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现象级纪录片出续集了!一个母亲走遍世界,寻找教育的答案

蓝橡树育儿 2024-08-03 09:20:39
教育,是每个人自己的艺术。这部纪录片价值在于,当你看得越多,最后得到的结论并不是哪个国家的教育更好,要学哪个国家的教育方法。当你看得足够多,眼界就会打开。教育真的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吸取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所有。如此你也不会执着于寻找“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这个本不存在的东西,也就能放下一些焦虑,获得更多自由和松弛。本文作者:蝎子号。........................................2019年,记者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着实火了一把,至今豆瓣有8.8高分。带着大家对教育的困惑,记者周轶君走访了英国、以色列、芬兰、日本、印度五个国家,试图破解这些“优等生”的成功密码。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教育哲学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让习惯争输赢的中国孩子,哭红了眼睛;在贫富差异巨大的印度,教育者努力让网络弥合孩子们出身的差距;在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孩子们需要学会集体和自我的平衡;精英教育起源地的英国,给我们重新定义贵族;在创新国度以色列,宽容失败是他们的核心。时隔5年,周轶君带着《他乡的童年》第二季回归!7月16日,优酷独播上线,目前更新到第二集,新鲜到甚至还没有豆瓣评分。我连夜刷完——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记录中有思考的周轶君。在这一季中,周轶君探访了新加坡、德国、法国、泰国和新西兰。孩子们应当享有怎样的童年?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一季会给我们全新的思考。如果你觉得中考分流苦那就看看新加坡的孩子“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连最主要淡水都要跟马来西亚进口。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中,新加坡短短几十年发展,实现经济奇迹,并成为国际关系中极具分量的一员。”新加坡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他们深信:“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我们只能投资于人。”《他乡的童年2》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我们的邻国新加坡。说起“东亚卷王”,新加坡必须有一席之地。南洋小学,是新加坡最好的小学,也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母校。这几天六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他们最重要的一场考试——PLSE,俗称“小六考试”。如果说在中国,我们将中考分流,或者高考叫做一考定终生,那么在新加坡这个年龄就提前到了小学六年级。为了准备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新加坡父母殚精竭虑。学区房、课外补习、内卷鸡娃……这些熟悉的配方,在新加坡就更严酷、更超前。可即便像南洋小学这样的顶尖小学,一个班上37名学生,也就只有5-6个才能考上他们理想的学校。残酷竞争可见一斑。这些小学生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他们说起自己起码3个补习班,语气平静。“读书就是我的本分。”这句话在孩子们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补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是第一位的,是新加坡师生的共识。老师也无可奈何:很多学生到中学四年考完华文考试,以后就不会学中文了。为了孩子,父母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而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5岁的孩子就被送到补习班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周轶君困惑地问补习老师:那他们小学一年级学什么呢?老师苦笑着说:“也就是学一年级的内容……但家长们认为,必须要提前学。”剧场效应在新加坡上演,当前排的站起来了,后排的观众也不得不起身。如今的新加坡教育,还是“减负”后的产物。小学生2点放学,几乎没有回家作业。下课后,他们就被课外班老师接走——那才是一天的重头戏。新加坡教育制度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分流到适合自己能力的通道,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小六的考试是“因材施教”的产物。但家长们可不这么认为,新加坡超过70%的人口是华人,根深蒂固的“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让他们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视作一个设置了多重关卡的竞争。新加坡的内卷,不仅跟家长的认知有关,也和新加坡「怕输」的文化有关。也有人说,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就是一个通过考试,不断筛选的体系。目的是把那些最优秀的人才选出来为国效力。30年前,漫画家刘夏宗先生创造了一个「怕输先生」的形象,最能代表新加坡精神内核。今天在解释一些新加坡现象时,大家也都会用到“怕输”这个词。夏先生举个例子来解释「怕输」:“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般的学生就是写笔记,怕输先生去的时候是带一个录像的,他说我不能够漏掉任何一点。”“没有太大的资源,我们只是一个小国家,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不但是要基本努力,而且是要更加努力。”就算是小学生都会被反复灌输一种危机意识——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任何一切都要靠自己。

