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从上个世纪发生在印度的一个离奇的心理学实验开始说起。1934年,印度首都新德里,几位心理学家几经周折,在警方和法院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位即将被处死的死刑犯。死刑犯被警员带到了一间漆黑的屋子,并被告知:根据你所犯的罪,我们已经决定为你执行死刑,而且由于你罪大恶极,本次死刑执行的方式,让你流干血而死。随后死刑犯被牢牢捆到床上,手臂伸出床外固定好。一位医生将一把明晃晃的手术刀伸到罪犯面前说,现在我将切开你的动脉血管。边说边用手术刀在动脉处轻轻地划了一下。不过,医生并没有使劲,犯人只是稍稍划破了一些皮,并没有流多少血。但是心理学家们在犯人床边放了一个回音很好的金属盆,用滴漏将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盆里。水滴落在金属盆中,发出恐怖的滴答、滴答的声音。
心理学家们时不时地说道,已经300毫升了。一会儿又说道,已经小半盆了。死刑犯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下,脸色越来越苍白,好像真的失血过多一样。几个小时后,犯人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到最后竟然真的面色惨白地死去了。也就是说死刑犯是被活活吓死的。设计这残忍实验的几位心理学家说道,人在遭遇困境时,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来自自身的恐惧。正像马丁·路德金所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
谈到信念的力量,大多数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们都对其嗤之以鼻,都觉得这不过是一碗心灵鸡汤,或者是一门玄学,找不到任何切实的根据。直到200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教授Bruce Lipton布鲁斯.立普顿出版了一本书《The Biology of Belief》,中文翻译为,《信念的力量,基因以外的生命奥秘》,此书面市不久便荣登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
它从量子生物学的角度驳斥了主流的基因决定论,或者叫基因受害论,阐述了人类并非基因的奴隶,人人都可以成为命运的主人,其内容堪称颠覆三观。Lipton教授也因此获得了2009年的Goi和平奖(Goi Peace Award)。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本书。
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提出了“心物二元论”,认为人是由“心灵”和“肉体”两部分组成的,将精神与物质彻底区分开来。笛卡尔认为整个世界,除了上帝和人的心灵之外,都是机械运动的,因此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机械原因来解释。
动物从本质上讲就是复杂的机械,人体也受通常的力学定律所支配。从那时起,这就成了现代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笛卡尔说“怀疑”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西方科学界也以此建立起了严密的科学方法,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都需要提供数据进行论证。在这样的大观念下,信念、意识、思想这类精神层面虚无缥缈的东西对物质世界的影响有多大,便成了主流科学界质疑的对象。
可是医药研究时经常使用的双盲实验,以及我们开头所提到的被吓死的死刑犯,似乎都在说,我们的精神对肉体是会产生一定作用的。那么心对身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呢?Lipton教授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深入到了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身上。
● 神奇的细胞
Lipton教授将细胞比喻成一个微型的人体。这个微型人的皮肤被称为细胞膜。微型人的心肝脾肺等组织器官被称为细胞器,其中最大的细胞器是细胞核,核里有染色体,遗传物质就在上面,它决定这下一代分裂繁殖出的细胞所具有的的特质。
1865 年,奥地利科学家Gregor Mendel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定律。在此之前,孩子为什么会长得像父母,一直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孟德尔提出生物性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后来就被称为基因。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系统地阐述了DNA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机理,对DNA如何复制,怎样传递生物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这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1958年,克里克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成为了如今遗传学上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心法则体现了DNA至上论,DNA代表着细胞的长期记忆,会代代相传。