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电”这个标签,就像一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牢牢地贴在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身上,这可不是网友们信口开河,而是直指要害。
说到底还是一个“稳”字没做好,风一阵一阵的,说没就没;太阳东升西落,晚上直接罢工,连水电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要是遇上个枯水期,那也是够呛,2022年8月的川渝电荒,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火力发电虽然稳如老狗,但碳排放实在太高,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目标下,发展清洁能源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摆在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让这些“不稳定”的清洁能源稳定输出?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它为解决这个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方案,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曾经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海南州生态光伏园。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光伏产业园区,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稳定”二字的全新解读。
塔拉滩光伏发电厂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这里的气候条件堪称严峻:沙尘暴是家常便饭,严重影响太阳能板的效率;好不容易种了草来防风固沙,结果草又疯长,反而遮挡了阳光。
这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让人头疼不已,更别提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4%,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这哪是建电站,简直是荒野求生!
但这些困难,都没能阻挡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脚步,塔拉滩的建设者们展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将一片荒漠变成了清洁能源的“绿洲”,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地理优势,将水电和光电结合起来,打造了“水光互补”的模式,距离塔拉滩不远的龙羊峡,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高达128万千瓦。
通过一条330千伏的输电线路,塔拉滩的光伏电站和龙羊峡水电站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能源供应体系。
这个“水光互补”模式,可不是简单的1+1=2,它巧妙地利用了水电和光电的特性,实现了优势互补。
光电在白天发电,但受光照强度影响,输出不稳定,水电机组则可以快速启停,对光电进行实时补偿,就像一个强大的“稳压器”,将不稳定的光电输出“熨平”,变成稳定、优质的电源,到了晚上或者阴雨天,光伏发电不足时,水电站则可以加大出力,弥补光电的缺口,确保能源供应的连续性。
这个“水光互补”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光电不稳定的问题,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这就好比一个精明的“管家”,将两种不同的能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了1+1>2的效果。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进的水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它就像一个“大脑”,实时监测光电和水电的输出情况,并进行精确的控制和调节,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和高效。
解决了发电的稳定性问题,接下来还要解决输电问题,塔拉滩地处偏远,如何将这里生产的清洁能源送到千家万户?答案是:特高压输电线路。
2020年底,“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运,这条输电线路起于青海海南州共和县,将青藏高原的清洁能源输送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
这就好比一条能源的“高速公路”,将塔拉滩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受益。
“水光互补”和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结合,彻底解决了塔拉滩光伏发电厂的“输出”难题,但这仅仅是开始,塔拉滩的创新之路远不止于此。
塔拉滩的建设者们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创新,他们还将目光投向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在他们看来,清洁能源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该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于是一个更加神奇的模式诞生了——“牧光互补”。
塔拉滩原本是一片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风沙肆虐,植被稀疏,为了防风固沙,光伏电站的工作人员在光伏板下种植了牧草。
出乎意料的是,在光伏板的遮挡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少,牧草竟然疯长起来。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却带来了新的问题:过高的牧草会遮挡阳光,影响光伏板的发电效率,还会增加火灾风险。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塔拉滩的建设者们再次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他们想到了一个“土办法”:放羊。
羊群可以吃掉过高的牧草,保持光伏板的清洁,同时羊粪还可以作为肥料,促进牧草生长。更重要的是,牧羊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当地牧民增收致富。
于是一群群“光伏羊”出现在了塔拉滩光伏电站,它们悠闲地在光伏板下吃草,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个“牧光互补”的模式,不仅解决了草疯长的问题,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光伏电站变成了优质牧场,光伏羊成为了当地特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助力了扶贫事业。
从“水光互补”到“牧光互补”,塔拉滩光伏发电厂的创新之路,展现了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的智慧和决心,它不仅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难题,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塔拉滩的故事,远不止于“水光互补”和“牧光互补”,这片曾经的荒漠,如今已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野鸡、野兔、甚至狼和狐狸都成为了这里的常客,这并非偶然,而是塔拉滩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清洁能源的发展,并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牧光互补”模式的成功,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光伏羊产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牧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还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据报道2022年,铁盖乡的“光伏羊”预计出栏量达到5万只,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代表着当地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对未来的希望。
塔拉滩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光伏发电项目提供了借鉴,现在越来越多的光伏电站开始尝试“牧光互补”模式,有的放兔子,有的放鸭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表明“牧光互补”模式并非孤例,而是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
塔拉滩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最初工作人员担心羊会损坏光伏板,于是先引进了600只羊进行试验。
在确认羊群不会对光伏板造成损害后,才逐步扩大养殖规模,这种谨慎的态度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塔拉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塔拉滩光伏发电厂的建设和运营,也并非没有挑战,高海拔、低氧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都给施工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塔拉滩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用智慧和汗水,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塔拉滩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水、光、风、地热、储能“五位一体”的综合能源基地,提供连续、稳定、优质的绿色电能。
这意味着,塔拉滩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光伏发电基地,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清洁能源示范区。
“五位一体”模式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远思考,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虽然清洁,但受自然条件限制,输出不稳定。
而水电、地热等能源则相对稳定,可以作为补充。通过多种能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储能技术的应用,也是“五位一体”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技术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从而弥补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缺陷,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塔拉滩的探索,也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正积极推动“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多种模式的发展,并加大对储能技术的研发投入。
这些努力,都旨在解决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问题,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塔拉滩“牧光互补”模式的成功,引发了外媒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塔拉滩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光伏发电项目的成功,更是一个清洁能源发展模式的成功。它证明了,只要坚持创新,勇于探索,就能找到解决可再生能源难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
但我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塔拉滩的经验表明,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模式。[浮云]
参考来源:人民网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真诚而坚定”
北京青年报 戈壁滩变身光伏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