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小牟家关帝庙《三顾茅庐》构图特征,有何亮眼之处?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0-28 16:13:01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观众老爷们点点“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觉,谢谢您的支持。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

高密市大牟家镇小牟家村的关帝庙保存着许多以三国为主题的三国壁画,以《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了关羽一生的丰功伟绩。

《三顾茅庐》是一幅具有较高的艺术内涵的人物形象,它是一幅非常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文章以构图为出发点,从构图的形式和骨架,构图的划分,构图的视角和构图的原则等几个方面对《三顾茅庐》的艺术特征和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小牟家关帝庙三顾茅庐壁画概况

关羽,清朝时被誉为关圣大帝,忠诚,仁勇,威武,是人们心目中忠诚的象征。清代雍正时期,清廷奉关羽为全国供奉的主要神灵,并在当地兴建了大批的关帝庙。

历代皇帝都以关公为榜样,将“忠君爱国”的理念融入到民众之中,而关帝庙则是皇帝为了教化民众而修建的一座极富地方色彩的纪念性建筑。小牟家关帝庙(图1)始建于清朝道光时期,坐落在高密市大牟家镇的小牟家村西侧。

2015年,该遗址被列为山东省省级文化遗产,因为它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信仰和壁画的研究很有意义。寺中现存的三幅壁画,南、北、西三面各绘有一幅,都是关于关羽一生的事迹。

《三顾茅庐》的壁画(图二),是关帝庙西侧墙左边的一幅(图3)。这幅壁画是根据明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一章,用图画的形式,将这一章“第三顾”的情节,告诉了前来朝拜的人。

壁画构图的形式与骨架

壁画采取多空间组合的方式,把整个壁画分为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描绘了与这个故事有关的场景图像。在这幅画的东北方,是一幅三位护卫骑马等候刘关张三人的画面,而在西北方的一幅,则是诸葛亮在书房里打盹的一幕。

在西南方的一幅图画里,童子告知刘备,诸葛亮在庐内熟睡,于是刘备就在外面等候诸葛亮。而在地图的西南角,关羽与张飞正在茅屋外面等着刘备,两个人围着一块石头走来走去,一脸的不耐烦。

这四幅场景看上去互不相关,但通过多空间构成这一构成形式,将这四幅画面进行了拼接,让这四幅画面间存在着一条隐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链。

将画面结合成了一个有逻辑的整体叙述画面,让这些画面相互衔接,整个壁画也像是一幅巨型的漫画,通过一种有趣的方法将这个故事传递给大众。

关帝庙是一座面向公众的大型纪念建筑,具有庄严肃穆的特征,其内部的纪念壁画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

“纪念性壁画要实现与人的对话与沟通,通过艺术的视觉体验,将壁画本身的各种艺术语言所带来的生理反应转化为人的心理活动,使参观者在探究壁画内涵时获得更真实的内心感动。”

这些壁画采用了具有稳定性的横线、竖线等要素,彼此结合,形成了整个画面的框架,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壁画的构架采取水平线和垂直线相结合的形式,选择水平线和垂直线等稳固的要素,构成了壁画的基本结构要素,让壁画有一种沉稳的感觉。

另外,在关帝庙的特殊地理位置上,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骨骼结构,使其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氛。

因此,地方寺庙中祭祀的人数和建筑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壁画结构的形态和骨骼结构,而骨骼和形态的组成又会对关公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教化当地人民产生负面的作用。

它的骨骼就是运用了“竖线和竖线互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使壁画的效果与关帝庙这个大的大背景相吻合,透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此壁画运用多重时间与空间构成,使整个画面的内涵突出,形象逼真,趣味盎然。

生动和严肃是两个相反的感知点,但它们并不冲突,它们在壁画中一张一弛,紧凑有度,既能让人感觉到壁画的庄严,又能让人感觉到壁画本身的灵动活泼。

壁画的画面分割

在第一部分中概括了壁画《三顾茅庐》中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分别为“刘关张三人下马步行至山庄”“诸葛亮在草堂内午睡”“刘备在屋前等待诸葛亮醒来”“关张二人在院中等候”四个片段。

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当地人听,就必须把这个故事里的主要线索和次要线索放在一个平行的时间点上,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把一堵墙分成若干段,起到推进主要和暗两种作用的作用。

这些壁画选取了四个故事的片断,通过重叠的形式,将《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呈现给人们。而叠加技术的困难是:当四幅单独的图像被合并之后,四幅图像间的关系被构建出来。

