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甄子丹带来一部《误判》。
时隔两年,作为“最后的动作巨星”,又大张旗鼓“自导自演”,加上颇为浩大的宣发声势,难免令人心生期待。
但甫一上映,在香港,与上映已逾四十天的《破·地狱》,打得有来有回,在内地,启动了超大规模的超前点映,上映首日,累积票房就上探至1.7亿关口,然首周末单日票房,已跌至千万上下,总票房预估,竟难破2.5亿。
除了崩塌,没有第二个词可以形容。
这是唱衰,还是事实?
早前。
笔者观《误判》点映口碑及票房走势,认为该片携“陈旧”港片之相,在港产片业已衰微的大势面前,恐怕很难讨得到好。
引来甄子丹粉丝的怨怼。
结合此前笔者文章,他们坚定认为,笔者这是在“唱衰”港片。
在此只说一句,作为一个看着港片长大的影迷,这当然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从李小龙、许冠文、洪金宝,到双周一成、刘梁郭郑,乃及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和甄子丹,再从吴宇森、林岭东、徐克、谭家明、严浩、许鞍华,到杜琪峰、王晶、王家卫、陈木胜、陈可辛、刘伟强、林超贤、庄文强、翁子光,笔者熟悉这每一位香港电影人。
简直满满回忆。
唱衰?
香港电影曾经辉煌。
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赢得影迷的徐克,其作品为何愈来愈得不到认可?
当年是《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青蛇》和《梁祝》,后来则变成了《七剑》、《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龙门飞甲》。
拍摄和制作技术、服化道水准在大踏步进步,然整体观感,则反向下跌。
这实在难以理解。
然重看《新龙门客栈》之后,笔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古早的那份“粗糙”,令电影有一种真实感,那个杀伐果断、沙尘漫天的江湖,能够令人身临其境,后期作品,倒是精致和考究了许多,却反而“失真”,影迷再难寻回那种“真实”和撩动心魄的触感。
若再加上剧情、表演和制作等等层面的或不如人意,自然就难获市场“芳心”。
这似乎也可以,用来推及港产片这个整体。
仅一家之言。
大概自新世纪开始。
“港片已死”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但不管怎么说,《风云雄霸天下》、《少林足球》、《功夫》、《无间道》、《黑社会》、《投名状》,以及《叶问》、《十月围城》、《寒战》和《无双》等港产片,以不凡品质,步步上行,始终保持港产片声势不坠。
但一部《无双》,就是迄今为止,港产片最后的高光。
可能有人会说,《扫毒2:天地对决》、《拆弹专家2》和《怒火·重案》这三部港片,接连刷新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票房纪录。
这是一个事实。
然它与笔者所述,有个基本逻辑上的不同。
不可以忽视票房,但对于电影来讲,它并不是关键项。
口碑与品质才是。
《怒火·重案》过后。
港片底蕴,似乎已被消耗殆尽。
大堆港产片,要么漏洞满身,要么词不达意,又或者逻辑崩塌,通常都表现为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状态。
老一辈幕后电影人隐退或出走,新人无力接棒。
翁子光酿出《风再起时》不破五千万票房的“惨案”,邱礼涛以连续《扫毒3:人在天涯》和《海关战线》“砸锅”,林超贤一部《爆裂点》,堪堪破亿,庄文强携《无双》余威带来的《金手指》,平庸无趣,《焚城》空有大片之相,却全无意趣。
更多惨况,毋庸赘述。
唯有一部《九龙城寨之围城》,纵然仍是“旧瓶”,却凭顶级的美术、置景和动作,带史诗意味的叙事,再辅以江湖、热血和恩仇,略为港片“回血”。
然游目四顾,有满目疮痍。
撇开粉丝意气。
若心态和视角足够客观,当就能懂,港产片在内地重回三亿上限年代,已成基本事实,若有例外,纯属巧合。
随着五大巨头渐老,港片在内地市场,只会愈加不堪。
最后夕照,也仅三五年内。
若无再有奋起之作,就唯俯首认命耳。
语毕。
扫毒3:人在天涯》和《海关战线……像这种港片看都看不下去,最多看十分钟就忍不了了
港片直接过
误判挺不错了,不踩不行吗?
误判百分之4.5,其他两部一个百分之38多,一个35多,误判还没人家排片零头多,就那点排片,票房能好才怪!
误判我前两个礼拜和老婆去看了,感觉拍得不错啊!不知道你们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