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国庆庆典,一老妇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毛主席是我干儿子
195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头攒动,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盛典正在举行。在观礼台的一个角落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坐定。当毛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时,老人激动得泪水盈眶。她颤巍巍地指着城楼上的毛主席,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知道吗,他是我干儿子......"这句话立刻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他们认为老人年事已高,可能记忆有误。但老人坚持说自己叫黄菊妈,还提到了罗荣桓等人可以为她作证。究竟这位黄菊妈是何许人也?她为何会说毛主席是她的干儿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与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黄菊妈的早年生活
1882年,在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的一个偏僻山村里,黄菊喜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个年代,山村里家家户户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黄菊喜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常年在田间劳作,母亲则在家里纺纱织布贴补家用。
黄菊喜六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父亲的离世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没过多久,母亲便改嫁他乡。在那个年代,一个寡妇带着年幼的女儿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无奈之下,母亲只得将黄菊喜送给邻村一户姓吴的人家做童养媳。
在吴家,黄菊喜从小就要干很多活。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打扫院子。虽然生活艰苦,但吴家人对她还算不错。吴家的老太太见她懂事,经常教她认一些简单的字,教她绣花做鞋。黄菊喜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不少生活技能。
十六岁那年,黄菊喜与吴家的小儿子吴立成成亲。吴立成为人老实本分,对黄菊喜也很好。婚后两人生育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虽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过得和睦。吴立成在田里耕种,黄菊喜则在家照料孩子,纺纱织布。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1916年,吴立成突染重病。当时乡下既没有医院,也请不起大夫。黄菊喜四处借钱,请了几次郎中,但都无济于事。不到半年,吴立成就撒手人寰,留下黄菊喜和五个年幼的孩子。
当时大儿子吴朝义才九岁,小女儿才三岁。面对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黄菊喜没有改嫁。她咬紧牙关,白天外出做工,晚上纺纱织布。实在没有活路时,就带着孩子到附近的村子去讨饭。
那时候,黄袍山一带经常有商队经过。黄菊喜就带着大儿子和二儿子去驿道上捡马粪,晒干后卖给种地的农户。她还教孩子们捡拾废纸和破布,到集市上换些钱粮。即便生活如此艰难,黄菊喜仍坚持让孩子们识字读书,常常从收破烂时捡到的残书破报中教孩子们认字。
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肚子,黄菊喜经常自己饿着。天冷时,她把仅有的几件棉衣都给了孩子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就这样,黄菊喜含辛茹苦,撑起了这个贫困的家庭。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27年那个特殊的夏天,一个改变她和孩子们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
二、教育子女的坚韧母亲
在黄袍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黄菊妈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她有着超越时代的教育理念。每当夜幕降临,她都会让五个孩子围坐在油灯旁,给他们讲述自己听来的各种民间故事。她常常对孩子们说:"咱们家虽然穷,但做人不能穷了志气。"
1920年的一天,黄菊妈带着大儿子吴朝义和二儿子吴朝炳在驿道上捡破烂时,遇到了改变孩子们命运的一件事。当地一位姓张的教书先生匆忙路过,不慎将装有银元的钱袋遗落在路边的落叶堆里。两个孩子发现后,立即追上去归还。张先生深受感动,得知他们家境贫寒却品行端正,便主动提出要教他们读书认字。
从那以后,每到傍晚,吴朝义和吴朝炳就到张先生家去读书。张先生不仅教他们认字,还给他们讲述历史故事。两个孩子学习非常用功,常常挑着柴火去镇上卖,换来纸笔继续学习。三个月后,他们就能认识二百多个字,并且能写简单的文章。
