身”与凝练,聚焦插图的同时,根据具体问题所需对比参照物,反映了他在文献方面的熟稔。

实际上,文献本身就是蕴藏着很多有价值的学术问题,例如敬鹏发现明代四知馆刊本《水浒传》扉页插图就是对万历年间“水浒戏”的复制,为中国古典戏曲对小说的影响研究,增加了另一重维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是基于博士论文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当年博士论文即受到了答辩委员们的一致好评,而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更是被评审专家允为“优秀”等级,这是学界对敬鹏多年学术业绩的客观评价,同时也是敬鹏头角崭露的表征。敬鹏好学深思,抱负瑰玮。

相信这一起跑阶段的“优秀”步态,将对其今后的学术征程注入更多自信。当然,我更希望其能成为今后从容为学的资本储备,以便将来为学界奉献出更多雍穆娴雅的学术精品。我殷切地期待着。

2023年6月19日

于远山近藤斋

《袁宏道评传》

序  二

赵宪章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原是敬鹏的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他继续充实、打磨多年,期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现已完稿并即将正式出版,可喜可贺!

2012年,敬鹏入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学思想史学者周群教授,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学基础。

由于当时我正在主编《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敦聘周群教授担任明代卷(分卷)主编,敬鹏也就有机会参与其中。就此而言,《〈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既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参与这一重大课题的成果。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无论“博士论文”还是“课题成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和结项,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诸多专家学者的点拨或教诲,从而使其羽毛逐步丰满起来,终于可以自主、自由地翱翔了。在这一过程中,敬鹏的总体表现不错,他谦恭、勤奋,加上几分睿智与聪慧,给人印象深刻。

但就这命题本身而言,研究小说图像叙事并非易事。按照传统说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小说叙事的符号,其中的插图不过点缀尔……如此这般,怎样以其插图阐发小说的“图像叙事”呢?

看来,准确把握其堂奥并非易事,特别是在此类研究刚刚兴起的年代(2010年前后),前人和他人并未留下多少可供直接参照的经验。

就此而言,敬鹏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居然能敷衍出《水浒传》的图像概观、以图证史、人物图像、情节图像、图像传播等一系列有意义的论题。单就这些论题本身来看,小说插图确实不可小觑,不能一言以蔽之曰“点缀”;即便“点缀”,也“点”出来小说的新气象、新境界。

这就是图像叙事的相对独立性——插图家们实则是在语言叙事轨道的另侧,描画出一条与其相关、但不相同的图像叙事轨迹。两“轨”并行不悖,有分有合,交叉共享,共同编织了小说叙事的诱人景象。

就此而言,尽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唯一,文学的图像延宕同样具有文学性;而有文学性的图像与非文学图像差别巨大,后者并没有前者的“文学景深”。

《文体与图像》

注意:我在这儿说的“文学图像”,是相对“非文学图像”而言的。“文学图像”即与文学相关的图像,诗意图、小说插图等是其典型形态。至于“非文学图像”,那就太多了;不仅有科技图像,也有艺术图像,后者如没有标题、题款和文学背景的,纯粹的抽象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我在这篇小序中之所以提及这个问题,一是在自诩“文学图像”的命名是合法的,因为它相对“非文学图像”而言;同时,也有感于当下学术命名的随意性,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扩大影响,随意提出有违学理常识的名称。

例如,所谓“公共阐释”的提出,是否意味着“非公共阐释”的存在?如是,什么属于“非公共阐释”呢?是指“自言自语”吗?那么,存在“自言自语”的阐释吗?“自言自语”能叫“阐释”吗?哈哈……学理常识还是要有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论著开宗明义,“绪论”伊始就将“语-图”比较作为基本方法,实乃击中问题之肯綮,也是文图关系研究与一般美术史论之歧路。

道理其实很简单: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插图是它的延宕和变体——延宕和变体为图像艺术。而“语言”和“图像”,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两种表意符号,一直和谐共生、优雅唱和,只是“图像时代”的到来,才使二者的关系剑拔弩张,大有不共戴天之趋向。

由于图像符号的表意功能缘自技术支持,而语言表意与技术的关系微不足道,于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图像表意对语言表意的僭越和替代就会愈演愈烈。