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信使RNA,再从信使RNA传递给蛋白质,完成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信使RNA是DNA的不稳定副本,作为活性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又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有机物。所以是基因决定了人的基本特征和性状,比如说身高,肤色,样貌,智力等等。这就是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2013年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发现自己带有高风险的罹癌基因,因为她的家族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病史。连医生都认为,安吉丽娜朱莉罹患乳腺癌的几率高达87%,卵巢癌的几率高达到50%。朱莉决定采取主动措施,切除了乳腺和卵巢。此事还一度引发广泛热议。DNA控制生命的机制,后代的性状受制于前辈祖先的基因,如果你得知家族内部易发癌症,你就会觉得:“天呐!我也中了定时炸弹,我今后也会死于癌症!别问我为什么!跟我无关,要怪就怪我的父母!”这就是传统科学的基因决定论,也叫基因受害论。简而言之就是,基因是老大,我们的人生会活成什么样,都得看老大的脸色。
基于此观点,携带基因的细胞核应该就是细胞的指挥中心,控制着细胞的一切。那么如果给细胞做一个“去核”手术,细胞就会立即死亡。可是已经被科学家们重复了无数次的实验,却让这种说啪啪打脸。将一个细胞拽入显微手术的圆形剧场,用一根针一样大小的微量滴管放在细胞上方的位置,借助显微操作仪灵巧的一戳,细胞核被提取到了滴管中,我们这位细胞烈士的“大脑”被挖出来了。可是等一下!显微镜下的细胞依然在活动,去核手术并没能立刻杀死它。实验表明,被移除了绝大部分基因的细胞,依然能够存活2个月,甚至更久。而细胞最终死亡的原因是,没有核就无法合成新的蛋白质零部件了,当所有的零部件都寿命将尽时,细胞本身就挂了。
也就是说细胞核并非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而是它的生殖中心。细胞核内只储存有产生制造蛋白质零部件的模具,至于什么时候该使用哪种模具,细胞核并不知道。那么如果细胞核并非细胞的控制中心,什么才是呢?Lipton教授认为是细胞的“皮肤”,细胞膜。细胞膜介于外环境和细胞质之间,能够读取外界的信息,然后再把信息传达到细胞内部。
● 环境因子才是幕后大哥
显微镜下的细胞膜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三明治结构,两层蛋白质,中间夹着一层脂质分子。这样的机构形成了一层屏障,保证外界的物质进不去,细胞内的水分也流不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虽然有上千种,但是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1)受体蛋白(receptor protein),相当于接收器。2)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相当于效应器。它们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接收器就好比屋顶上的“天线”,它接受电视信号,通过线路传入电视,效应器则负责把信号转化为可视画面。对于细胞而言,接收器感知和传递的是环境信号,可能是葡萄糖,也可能是组胺,或者是胰岛素等等。每一种不同的信息都会有不同的天线去接收,所以细胞表面是遍布各种各样的受体天线的。环境信号被天线捕捉后,效应器则负责寻找相应的运作蛋白,使细胞产生特定的行为。就比如说,如果天线感知到的环境信号是胰岛素,那么细胞的代谢开关被触发。如果天线感知到的是组胺,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被触发。所以细胞的行为是和外界的信号直接挂钩的,没有信号就没有行为。这也是Lipton教授认为,细胞膜才是细胞控制中心的原因。
总结来说,细胞的行为方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受体蛋白,也就是接收器,接收环境信号。2)效应蛋白,也就是效应器,传递环境信号,3)然后匹配相应的运作蛋白,4)使人体做出反应。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环境信号出现,但细胞内却没有负责产生相应行为的下游运作蛋白质的话,细胞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就该细胞核登场了。细胞核内有一半的DNA和一半的蛋白质,而DNA双螺旋实际是储藏所有蛋白质编码信息的模版。如果没有需要的话,DNA就处于沉睡状态,此时,DNA外侧围绕着一个由蛋白质形成的套筒,DNA就在这个套筒里安静的睡着。在睡梦中,出现了一个异常环境信号,效应蛋白找了半天都没有发现可以对信号做出反应的运作蛋白,于是开始向细胞核释放二级信号。接下来,蛋白质套筒的一小段受到二级信号的刺激后松动脱落,沉睡中的DNA被激活,部分基因暴露了出来。暴露的基因被拷贝形成信使RNA,然后指导生成所需要的运作蛋白质。回看这整个过程,如果异常环境信号不出现的话,基因就不会暴露。当环境信号解除时,套筒将重新包裹基因片段。