见两个哥哥能读书认字,其他三个孩子也跟着去求学。黄菊妈为了支持孩子们读书,经常到附近的工地上帮工,赚取微薄的工钱。她把捡来的破布补好,给孩子们做书包;把别人不要的旧报纸收集起来,让孩子们在背面练习写字。
1922年春天,张先生见这几个孩子天资聪颖,便向当地一所私塾推荐。私塾先生看他们家境贫寒,特意减免了学费。就这样,五个孩子终于有了正式读书的机会。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黄菊妈也从未让孩子们荒废学业。
黄菊妈不仅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更注重他们的品德教育。每当村里有人家办红白喜事需要帮忙,她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帮忙。遇到村里有老人生病,她就带着孩子去探望,帮着煮些粥送去。逢年过节,她总会让孩子们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
1925年,一场旱灾席卷黄袍山一带。很多人家揭不开锅,黄菊妈却把自家仅存的一些粮食分给了更困难的邻居。她对孩子们说:"我们虽然穷,但还能靠双手讨生活,有些人连这个能力都没有了。"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五个孩子都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格。
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的农村很是少见。邻居们都说黄菊妈虽然没有文化,但教育孩子有一套。她不光教导孩子们要勤劳节俭,还要他们学会感恩。每当收到别人的帮助,她都会想办法报答。正是这种重义气、知感恩的品格,为她后来与革命结缘埋下了伏笔。
1926年冬天,当地开始有了革命的消息传来。黄菊妈经常能从赶集的人那里听到各种新鲜事,她把这些消息告诉给孩子们,也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她对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发财,是为了明白道理,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与毛泽东的首次相遇
1927年的夏天,黄袍山区连续下了半个月的暴雨。这天傍晚,黄菊妈正在院子里喂鸡,突然听到大门外有人叫门。打开门一看,是三个浑身湿透的年轻人,其中一位就是毛泽东。他们是在转移途中被大雨困住,想借宿一晚。
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共产党人,许多农家都不敢轻易收留陌生人。但黄菊妈看到三人疲惫不堪的样子,二话不说就把他们让进了屋。她让大儿子吴朝义去烧热水,二儿子吴朝炳去找些干衣服来换。
那时候的农家都很穷,黄菊妈家仅有的一点米也只够维持几天。但她还是让女儿去煮了一锅稀饭,又炒了几个青菜。看到三个人狼吞虎咽的样子,黄菊妈又让孩子去邻居家借了两个咸鸭蛋。
饭后,毛泽东和黄菊妈聊起天来。他说起农民的苦难,说起土地革命,说起共产党要帮助穷人翻身得解放。黄菊妈虽然不识字,但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了穷人的苦。她说起了自己的身世,说起了丈夫的早逝,说起了带着五个孩子艰难度日的经历。
当晚,三人就睡在堂屋的稻草上。半夜里下起了大雨,屋顶漏水,黄菊妈连忙找来几个破瓦罐接水。第二天一早,她煮了一锅红薯稀饭。吃过早饭后,毛泽东要动身离开,黄菊妈给他们准备了几个煮熟的红薯和一些咸菜带在路上。
临走时,毛泽东说要认黄菊妈做干娘。在那个年代,结拜干亲是很庄重的事情。黄菊妈说自己一个穷苦寡妇,怕会拖累他们。毛泽东说:"正因为您是一个穷苦的农村妇女,才更应该和我们结下这份亲。"就这样,他们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拜了干亲。
这次相遇之后,黄菊妈家就成了地下联络点。她把自家的地窖收拾出来,经常接济过往的革命同志。每当有同志来,她都会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也从不向组织伸手要钱要物。
一个月后,毛泽东派人给黄菊妈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说他已经安全到达了根据地。从此,两人开始了断断续续的通信联系。每次收到信,黄菊妈都让识字的孩子读给她听。虽然书信来往并不频繁,但每封信都让这个贫苦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这次偶然的相遇,不仅让黄菊妈的家庭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为她后来送五个子女参军埋下了伏笔。毛泽东也一直记得这位农村干娘,在战争年代多次派人送来家书和慰问。随后的岁月里,这个普通的农家院落,成为了革命战争中一个不起眼却重要的驿站。
四、送五子参军卫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消息传到黄袍山时,黄菊妈立即召集五个孩子商议参军抗日的事。大儿子吴朝义第一个表态要去参军,其他四个孩子也纷纷响应。
8月的一个清晨,黄菊妈起早为五个孩子准备行装。她将自己积攒的几块银元分给孩子们,又给每人缝了一个布袋,装上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一些干粮。邻居们听说黄菊妈要送五个子女参军,纷纷送来粮食和衣物。有的还特意准备了鞋子,说打仗最怕鞋破了。
在送别的路上,黄菊妈一直叮嘱孩子们:"到了部队要听指挥,对战友要像对亲兄弟一样。"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她让五个孩子排成一排,给他们整理军装。这时,赶来送行的乡亲们已挤满了村口的小路。
