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以色列篡改历史依《圣经》重命名约旦河西岸,尽显侵略野心

剑道万古看夜 2025-02-09 16:30:04

近日,美国两位力挺以色列的共和党议员向美国国会提交了法案,要求按照《圣经》中的记载重新命名约旦河西岸,为以色列的侵略创造“文化事实”。

据以色列媒体《耶路撒冷邮报》2月8日报道,美国共和党议员克劳迪娅·坦尼与汤姆·科顿向美国国会提交《承认朱迪亚和撒马利亚法案》,要求美国政府正式文件中将约旦河西岸(West Bank)改称“朱迪亚和撒马利亚”(Judea and Samaria)。

此举被以色列右翼势力视为“历史性胜利”,称其将“恢复犹太民族与土地的千年联系”,但国际社会与巴勒斯坦强烈谴责这一行为是“政治操弄历史”,“为以色列扩张领土铺路”。

以色列政府长期通过地名“希伯来化”以强化对巴勒斯坦领土占领的合法性叙事。

早在英国托管时期(1923-1948年),犹太复国主义者便成立特别委员会,系统性将阿拉伯地名改为《圣经》或犹太法典中的名称,并纪念复国主义领袖,以此构建“犹太民族与土地的永恒联系”。例如,耶路撒冷的“大卫王路”就是此前由阿拉伯地名改造而来,GPS系统曾因识别问题暴露其更名痕迹。

此次美国议员对该法案的提出并非孤立现象,必定是在犹太游说团体的运作下促成了该法案的提交,这也代表了以色列将地名“希伯来化”这一策略的再一次延续。

以色列人声称,“朱迪亚和撒马利亚”源自《圣经》,早于伊斯兰教千年,而“约旦河西岸”是约旦1948年占领时期的“非法发明”,目的是“抹去犹太历史”。

共和党议员科顿更宣称:“犹太人对这片土地的权利可追溯数千年,美国应摒弃‘西岸’这一政治术语。”

然而历史学者指出,《圣经》中提到的地名仅174个,且多数无法与现代地理精确对应。

以色列建国后,为填补空白,甚至通过“音译阿拉伯名”、“虚构历史人物命名”等方式强行“希伯来化”,如内盖夫沙漠的560个新地名中,仅70个与《圣经》相关。

这种“选择性考古”本质是政治工程,旨在将宗教叙事转化为领土主张的工具。

根据现代国际法,领土主权需基于历史、人口和实际控制等多重因素,而非宗教经典。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1947年)虽提出巴以分治,但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等地,并持续扩建定居点,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非法。

巴勒斯坦人权组织指控,以色列的更名运动是“系统性文化殖民”。

当前,约旦河西岸已有50万犹太定居者,近五年定居点数量激增16%。许多定居者以《圣经》为据,宣称“这是上帝应许之地”,并暴力驱赶巴勒斯坦居民。

例如,2023年11月,以色列武装定居者在扎卢塔村袭击巴勒斯坦家庭,迫使150人集体逃离。法国政府曾谴责此类行为是“恐怖主义政策”,拜登政府也称极端定居者“在中东火上浇油”。

此次美国法案的推动者与以色列极右翼政府利益高度绑定。

2020年,特朗普政府推出“中东和平计划”,承认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30%土地的主权。

2025年,以色列财长斯莫特里赫更扬言“年内将主权扩展至西岸”。法案若通过,将彻底颠覆美国数十年来的政策基调,为以色列吞并争议领土提供“合法性外衣”。

然而,这种单边主义行径不仅激化巴以矛盾,也违背国际共识。巴勒斯坦坚持依据1967年边界建国,而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已被联合国多次决议认定为“和平进程最大障碍”。

地名不仅是符号,更是权力与记忆的战场。以色列通过“希伯来化”将殖民事实自然化,美国法案则试图将这一叙事国际化。

地名变迁的背后是共同体生活价值的争夺,本质是话语霸权的建立。当《圣经》被用作驱逐巴勒斯坦人的借口,当历史沦为政治工具,和平的基石也将愈发遥远。

0 阅读:5

剑道万古看夜

简介:剑道万古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