如果这个暴露的基因片段是致癌基因的话,这就解释了你体内癌症爆发的原因。Lipton教授在书中指出,95%的癌症患者得癌都不是因为家族遗传,而是因为对环境的负面感知,将正常基因改写成了癌症基因。所以如果你体内有个潜伏了几十年的癌基因,而且你一直以来都活蹦乱跳,却突然有一天病来如山倒。你应该责备的并不是你的祖辈,罪魁祸首是环境因子,确切地说是你对环境的感知激活了那沉睡了几十年的炸弹。就像是每辆汽车都配有一把钥匙,大部分人都认为是钥匙启动了汽车,可事实上,只有钥匙,没有转动钥匙的人,车子依然是跑不起来的。
生命并非在诞生之初就已经被决定了,相对遗传性状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就比如说
一种只开红花的植物,偶然间开出了一朵白花。基因能够进行突变,说明生命是有可变的空间。很长时间以来,科学界都认为,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可控的。直到1988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出了“适应性突变”的概念。
核心思想是基因突变并非随机的,而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换句话说,基因只是提供了构造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子蓝图,而我们对于环境信号的反应却像一个“承包商”,对人生这项工程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改变信念,就能改变生活,是信念在控制着基因,决定了基因突变的方向”,这便是Lipton教授提出的信念生物学的核心观点。
说到这儿,肯定会有人提出疑问了,临床医学统计数据确实显示,部分疾病,包括癌症和精神病都具有遗传倾向。比如说精神分裂,如果父母一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其子女发病机率为15%左右,父母双方都是精神分裂症,那么子女的发病率将高达40%。 这样的统计数据是否和Lipton教授的观点相违背呢?
其实不然。Lipton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人生95%的时间里,其生活状况,都受到了生命最初7年里所塑造的潜意识的影响。换句话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在童年时期,有可能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父母的影响,树立了用于激活致病基因的信念。
● 重塑信念
Lipton教授说,电影《黑客帝国》不是一部科幻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每一个人都是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头7年被编程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男孩让我陪伴他到7岁,我会还给你一个男人。
人类在儿童时期,尤其是7岁之前,大脑的脑电波节律较低,科学家们把这个时期的脑电波状态称为theta脑电波。Theta脑波代表着想象力,同时也使大脑处于一种类似催眠的状态。成年人在冥想或者深度睡眠时,也会产生theta脑波,但是7岁以下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theta脑波的状态下度过的。所以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看似简单的玩具,孩子们能把玩一整天。他们骑着扫帚,会想象自己骑着一匹原野上驰骋的战马。在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所有的事物都极为真实。Theta脑波便是丰富想象力的来源,与此同时,它也让大脑在类似催眠的状态下,像海绵一样,疯狂的下载和吸收周围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哪里呢?正是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梵高,肯尼迪,海明威那些所谓的家族诅咒都是来自于此。人生最开始的7年里,我们下载到大脑里的信息构成了我们的潜意识,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待人处事的信念。
一本很有名的书,《穷爸爸,富爸爸》看似在讲投资理念,实际上也点明了一个事实:如果你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你终其一生苦苦奋斗,可能也仅仅只能到达富有家庭孩子的起点。相反地,如果你来自一个富有的家庭,你傻傻地过一辈子,却能轻而易举做到前者做不到的事情。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阶级固化,而是富裕家庭的父母将一些潜意识的行为无形地传承给了孩子,为他们树立了成为富人的信念。他们总是本能地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让他们三思而后行,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贫穷的家里。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小被树立的信念是人生不易,命途多舛。