壁画则从第三个角度看故事整体,根据故事的走向脉络找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刘关张三人下马步至卧龙山庄”“诸葛亮在草堂内午睡”“刘备在屋前等待诸葛亮醒来”“关张二人在院中等候”这四个关键节点;

再从这四个关键节点中找出可以代表这个节点所体现的画面,将这四个画面再重新进行整合(图4)。

通过对这些壁画中所用的典故和故事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壁画中的文字是按照反时钟的顺序排列的(图五)。

壁画将“刘关张三人下马步至卧龙山庄”“诸葛亮在草堂内午睡”“刘备在屋前等待诸葛亮醒来”“关张二人在院中等候”这四大画面按照逆时针方向进行排列组合,将壁画叠压、拼凑成一个紧凑的故事情节。

这样根据故事发展方向来安排的方法,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帮助叠加,建立起不同的场景之间的关系,也能帮助当地人理解这些图案的含义。

四幅壁画叠加拼接后,画家对每幅壁画的连接部分进行二次处理,以防止“画面结合后太过僵硬”的现象,并让画面的总体视觉效果变得更为宽广。

首先,对整个画面进行了总体的布置和分割,把每一幅画面的内容分别画到对应的章节里。将这四个重叠的地方的线进行了弱化,而在这四个连接点上,选择了与这个故事的背景和风格相符的要素,进行了必要的添加和过渡。

壁画选取“假山”“篱笆”等元素,在衔接处进行添置过渡(图6)。利用这些要素,放大了图片中的环境背景,弱化了整个壁画的整体背景对于四个区域的背景造成的不协调,让人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才让连接部分的线条变得越来越淡,让整个画面的连接变得更为自然,整个画面的视觉效果也变得更为逼真。

壁画的构图视角

这幅壁画采用了全景构成的角度,把里面的主体人物,背景环境都纳入到了整个壁画系统当中。

三远法最初见于北宋画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根据仰视、俯视与平视三种视觉角度,划分为高远法、深远法与平远法,三种构图的视觉角度所表现的艺术效果也有所不同。

在画面上,采用了深远法与平远法两种手法,以不同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

在描绘这四幅构成画面时,采取了平远法,将这四个画面以全景的构成形式展现出来,并以鸟瞰的角度将这四个画面的物体包含在内,从而合理地调节了画面中的人物和周围的环境背景的比例,给观众一种俯瞰众生的感觉。

然后,画家采用了“深”的方法,将四幅画中的景物按大小和长度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延长了作品的纵向深度。这样就能让观者有一种俯视的感觉,同时也能看到整个时间和空间。

在画面中,运用了远近法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观者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感受到整个画面,并将画面的深度拉长(图7)。

壁画的构图原则

因为《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这个系统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记录在一幅墙上。如果只是几种基本的要素,再加上一些精妙的结构规则,就能将一幅壁画完整地画出来。

通过构成画面中各要素的相互叠加,达到了壁画的总体视觉层次和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意图。

这三个层次的交叠,使刘关张和诸葛亮“远在天边”的时空层次,从某种意义上反应了刘关张三人的三拜之苦,显示了他们对人才的渴求(图八)。

绘画人员从一开始就运用散点式的构成原理,确定了整个壁画中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要素之间的位置。以位于画面中心的假山石为中心,将其连接到画面的四个角落,并画出四道视角,形成一幅立体的立体图像。

这个定位草图确定了四幅图片在可视化设计中的定位。按照方位草图,将这四幅图画以顺时针顺序在墙上画出。

然后通过添加围栏和假山等元素来适当地调整其位置,使其在空间上的层次和深度变得更加紧密,在视觉上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剧情系统(图9)。

结语

鉴于关帝庙的建造特点和地方祭祀人群的属性不同,这些壁画采用了“多空间布局”的构成方式,采用了“水平和竖线互相结合”的结构框架结构,使其内涵丰富,外部结构中又不失庄严;一里一外,有一种张弛有度。

采用“叠压法”,把每一幅作品中有代表意义的重要节点提取出来,并将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起来;并运用一些与故事背景相似的要素,在画面之间进行过渡,美化。

该壁画采用了一幅全景的构成角度,采用了平、远、深的手法,让观众可以通过“第三视角”看到整个画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壁画要素的叠加和分散视角的布局,增加了壁画中各个要素的纵向和横向间距,延长了它的空间层次。

而壁画的布局,则是画家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给世界,这也是未来壁画研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还对地方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就需要对其构成特点的研究,从主体结构与构成构架形式之间的关系、画面分割、构图角度和原理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认识其真实价值。

0 阅读:3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