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牛粪来进行发电,再将牛粪用来养蚯蚓给土鸡当饲料,又大胆投资几千万修堤坝打造海上生态模式,最后还用牛粪来制作肥料。
任谁也想不到,这样几步棋走下来,竟然让牛粪这样的祸害在黄炳权手里变成了摇钱树。
很多人都想知道,将“牛粪”看作“黄金”、养了4000多头牛却一头不卖的黄炳权,究竟是如何变废为宝,将牛粪变成聚宝盆的呢?
酒厂老板黄炳权因为出生在一个贫困潦倒的家庭,黄炳权在念完初中以后就不得不离校打工,去赚钱养活自己。
尝试的道路注定是遥远而又艰难的,黄炳权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只能在纺织厂当一个廉价的学徒工,积累干活的经验。
后来,黄炳权又去到了机修店学习机修技术,等到技术变得娴熟以后,他便用多年打工赚来的钱开了一家机修店,自己当店长来培养学徒。
一开始的机修店的确让黄炳权赚了不少的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修店的顾客变得越来越少,黄炳权自觉难以经营下去,便将店铺给关了。
在失去了机修店这一收入来源以后,黄炳权不得不另寻出路,而就在这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广西北海这个地方即将迎来打工高峰,所以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开一家餐馆。
黄炳权开的餐馆名叫“东园酒家”,他给“东园酒家”的定位就是服务那些来北海打工的人,所以餐厅菜品的价格并不高。
为了提高自己餐厅的竞争力,黄炳权推出了自己秘制的药酒,这些药酒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味道也非常可口,食客们非常喜爱。
在自己的药酒取得了很大的收益以后,黄炳权决定再进一步,开一个自己的酒厂,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让自己赚得更多。
黄炳权酒厂的酒酿用到的原料主要是一种珍贵蚌肉,在借助这些蚌肉酿出好酒的同时,遗留下来的蚌壳也让黄炳权多出了不小的处理成本。
不仅如此,酒厂在酿完酒以后还会产生大量的酒糟,这些酒糟会越积越多,发出刺鼻的气味,如何处理这些酒糟,成了黄炳权非常为难的问题。
养牛之路正当黄炳权为酒糟的问题头疼之时,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酒糟可以用来给猪当饲料。
这一点让黄炳权有了一个好点子:既然酒糟可以用来喂猪,那也可以用来给牛当饲料,牛可比猪值钱多了。
当黄炳权将自己的好点子告诉给家人的时候,却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因为养牛的风险太大了,若是没能赚到钱的话,可能会让黄炳权破产。
尽管家人非常反对,黄炳权还是选择了养牛,他认为养牛不仅能消化酒糟,还能通过销售牛肉、牛奶等来盈利。
在2006年的时候,黄炳权建立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牛场,考虑到本地牛对陌生酒糟的接受力很差,黄炳权特意选购了印度奶牛来养殖。
牛场正式运转以后,黄炳权将酿酒遗留的蚌壳都粉碎掺在了酒糟里,接着再用这些酒糟喂牛。
蚌壳能给牛补钙,而酒糟可以极大地节省黄炳权喂牛的成本,如此一来,黄炳权养一头牛花费的代价就远远小于其他的养牛人了。
较低的养牛成本让黄炳权有足够的资金坚持到养牛场步入正轨,在牛群成长起来以后,他也慢慢地开始销售牛奶。
黄炳权并不着急让奶牛出栏,他还想要继续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积累更加充裕的资金实力。
可还没等黄炳权购入更多的奶牛,他的养牛场就遇到了一连续的困境。
首先是寒流入侵导致当地气温骤降的问题,黄炳权选购的印度奶牛并不耐寒,较低的气温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自己的牛群顺利度过这次寒潮,黄炳权花费40多万元购买了各类的保暖物资,这些物资能够让牛群获取足够的热量、免遭冻死。
除了保暖问题以外,饲料问题也让黄炳权头疼不已。
虽然酒糟可以用来喂牛,但牛群不可能只吃酒糟,它们还需要食用草料。
可寒冷的天气却导致草料产量锐减,黄炳权想要改善牛群的膳食只能花费更多的钱。
如此一来,成本便会太高,这对养牛场后续的发展非常地不利,在情急之下,黄炳权找来了大量花生壳作为添加剂。
花生壳的摄入导致牛群排便困难,牛群的状态急剧恶化。
看着自己的牛群一副病怏怏的样子,黄炳权绞尽脑汁寻找帮助牛群消化的办法。
黄炳权想过采购果皮来喂食牛群,可果皮腐烂带来的成本高得他无法接受,他也试过让员工人工帮助牛群排便,但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
意识到以自己一人之力无法解决牛群的问题以后,黄炳权跑去请教农业领域的专家,从专家那里得到了一种药物菌种。
这种药物菌种能够让果皮发酵,得到发酵的果皮能够长期储存,这样一来果皮就不容易腐烂了。
在药物菌种的帮助下,黄炳权购买饲料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牛群的饲料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在牛群顺利度过这次寒潮以后,黄炳权便花钱购入了更多的奶牛,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顾好牛群。
可黄炳权没有预料到的是,新的挑战很快便到来了。
牛粪问题随着牛场规模扩大至4000头,黄炳权的养牛场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大量堆积的牛粪。
“养牛场的牛多达四千头,它们每天要排出六十吨的粪便,一天就是一火车的粪便,这么多牛粪放哪里我都不知道。”黄炳权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事实上,牛粪对于规模较大的养牛场来说一直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黄炳权也不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人,所以他也选择了大多数牛场主处理牛粪的方式,那就是将牛粪送给农民用来肥田。