残酷的是幼年时树立的信念和形成的潜意识,可能会影响你接下来95%的人生。因为人一天中大概只有5%的决定是依靠你的意识脑区做出的,剩下的都是无意识行为。错误的信念将会在95%的时间里破坏你的人生,这就是为什么穷人一直穷而富人会一直富。大部分不了解这一点的人都在被生活主宰,而非主宰生活。那么有什么办法重塑信念呢?Lipton教授提供了一个两步走的解决方法。首先,认清你究竟在哪里挣扎。
活中任何你苦苦挣扎,努力想要得到,却求不得的东西,都是因为你的潜意识中存在一个不支持这个结果的程序。想要得到这个结果,第一步就是要认清这个潜意识程序所不兼容的目标。第二步,重新将新的程序下载到潜意识中。
有人可能会问了,人生的头7年是最重要的潜意识编程时期,但如果在这一时期我没有树立正确的信念,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完了?也并非如此。7岁之后,想要将潜意识重新编码,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地练习。就像开车一样,光坐在驾驶座上,插上钥匙是学不会开车的。你需要不断地练习,到后来你就不用一边顾着看红绿灯,一边思考我到底该踩刹车还是踩油门,所有的动作都一气呵成,成为了一种本能。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但你现在并不快乐,那么你就可以重复地告诉自己“我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有人可能会说,可我现在还是不太高兴。但是要知道,你不是在和自己说话,而是和你的潜意识对话。等到你的潜意识接收到了你的信息,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吸引力法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是类似的道理。
英国皇家医学院曾经跟踪了475名癌症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发现,那些自信能战胜癌症,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病人,术后有67%的人,生存了10年以上。相反,对癌症极度恐惧,压力过大的人,有80%在手术后不久便相继去世。
1951年,英国内科医生阿尔伯特.梅森(Albert A Mason)曾经用催眠术治疗了一个罕见的皮肤病患者。患者几乎全身都覆盖着密集型黑色角状层,样子看起来十分吓人,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而且疼痛不止。
皮肤科医生曾经尝试把患者身上仅有的健康部位的皮肤移植到患病部位,可健康的皮肤也会迅速变成黑色角质层。无奈之下,梅森医生开始尝试催眠疗法。他先从患者的左臂开始,通过催眠给他植入意念,告诉他,他的手臂会自动清除掉疼痛的病变增生。结果不到一个周,患者手臂上的鳞屑就真的开始剥落,露出治愈的健康皮肤。接着开始治疗右臂,然后是腿部,再之后就是躯干部位。最终患者腿部50%到70%的病变皮肤脱落,背部则达到90%,而胳膊及双手几乎痊愈。当时梅森医生在治疗时,并不知道患者得的是极其罕见的先天性鱼鳞癣样红皮病(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患者本人也不知道。他们都以为这只是一种疣。后来梅森医生再尝试通过催眠疗法,治疗其它的鱼鳞病患者时,却再无成功案例。
当他知道面对的是致命性的疾病时,他无法再有之前的那种治疗信心。 这些案例都说明,一旦消极的信念占了主导地位,积极就没有了位置。是奇迹。信念就是一把激活潜能的钥匙。
Lipton教授的理论从细胞,基因出发,讲述了我们体内的化学物质如何与心灵相连,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网络。生命的控制权最终交回到了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生物学的掌控者。每一次从消极到积极的信念转变,都意味着新生的开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由最开始的否定中世纪宗教的狭隘唯心观,再到笛卡尔建立身心分离二元论,让科学有了立锥之地。如今Lipton教授提出的信念生物学重新回归到了身心相联的轨道上,告诉我们身心是不可分割的智能系统,它们共同形成了缔造命运的基石,没有迷信的成分,一点也不玄乎。不过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虽然Lipton教授的研究在2005年就获得了普遍好评,但依然被主流学者认为是边缘科学。
不管你是否认同Lipton教授的观点,它至少说明了科学可以是有爱的,有温度的。
我也是长感觉,肉体和精神的分离,从细胞学说来讲,肉体细胞在一定周期内会彻底更新,但你的精神却没有断层。经常感觉,被大脑欺骗[红脸笑][红脸笑][红脸笑]
自己是基因蓝图的规划师…身体就是一个生物学机器,信念就是动力源…重铸信念体系,我允许生命过往的蹉跎,我允许未来有好事重新洗牌
难得的好文。
我们古代就有这样的理论了,只是我们后人没有人继承,并用实际研究去证明。
可以一读
灵肉分离,超越宗教,道德
继续忽悠
所以呢,孩子不能给父母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