大儿子吴朝义被分配到新四军第五师,二儿子吴朝炳去了八路军129师,三儿子吴朝贵和四儿子吴朝荣被编入新四军第四师,女儿吴桂英则加入了地方游击队。五个孩子分赴不同的战场,但都带着母亲的嘱托: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中国。
1938年春节前夕,黄菊妈收到了大儿子吴朝义的来信。信中说他在战斗中立了功,被提升为班长。没过多久,二儿子吴朝炳也来信报平安,说他在战场上救下了三个受伤的战友。这些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乡亲们都为黄菊妈感到骄傲。
1940年,日军扫荡黄袍山区。黄菊妈带领村民把粮食藏进山洞,又组织妇女缝制军衣,为游击队送往前线。一次,她得知日军要来搜查,连夜带着十几个伤员转移到深山里,在山洞中躲藏了整整七天。
1941年末,三儿子吴朝贵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送回村里养伤。黄菊妈每天熬药、换药,直到儿子伤愈。吴朝贵康复后,执意要返回部队。临行前,黄菊妈塞给他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她亲手缝制的两双鞋垫。
1942年,女儿吴桂英在一次传递情报的任务中,遭遇敌人伏击。她机智地将情报藏在竹筒里,丢进了河中。虽然受了伤,但重要情报没有落入敌手。这件事后来被新四军司令部通报表扬。
1944年,四儿子吴朝荣在淮海战役中荣立战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黄菊妈收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带领村里的妇女们做军鞋。她放下手中的针线,拿出儿子的来信,让识字的青年读给大家听。
直到抗战胜利,黄菊妈的五个子女都平安归来。他们不仅参加了抗日战争,还继续投身解放战争。在整个战争年代里,黄菊妈始终坚守在后方,为革命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每当有人问起她的孩子,她总是说:"他们是去打日本鬼子的,是去保卫咱们的国家的。"
五、晚年的幸福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菊妈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那个贫苦的农家院落,如今焕然一新。政府给她修建了新房子,还安排了专门的医生定期上门检查身体。五个子女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了重要职务,常常轮流回来看望她。
1950年春节,五个子女难得聚在一起,为母亲举办了一次团圆宴。大儿子吴朝义已经是某部队的团长,二儿子吴朝炳在地方政府任职,三儿子吴朝贵成了工厂厂长,四儿子吴朝荣在军区机关工作,女儿吴桂英则在县医院当了护士长。看着子女们的成就,黄菊妈仍然像过去一样,叮嘱他们要继续为人民服务。
1952年,当地政府在黄袍山建立了农业合作社,请黄菊妈担任顾问。她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坚持参加合作社的各项活动。她经常给年轻人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教导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每当有人夸她的功劳,她总是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
1955年,毛泽东专门派人来看望这位老干娘。来人带来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革命母亲"匾额和一件棉袄。黄菊妈将匾额挂在堂屋正中,但那件棉袄却一直舍不得穿,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小心地取出来看看。
1957年,黄菊妈开始在村里办起了夜校。她虽然不识字,但请来了识字的年轻人给大家上课。每到晚上,村里的妇女们就聚在她家的院子里,一边纺线织布,一边学习文化。黄菊妈常说:"现在的日子多好啊,就是不识字也不要紧,总有机会学。"
1960年,黄菊妈的事迹被编入了当地的教材。学校里的老师经常邀请她去给学生们讲故事。她总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告诉孩子们要热爱祖国、珍惜和平。每次讲到激动处,她都会拿出那个装过干粮的老布袋,说这是送子女参军时用的。
1962年,黄菊妈开始参与村里的扫盲运动。她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天都坚持去听课。终于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当她第一次在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全村的人都为她鼓掌。
1965年,黄菊妈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领奖时,她说:"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千千万万个革命母亲的。"回到村里后,她把奖章挂在墙上,天天擦得锃亮。
直到1968年离世,黄菊妈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她把政府发的补助金大部分都捐给了村里的福利院,说这是献给国家的一点心意。她的五个子女虽然都做了大官,但她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要物,依然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
在黄袍山,人们至今还记得这位革命母亲。她的故事不仅流传在当地,更成为了一代代人传颂的佳话。村里的老槐树依然挺立,见证着这段历史,诉说着那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