左边第一句话:新加坡是我们的家,没有人欠新加坡一个生存

残酷竞争的教育铸就了一批建设新加坡的精英人才,但背后的代价或许是残酷的。比如,自杀是新加坡青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即便侥幸大浪淘沙成为了精英人才,但优等生同样有人生意义的困惑。新加坡的教育者开始反思:这么大的压力真的值得吗?因此,新加坡在2022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取消了小学阶段的期中期末考试,小六考试也采取了计分制,希望弱化它在升学中的作用。“唯才适用”在某个阶段或许是有效的,确保了新加坡在短时间内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但随时代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也展露出各种弊端。教育上的高投入让家庭苦不堪言,育儿成本进一步攀升,2023年,新加坡的出生率创下了历史新低。从小卷到大的新加坡年轻人,用拒绝生育下一代来对抗残酷的教育制度。德国教育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它的职业教育如果说第一集的新加坡教育,是我们熟悉的配方。那么第二集去到的德国,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方式,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德国让“严谨”这个词有了面孔,让“品质”这个词语触手可及,它有世界上最顶尖的音乐家,战争也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刻痕。所有的历史和教训,都进入到德国教育的毛细血管中。音乐是德国教育的第一张名片。区别于国内的音乐考试,在德国除非你要走专业路线,音乐就是一个大玩具,它是渗透在德国人生活中的。

今天,优秀的德国音乐家正在为一群穿着尿布湿,叼着奶嘴的婴儿演唱。古典音乐会旋律悠扬,有的宝宝专注沉醉,但更多的孩子显得有些茫然,现场不时能听到宝宝的哭声,大家都习以为常。

德国盛产音乐家的秘诀,在于庞大的群众基础,他们将音乐真正生活化了。德国人聚会时,几乎都会一门乐器,拿起来就合奏一曲。德国人认为,音乐是家长能给孩子的一份礼物。学弹钢琴,并不是为了要升学或者成为音乐家,只要能让孩子弹得喜欢就好。因为不功利,所以没有压力,音乐之美更长久地陪伴着孩子们。

如果说音乐上的松弛感我还能理解,那德国性教育的尺度确实让我有点转不过弯了。德国一共有16个州,每个州都可以指定自己的教育制度,但“性教育”是所有10岁以上孩子们的必修课。

