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钱勰四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书法家钱勰书法作品。
钱勰(宋)(一〇三四至一〇九七)字穆父,杭州人。吴越武肃王六世孙,其宗序为:开国吴越王钱镠、二代钱元瓘、三代钱弘倧、祖父钱易、父亲钱彦远(字子高,进士,官至紫光禄大夫)。积官至朝议大夫,封上柱国,爵会稽郡开国侯。文章雄深雅健。作诗清新遒丽。工书,正书师欧阳询,草书造王献之阃域。尝自爱重,未尝轻以与人。卒年六十四。《书史会要·梁溪集》,文章雄深雅健,作诗清新遒丽。
纵观书法史,以苏、黄、米等人为标志,宋代书法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出现了代表时代风尚的“尚意”书风。后世对于宋代书史之关注,也多以此数人为着力点。钱勰天生贵胄,功深学粹、识见超群而优游于数子之间,于苏黄米等人而言,可谓亦师亦友,于书史上有其特殊贡献与地位。
钱勰出于世家大族,祖上多声名煊赫以文章显,钱氏家族于书法,亦可谓源远流长,自忠懿王钱俶始,以书法艺术著于书史者不下十数人。可谓功深学粹,远过常人,最终以“笔势字体深造王大令困域”而获首肯”。
北宋书法家钱勰主要书法作品有:《知郡帖》《识语帖》《司空帖》《病中帖》《行书跋颜真卿祭侄稿帖》《叶梦得县令捕蝗》等。
北宋书法家钱勰《知郡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钱勰《知郡帖》又名《致知郡工部尺牍》,行楷书。尺牍,纸本。纵28厘米,横35.6厘米,凡10行,每行字数不一,共78个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该尺牍通篇文字娟秀、整齐、行气自然贯穿,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据曹宝麟先生《北宋名家书法鸟瞰》考证,书于熙宁十年作于郓州提刑任上。用笔精致,灵动多姿,胎息于欧,微带二王韵致,惟笔力稍弱,宛如被暑气相逼,致使精神欠佳,运笔显现无力。
欧阳修谓:“南朝士人气尚卑弱,字书工者率以纤劲清媚为佳”,虽时代悬隔,然钱氏世家吴越,亦合于所谓“南朝”之评。
释文:勰顿首祁启。知郡工部,铃下末夏毒暑伏惟燕居之馀。尊侯万福。勰鄙钝无状悮被占札即日遂西无由一读。门馆攀达下情依恋之至谨奉启闻伏惟。识登不宜。勰再拜启。知部工部铃下。六月九日谨至。
北宋书法家钱勰《识语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钱勰《识语帖》行书,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件书法既不是标准的尺牍信札,也不是书画题跋,像是一个嘱咐防止书帖遗失的便笺。书法确实可见欧体功底,而行书二王一路痕迹明显,其中“知军州事”四字,约略可见颜真卿笔法,师承关系一脉可见。结字秀逸,笔力筋道,“十八帖”“以防遗坠”等字体最夺目,且章法自然,贯珠而下,整体气韵流畅。
释文:先起居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司空一帖,先叔父修懿尚书仪同十八帖,已上元祐庚午十二月知军州事,勰目移高阳安抚使律坟,遂命装褫付沈氏以防遗坠云。未查到准确释文,有谬即正。
用笔内涵筋骨,字势端正,不事欹侧,中宫收紧,个别字甚至有窘迫之感,黄庭坚认为钱学欧阳询书得其仿佛”,信然。
钱勰传世作品尚多尺牍书疏,其从孙钱端礼就曾言及“伯祖内相文肃公勰,字穆父,与苏文忠公游,往来书尺唱和甚多”,今多不存,惟雪泥鸿爪。
北宋书法家钱勰《司空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钱勰《司空帖》释文:宋钱勰书。先起居赠开府仪同三司司空一帖。先叔父修懿尚书仪同十八贴,巳上元佑庚午十二月,知军州事勰,因移高阳安抚使辞坟,维命装褫付沈氏,以防遗坠云。
观钱勰书迹,并未卓然而自成一家,一副中规中矩的样子,颇为纯正的“二王”的路子。从钱勰建议黄、米来看,钱勰的识见,当远超时人,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钱勰对黄、米以及对自己的书法,应该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但最终钱勰的书法,并未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究其原因或许其出身于簪缨世家,作为贵家子弟,曾官开封府尹、户部尚书、朝议大夫,熏上柱国,爵会稽郡开国侯,诗词文章俱扬名与当时,宋苏轼《次韵钱穆父》:“大笔推君西汉手,一言置我二刘间。”并且书法在士人眼中本为小道,是否于钱勰而言可知、可玩然不可太着力。
北宋书法家钱勰《病中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钱勰《病中帖》释文:会稽郡侯钱穆父书。勰再拜病中累杜,车马昨日更蒙,访别以今晨方入告谢旦夕乃诣攀,违谨先奉手启,少布区区仕惟,察,勰顿首。完夫国信学士老兄之右,廿八日。
从艺术的角度看,书法之难,难在笔下的书与心中的识不可或缺,未臻大成者,或识不足,或笔未到。欧阳修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沈辽长而好学尚友,傲睨一世,与沈括、沈遘并称“三沈”,学识不可谓不足,然其识未见高明处,近代之来楚生,其书、其印已见大师气象,惜其天不假年,识高笔未到,而沈尹默确是反例,笔圆转灵活,技法纯熟,而识似有不足,终未成。
北宋书法家钱勰《行书跋颜真卿祭侄稿帖》赏析
无图
北宋书法家钱勰《行书跋颜真卿祭侄稿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钱勰在对书法的认识上绝对是个高人,他是黄、米恩人,然其书法未能如其识见同侪,或许在当时,他日常肯多花一些气力于书法,抑或不以六十四岁之龄逝于池州太守任上,致仕以后有足够的闲暇,书法史上会又添一位高人。当然,历史终归是历史,如此仅为假设。
北宋诗人叶梦得《县令捕蝗》赏析
北宋诗人叶梦得《县令捕蝗》原文:钱勰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群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
翻译:钱勰担任如皋的县令,恰逢当地爆发蝗虫引起的旱灾,而泰兴的县令却欺骗郡的长官说:“当地没有蝗虫。”不久,蝗虫成灾,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官县无言以对,于是说当地的蝗虫,大概是从如皋飞来的。于是下公文给如皋的官县要求捕捉蝗虫,不能让它危害邻近的地区。钱勰拿到公文,就在对方公文的末了写了首诗回复他:“蝗虫原本是天灾,而不是官县没有能力。既然是从我的地盘上飞出去的,就请你们将它们押来。”不一会儿,回信到后,县内无不为之绝倒。
钱勰是北宋中后期传统书学的代表性人物,处在“古法不讲”的时代环境下,其所交友尽皆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和实践家,可以说身处尚意思潮的裹挟之中。但他以天生贵胄、官高位显降与诸子游,不期然竟充当了黄、米等人的导师,他的书学观为黄、米承接传统入古出新指明了方向,某种程度上于黄、米有再造之功。更重要的是,他的书学思想通过与黄、米的个人努力相结合,开花结果,从而将宋代书法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客观上具有拯救时弊、力挽狂澜的积极意义。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