《文学图像论》

那么,长此以往,人类的语言会患“渐冻症”吗?语言的“渐冻症”对于人类思维、文化重塑、社会交往等,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肯定是存在的,并且是严重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对此,我们却知之甚少。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喜爱读书而非沉迷图像世界。就此而言,包括研究小说插图在内,整个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堪称一门“顶天立地”的学问,蕴藉着极有价值的人文关怀。

显然,敬鹏具有这一意识,他将自己的对象置于了“图像时代”的大背景,从而赋予学术研究以现场感、具身感。对于青年学者而言,这一自觉的现实关怀难能可贵。

通观全书,敬鹏博士的学术史梳理细致入微,可谓纤毫毕现,并且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颇见功力。

论著结构以问题为纲,纲举目张;既有“朴刀”之类文献考订,也有“簪花”之类美学分析,其间还夹杂着各种统计表格或数据论证,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共同指向《水浒传》的图像叙事。就文艺学近年来的状况而言,这应当是一种大踏步的“超越”。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一直对“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耿耿于怀。“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显然是不成立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居然能够大言不惭、大行其道;不但大言不惭、大行其道,还能振振有词、百般狡辩,试图为“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正名。

《中国文学图像简史》

在这一意义上,包括小说插图在内的文学与图像研究完全不同,它的对象决定了它必须立足文本、基于文本,必须将自己做成“实学”。

就此而言,敬鹏博士以及所有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走在了正路上,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研究对于文艺学将“文艺”作为对象,具有示范意义。我们不能说文艺学只能这样,但是我们可以说,非实学的文艺学肯定是浮泛之论,意义不大,填表而已。

敬鹏等从事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学者们都还很年轻。在他们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中国文艺学的希望。否则,一味沿着“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前行,它的败落是必然的,被学术史淘汰也是必然的。我作为毕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学者,不希望如此一言成谶。

权为序。

2023年5月于草场门寓所

后  记

这本书在我的博士论文、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从开始选题到最终定稿,已过去整整十年。我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的博士答辩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提交给答辩委员会的学位论文不允许出现“后记”,就此而言,这是一篇迟到的文章。

《文学与图像》

当然,这也是学术著作中最难写的部分,稍不留神就会成为冗长的致谢名单。汪正龙教授私下常说,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和生存方式。韦伯所谓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首先应该被理解为“职业”,因为当代学人完全脱离学术而治生者恐怕并非多数,依靠学术而名利双收者却比比皆是。

我无意衡量各种定位和方式的价值高下,但深知学者的历史影响力,从不取决于他是否为官从政,是否善于经营,是否“现实主义”地抓住任何一次“捞好处” 的机会,而取决于他是否能够真诚地对待学术。

“真诚” 在亲人之间都很难实现,何况是面对无涯的学海。我在读博和撰写学位论文期间,恩师周群先生反复强调文献与视野的重要性,让我深刻体会到学者对待文献多一份真诚,文献就必将多回馈一份新发现。特别是我在围绕《水浒传》开展学术调查的过程中,相关文体史、批评史、版画史以及思想史文献,给本书提供了大量值得探讨的话题,这是让我不敢忘怀的。

《水浒全图》

赵宪章教授则从文学基础理论层面,不时提醒我注意对问题意识的凝练,以及对问题论证的逻辑推衍。我远远没有达到各位师长的期待,文献功夫与哲学储备仍是现阶段制约我提升学术水准的两大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真诚问学的初心,在我这里从未改变,也不敢改变。

我所在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是一个潜心问学的集体。我经常向诸位师友请教古今中外小说,以及文献学、语言学等方面的问题;每有新作或者新观点,我也会第一时间分享给三五知己。在学术世俗化、边缘化的大环境中,我因有这样的大家庭而备感温暖与力量,借此奉上由衷的谢意!

齿近不惑之年,每天开车往返一百公里的通勤途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憎恶自己的蹉跎岁月。“任头生白发,放眼看青山”,权且改用白居易《洛阳有愚叟》诗句聊以自慰罢。

是为记。

赵敬鹏

2023年4月28日于南京清水亭寓所

《水浒传版刻图录》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赵敬鹏,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现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水浒》图像叙事研究”(鉴定等级:优秀)、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兼任《文学与图像》集刊副主编。

注释:

[1] 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辛部《庄岳委谭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2] 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

[3] 李贽著:《焚书》卷三《忠义水浒传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9页。

[4] 钱谦益撰集,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丁集卷九《君不见苕川席上戏赠晋陵朱说书》,第4845页。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