对着3年级的孩子科普性,放到国内会是怎样的轩然大波呢?会有多少家长去教育局抗议呢?德国妈妈们可是举着双手欢迎。毕竟,今天的孩子即便你不给他们科普性,他们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教室里的性教育,不仅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个武器。“你的身体是属于你的,你来决定,你说了算,这个技能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德国的妈妈认为,了解器官的名称是最基本的,因为他们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当发生具体困扰时,甚至很难向成年人求助。前卫的性别教育也在德国的小学课堂中上演。每个人都被鼓励成为自己,而不是被灌输,你是男孩你必须强壮,你也可以悲伤,你也可以敏感,一切都被允许。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问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性的问题。大人不遮遮掩掩,孩子就不会大惊小怪。这是一群4年级的男孩在模拟怀孕。他们需要非常小心,才不会伤害到“腹中胎儿”。这不仅是一节关于性教育的课,更是一节关于爱和责任的课。等到孩子们再大一些,德国人还会给14岁到22岁的女生提供免费避孕药,会非常科学地教孩子们使用避孕套。这么做并非鼓励孩子们品尝“禁果”,而是他们认为:你越大方谈论性,性的禁忌就会被降到最低,孩子们能决定什么时候去做,并且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德国人超前的性教育确实令人瞠目结舌,但德国少女的早孕率是整个欧盟最低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百无禁忌的不仅有性,还有德国对战争的态度。德国学生对待学业和前途的态度如何呢?跟新加坡人人想成为社会精英不同,德国的年轻人有2/3接受职业教育,他们认可“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有些德国大学生退学接受职业教育,而有些则在接受了职业教育后又去读了大学。完全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的需要。而德国青年的失业率是欧盟国家最低的,30岁后转轨文学,都能有很不错的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强调要“做”、实践,不要怕犯错“试错成本低”,是德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任何时候重新开始,教育系统也可以给到你想要的支持。这跟德国经济发展实力、百年制造业的底气不无关系,当一个社会财富足够,“走弯路”就不会令人如此胆战心惊。每个人都被允许做自己,也就能把事情做好。德国教育的松弛感,还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在这所非常“自由”的德国小学,孩子们都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学习,每个孩子的学习计划都不一样。同一节数学课,有的孩子还在用手指头练加减法,有的学三位数了。有的说我今天不想学了,那今天画画编故事也行。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掌握了所有知识,不必完成作业,直接参加测试。表面上看似自由,其实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都有详细的记录。但又退到幕后把主场交给他们。如此,孩子们才能拥有学习自驱力,每个人都特别爱学习。看到德国的老师如此信任学生,周轶君心里有个疑问实在憋不住了,她问:(在考试中)如果某个孩子从那些已经过关的孩子那里抄答案呢?这种巨大的信任是从哪里来的?德国老师接下来的一段话让人泪目,他说:“不要总是将孩子们互相比较,如果对全班同学说,这是你们的测试,他们自然会互相比较。……如果测试只用来评估你个人,你是否学会了所有知识,如果没有,我们帮助你去掌握,我为什么要抄别人答案呢?测试是单独进行而非公开的,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自由之外,也有规则。比如,德国的小学生在12岁时必须学会骑自行车,并且通过严格的考试,交通规则参照机动车,自行车闯红灯会被罚100多欧元。看似严苛的规则,其实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保护。明白这些道理,德国人是从小学开始的。孩子是整个国家的财富保护孩子,就是保护未来不管是竞争导向的新加坡,还是允许犯错的德国,国家对孩子的重视和保护,上升到了很高的程度。新加坡的政府曾被称为“保姆式”的,对孩子的关怀落实到了细节。新加坡的每一所小学,都有标准的牙科诊所。学校的小卖部只允许售卖低糖饮料。有些小学教室没有安装空调。教育者们认为,四面通风的教室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的长远发展。是不是有一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意思?德国人非常重视户外活动。有一句话说:“没有不合适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服”就出自德国。无论是下雨天,还是下雪天,孩子们都能去户外游戏。在公共区域设置游乐设施是政府行为。这些设施看似简朴,但细节特别牢固,造价不菲,还经常需要维修、更换。因为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如果家长发现有什么东西松了、老旧了,直接报告市政厅,就会立刻有人来维修。成为母亲后,教育几乎成了周轶君每天都想的一件事。在拍摄了《他乡的童年》第一季之后,她发现大家特别喜欢问一些“二元对立”的问题,比如挫折教育和鼓励教育哪个好?崇尚自由和树立规范哪个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但在纪录片中,她想要呈现的并不是哪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更优于其他国家。“解放天性自由和制定规则并不对立,当然立规矩并不是强行灌输概念,或者打骂训斥,而是让你自己慢慢去认识和养成标准。”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教育,是每个人自己的艺术。随着孩子长大,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很多时候父母不是做得不够,而是要控制自己为孩子做更多的那份心。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当你看得越多,最后得到的结论并不是哪个国家的教育更好,要学哪个国家的教育方法。各种模式都有道理,包括中国的教育也有相当可取之处。但当你看得足够多,眼界就会打开,教育真的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吸取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所有。如此你也不会执着于寻找“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这个本不存在的东西,也就能放下一些焦虑,获得更多自由和松弛。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