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个八旗子弟曾在影史中留下过一句经典语录。他是这样说的,“我这辈子的苦,我爷爷、我阿玛他们从龙入关的时候已经替我吃完了。”
这段剧情讲述的是雍正想要发动旗人去从事农耕,从而推动王朝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从旗人的回答来看,他似乎靠着爷爷和父亲的努力就不用再自力更生去干活了。
所以,清朝的八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们是依据什么来获得银钱的?
八旗制度,清朝根基八旗原是指满洲的狩猎组织,而后经由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整改,八旗就演变成为了一种集军事、政治、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负责户籍、依仗、税务的管理以及边疆和国土安全的保卫工作。
其实,这清朝独有的八旗制度也类似于秦朝实施的郡县制度,只不过八旗中人的社会地位更为特殊罢了,因为他们是组成清王朝统治的核心人群。
为了更好地对八旗进行管控,努尔哈赤在确立八旗制度之时,就在每一旗分别设立了一个统帅的军事长官。而这些八旗长官直接听命于最高统治者,他们都还是跟爱新觉罗家族有关的人。
另外,八旗也有着内部的等级划分,从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到镶蓝,社会地位按此顺序逐一递减。
而八旗除了有镶黄、正红等划分之外,其根据组成人员的不同也可以被分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满洲是清朝统治者的民族,因此他们在八旗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蒙古八旗,最后是归顺时间最晚且隶属于不同民族的八旗汉军。因此,地位高的八旗军也能获得更高的官衔。
但在这要提一下,就算是八旗旗号最为尊贵的镶黄旗中也并非都是满人,也有汉人的加入,就比如说雍正年间大名鼎鼎的年羹尧。
在王朝太平无事之时,八旗就需要为组织生产社会物资。在有外敌来犯之时,八旗中就要调配出骁勇善战的男丁为王朝征战。
由于八旗会对清王朝的经济、军事、甚至是政治产生影响,因此王朝的统治者就对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笼络政策,其中有一条就与八旗的俸禄有关。
俸银高低,在于官位虽然八旗制度对维系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并非是所有的八旗中人都能获得朝廷赐予的高昂俸禄。
那,哪些八旗能够收到朝廷发放的“工资”呢?
是参军入伍的八旗。
清史中有记载,“凡成丁男子挑取披甲者,每名每月由朝廷发给一定数量的俸银与俸米,同时也发给口粮赡养家属”。所以,这句话中的“一定数量的俸银”是依据什么划分配比的呢?
倘若是按照《康熙王朝》剧情中给出的提示来看,似乎是按照八旗族上谁入关早,谁的俸银就拿的多,难道说八旗军中的内部工资真的依照如此简单粗暴的标准进行发放的吗?
事实并非如此。
朝廷发放俸禄依据的基准是八旗军的官衔。
朝廷规定,官至一品的八旗每年能拿到180两的俸银以及90石的俸米;
二品是155两俸银和75.5石俸米,并以此递减。
到了六品,只能获得60两的俸银和30石的俸米。
八旗军中的一品官员是将军,最末的六品是军中的骁骑校。而依凭官位高低来赐予俸禄,其实也是一种很简单粗暴的手法。
俸银之外,还有收入然而,对于八旗中只能拿到60两的最末等官员来说,以他的工资要养活自己的家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学者邵义对清朝的物价进行过调查分析后得出结果,即紫禁城中的一家五口的最低生存标准是48两白银。但这是普通百姓的花销,官员每年的生活费底线是在100两。
因此,为了提高八旗军的待遇,在雍正一朝又在俸银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一种名为“养廉银”的补充工资。朝廷同样是按照八旗军职务的高低给他们发放养廉。
一般来说,养廉银会比正俸银高出很多,这实际上也是体现了八旗在清朝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
此外,早在康熙统治时期就已经对八旗的官兵的待遇进行过改善处理了。《军储篇》中记载,康熙在刚依靠八旗军官平定了三藩叛乱之后,为了安抚八旗,特将国库中的存银赏赐发放给了这些军官。
此外,八旗中人还能从朝廷领取到分配给他们的田产。但是八旗却无法像普通百姓那样去田里种地,这也是因为他们与皇族沾亲带故有关。
所以,在拥有了田产之后,八旗能将其出租给非八旗中人进行耕种,以此就能获得额外的一笔收入。
入关早晚,并不重要除了这些优待之外,入关的八旗军还能将头衔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史书记载,八旗军在入关之前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但是当满人在中原建立起了统治之后,八旗军官就享有了世袭制度。
因而,对于八旗子弟而言,倘若他们的先祖是入关之后获得了八旗军的头衔之后,他们就能靠着这个继承的头衔享用着朝廷的俸禄。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参军打仗,也不创造社会生产资料。
所以,这就有了《康熙王朝》中的那个旗人说他只要靠着爷爷和父亲就能安享一生荣华,不用再工作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并非是谁入关早,谁就工资高。而是谁的官衔高,谁就工资高。
八旗也是吃垮清政府的原因之一,以前看过个说八旗子弟的由于人口膨胀每年发银子都得2亿多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