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霞主任: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综合评估与展望

亦民评健康 2024-11-18 00:56:15

程玉霞主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护理部主任

全军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中心主任

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医疗保健层面针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的现有证据。通过整合文献综述,发现社会支持网络强化的自我护理指南、治疗性沟通与心理治疗策略、基于行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等是有助于糖尿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疾病预防的积极干预措施。

一、引言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糖尿病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糖尿病带来的长期治疗负担、并发症风险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容易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护理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还对血糖控制和疾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深入探讨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的相关证据,对于优化临床护理实践、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影响(一)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患病率较高。例如,多项研究发现,约有 20% - 40% 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也不容忽视。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在糖尿病确诊初期、血糖控制不佳时或出现并发症阶段更为明显。糖尿病患者长期面临疾病管理的压力,如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药物治疗等要求,容易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进一步加重病情。

(二)对糖尿病管理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对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管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抑郁和焦虑情绪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难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和运动。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患者忽视血糖监测,不按时服药,从而使血糖控制不稳定。心理压力还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血糖波动幅度,进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等。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影响其与医护人员的合作,阻碍疾病的有效治疗。

三、心理健康护理干预措施的综合分析(一)社会支持网络强化的自我护理指南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社会支持网络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护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能够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实际的帮助和信息共享。例如,家庭成员可以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协助其进行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朋友的陪伴可以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增强其心理韧性。社区组织的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通过分享经验和互相鼓励,能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提高其应对疾病的信心。自我护理指南的内容与实施自我护理指南涵盖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工具和策略。在身体方面,包括合理的饮食规划、适度的运动计划以及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身体状况,从而间接提升心理状态。在心理方面,指导患者如何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情绪管理技巧以及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等。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自我护理指南,并定期对患者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和执行。(二)治疗性沟通与心理治疗策略

治疗性沟通的作用与技巧治疗性沟通是医护人员与糖尿病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积极倾听、表达共情、给予反馈等技巧,医护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例如,在患者倾诉疾病带来的困扰时,医护人员专注倾听,并用理解的语言回应,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治疗性沟通还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疗方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心理治疗方法的应用与效果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在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CBT 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如对疾病的过度担忧、不健康的应对方式等,从而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应对能力。支持性心理治疗则注重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研究表明,接受心理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心理症状缓解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三)基于行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

行为理论基础与应用基于行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以行为改变为目标,通过设定具体的行为目标、提供行为反馈和强化等方式,帮助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例如,运用目标设定理论,为患者制定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血糖控制目标、运动目标等,并根据患者的进展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奖励,激励患者持续保持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理论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增强患者对自己管理疾病能力的信心,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估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如血糖控制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变(如饮食控制、运动频率等)、心理状态的改善(如焦虑、抑郁症状减轻)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研究发现,有效的自我管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持续的评估和调整干预措施对于确保干预效果的长期维持至关重要。四、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的启示与建议(一)医护人员培训与意识提升

医护人员在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其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评估方法、治疗性沟通技巧、常见心理治疗方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心理健康护理融入日常糖尿病管理中。医护人员自身也应增强对心理健康护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理问题。

(二)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都是独特的,因此应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护理方案。在制定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心理状态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例如,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对其职业发展和社交生活的影响,护理方案可侧重于提供应对职业压力和社交障碍的策略;而对于老年患者,可能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和照顾,护理方案应注重加强家庭支持网络的建设。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实施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密切合作,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多学科协作与综合干预模式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护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内分泌科医生、护士、心理医生、营养师等共同参与。内分泌科医生负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并提供基本心理支持,心理医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治疗,营养师则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多学科团队应定期进行病例讨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干预措施,从药物治疗、饮食管理、运动指导、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全面关注患者的健康需求,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服务。

五、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护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通过对现有证据的综合评估,我们认识到社会支持网络强化的自我护理指南、治疗性沟通与心理治疗策略以及基于行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等措施对改善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目前在临床实践中,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医护人员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干预手段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优化护理策略,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以更好地满足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的需求,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