但黄炳权的养牛场离农村较远,农民嫌弃一来一回太过费时费力,因此来拉走牛粪的农民非常少,而养牛场的牛粪也越积越多。
渐渐地,臭气熏天的牛粪影响到了周边住户的生活,黄炳权收到的投诉信越来越多,这对养牛场的生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自从牛粪开始堆积以后,黄炳权就多次跑去外地的养牛场参观,想要看一看其他牛场主是如何解决牛粪问题的。
在不懈的努力下,还真让黄炳权找到了办法,那就是在养牛场旁边建造沼气池,然后再将牛粪收集发酵成沼气。
于是,黄炳权投资了一大笔钱,一口气修建了六十多个沼气池,这些沼气池连成一片,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这样一来,就算牛粪堆积起来,沼气池也能将这些粪便发酵成沼液。
经过沼气池完成发酵的沼液不会有粪便味,而且用来施肥的效果要远远优于牛粪,如此一来,又成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气还能用来发电、取暖,养牛场工作人员的生活成本也是大大地降低。
修建沼气池的好处颇多,按理说牛粪堆积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由于沼液的发酵需要时间,但四千多头牛每天都要排放粪便,这样一来,沼液发酵的速度就远远赶不上粪便的产生速度。
眼看着牛粪又一天天地多了起来,黄炳权心里清楚,他必须要想其他的办法来应对牛粪。
养牛场里散养的土鸡给了黄炳权灵感,黄炳权发现土鸡非常喜欢吃虫子,而这些虫子里,就包括了他最感兴趣的蚯蚓。
据黄炳权所知,牛粪中含有一定含量的氮,这是蚯蚓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来源。
如此一来,黄炳权便可以通过牛粪来喂养蚯蚓,接着再将这些蚯蚓喂给鸡吃,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有着很大的好处,不仅能让牛粪有了解决的方法,还能节约鸡饲料,养出高品质的土鸡。
当然,想要完成这样的发展模式,就需要选对养殖的蚯蚓品种,黄炳权一开始也在这一步上吃了不小的亏。
为了节约成本,黄炳权最初选用的蚯蚓品种是直接从蚯蚓地里抓回来的,但过去一段时间后,黄炳权发现这类蚯蚓的繁殖速度很慢。
于是,黄炳权便托人找了一种名为“太平一号”的人工养殖蚯蚓品种,“太平一号”的繁殖能力很强,一个月就能出一茬蚯蚓,这样便能跟得上牛粪的消耗速度。
“土鸡吃了蚯蚓以后,鸡肉又香又有嚼头,深受消费者的喜欢,我在市场上每公斤卖80元,都还不够卖,每年大概要卖出10万只土鸡。”黄炳权说。
不得不说,黄炳权的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气,正是这股劲气让他屡屡克服了养牛途中遇到的困难,这也是他能把养牛场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下巨资修堤坝,打造海上生态模式2010年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事业再进一步,黄炳权决定改造一个被废弃了的盐场,他计划用这个盐场来养海水鱼。
盐场之所以会被废弃,是因为它的坝体溃决,溃坝的深度足足有着十几米,让这个盐场无法投入使用。
为了盐场恢复过来,黄炳权怒斥上千万元,带领着工人用大沙包将溃坝给修好。
无论是外面的人,亦或者是黄炳权的亲戚朋友,都认为他这步棋走错了,最后一定会赔得血本无归的。
但黄炳权却相信自己的判断,他知道一旦盐场修好以后,自己便能用蚯蚓来养海鱼,这将会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在溃坝修好以后,黄炳权便开始用蚯蚓来喂养海鱼。
与喂食土鸡一样,吃蚯蚓长大的海鱼味道比一般的海鱼更加鲜美,一般的鱼都能长到九斤多重。
更为重要的是,在渔业养殖的过程中,饲料成本一般要占据70%,而黄炳权的蚯蚓是用牛粪喂养的,这意味着黄炳权的利润非常可观。
作为一个目光非常长远的人,黄炳权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因为海鱼带来的利润而停下,他打算在自己的池塘里搞生态立体养殖。
为了充分利用池塘里面的水体空间,黄炳权专门请来了水产专家,向专家请教如何在池塘里混养蟹、虾、螺等海产品。
在专家的帮助下,黄炳权人工投放了多种育苗,他投放的方法也非常地有讲究,是将同一品种的鱼苗进行分批投放。
虽然这样一来效率会下降许多,但却能让池塘里的养殖更加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
黄炳权的鱼塘通过几年的经营,已经彻底打响了名声,这主要归功于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
牛粪给黄炳权带来的好处是难以想象的,仅拿2013年来说,黄炳权就因为牛粪而得到了一千多万元的利润。
2015年以后,黄炳权突然宣布不再出售任何牛只,他开始将牛粪制成有机肥料提供给农户使用。
因为卖出的肥料质优价低,农户们都愿意找黄炳权来购买,短短一年时间,黄炳权便卖出了数万吨肥料。
在牛粪肥料打开销路以后,黄炳权又通过试验配方来提高肥料的质量,升级以后的肥料成为了全国最受欢迎的肥料之一。
如今的黄炳权仍然没有就此满足,他仍然在努力利用牛粪循环出更多的副产品,以此来增加经济效益。
结语不得不说,黄炳权真是一个商界奇人,一开始的他养牛只是为了处理酿酒产生的酒糟,但却能通过卖牛肉与牛奶将养牛场做大做强。
而随着养牛场规模扩大而导致牛粪堆积以后,他又能将牛粪变废为宝,想尽办法将牛粪变成金灿灿的财富。
黄炳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因为他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在于他能意识到农业废弃物中蕴含的“黑金价值”,矢志不渝地走循环经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