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永恒的梦想。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兴起了以实现社会、环境、生态能够永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聚落形式——生态村。
国际性NPO组织——全球生态村联盟
1995年国际性NPO组织——全球生态村联盟(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GEN)成立,并进一步明确生态村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保证所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区都在步行可达范围之内”。此后,世界各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村示范,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列为联合国人居署最佳实践倡议案例的英国苏格兰芬虹生态村。
芬虹生态村
芬虹生态村位于苏格兰东北角的莫瑞斐斯海岸(Moray Firth coast)边上,曾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渔村。
彼得(Peter Caddy)、艾琳(Eileen Caddy)和多萝西(Dorothy Maclean)
1960年,三个失业青年彼得(Peter Caddy)、艾琳(Eileen Caddy)和多萝西(Dorothy Maclean)和三个年轻的球童来到海边村庄的拖车车厢里栖身,仅靠失业救助金艰难度日。为谋生计,他们一次次参加面试,但都没有结果。于是,彼得决定在沙地上种菜维持生机,他们种植胡萝卜、莴苣、豌豆、大白菜和花卉,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以出售给周边居民,所得用于补贴生活所需。他们认为,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可以获得大自然的引导,帮助植物生长。
后来,他们在这块贫瘠的沙土上种植出了重达40磅的卷心菜,震惊了当地居民。随后,更多的人加入他们,成为生态村的发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芬虹生态村项目开始大规模的建设。1998年,芬虹生态村被联合国人居署认定为整体和可持续生活的典范,并在 2018 年得到重申。在 2017 年,还获得了英国人居环境成就奖的年度慈善奖。
芬虹生态村的生态环保理念主要体现在生态布局、生态建筑、生态种植、生态基础设施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生态布局
芬虹生态村在规划建设之初就通过构建共享设施和布局优化,来促进社区可持续化和生态化。生态村以树林、果园和浆果灌木作为自然走廊分隔各个区域,在实现功能区隔的同时,也创造了公共活动空间。同时,生态村的公寓还设有共享活动室、洗衣房、自行车棚和公共花园区域,方便居民和游客使用。
社区中心
共享三餐
休息社交
社区中心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厨房、餐厅、休息室、会议和社交空间,居民可以在这里共享三餐。此外,还有儿童游乐场、艺术中心、运动场和自然保护区、社区花园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空间。
二、生态建筑
芬虹生态村十分重视生态建筑,目前已经建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建筑61座。
在建筑中广泛使用建筑环保节能材料和设计:比如在房屋建材的选择上,芬虹村坚持使用最为普通的石料、木头、稻草等天然物品作为建筑材料,建材可循环回收再利用,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建筑使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通过三层隔热玻璃窗、低辐射窗户涂层提高房屋能源效率,其隔热性能是苏格兰建筑法规要求的2.5倍。
开发“呼吸墙”结构,控制空气和蒸汽的交换,使得建筑的结构与人有益地相互作用,以调节湿度和空气质量。通过不断试验新的建筑结构和技术,继续为建筑环境提供创新的生态解决方案。英国生态房屋建设的首个技术指导性文献《绿色建筑指南》,大量参考了芬虹生态村的研究和建设经验,帮助生态村成为当地、全国和国际环境教育的主要案例。
走进村子,会发现这里的房屋造型各式各样,小木屋、小土屋、小石头屋等随处可见,建筑一般1-2层高,但最大的特点就是环保材料的使用,稻草和树皮混合做屋顶的小屋,废旧轮胎、陶瓦、简易型木结构等环保节能材料的房屋随处可见,体现着生态建筑的创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酒桶屋
“酒桶屋”是使用巨型威士忌酒桶造出的房子。芬虹河盛产麦芽威士忌,当地人多以酿酒为生,村民们为了不浪费废弃的大酒桶,就用它来造房子。除了有巨型“霍比特”小屋,单间的酒桶小屋,还能精心设计出两层独栋。这种酒桶小屋既最大化的凸显了当地的特色,也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稻草屋”(Strawbale House)
“稻草屋”(Strawbale House)
“稻草屋”(Strawbale House)是一座“会呼吸”的建筑。将秸秆压缩成捆的草砖代替钢筋水泥作为墙面,这是一种生态化的建筑材料,材料来源广泛,生产工艺和施工方法简单。稻草屋白天吸热、日落后释放热能,具有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草砖墙作为隔热材料,冬季比普通砖瓦房节省取暖费60%以上,成本低廉且有益健康。
“移动屋”(Mobile House)
“移动屋”(Mobile House)是厢型车打造成的屋子。房屋内部配有基本的生活设备和暖气,一些家庭就居住在里面。这种屋子除具备普通房子的功能外,还有可移动的特点。生活其中,不失为一种独特有趣的居住体验。
三、生态种植
生态种植是芬虹生态村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尝试。
1994年,生态村建立了一个名为“地球共享(Earthshare)”的社区支持农业(CSA)计划,这是英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计划。该计划刚开始时占地5英亩(约30亩),后来扩展到25英亩(约151亩),目前满足了生态村70%以上的新鲜食品需求。种植基地生产蔬菜和水果供应食堂,多余的向居民家庭出售。地球共享计划在2010年停止后,其他新的方式不断出现。比如,居民在自己家附近的花园里种植蔬菜,并通过网络出售自己的产品。
在种植方式上,芬虹生态村则采用了生态化的方式,让原来贫瘠的土地变得有营养。本地原来的沙质土壤,由于保水性差、导致土壤保肥性差、营养贫乏,并不适宜植物种植。为了改善土壤,他们采用植物和厨余垃圾等有机肥料经过长时间腐烂发酵后形成腐殖土,保留了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通过本地农产品的自给自足、自然环保的种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芬虹生态村的废弃物排放和外物的食物输入需求,这里的生态足迹仅为英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四、生态基建
芬虹生态村在能源供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方面,也利用生态环保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1989年,当地安装了1台75kw的风力发电机,提供了生态村20%的典礼需求,在大约5年内偿还了75000英镑的初始投资,这种尝试证明在财务上是可行的。目前生态村已拥有4座风力发电机,总容量达到750千瓦,不仅可满足全村全部的能源需求,还可以将多余的50%的电力出售给电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零碳,还对外出售获益。同时,还通过发展屋顶太阳能以及被动的利用太阳能设计,来尽可能利用非化石能源。此外,芬虹生态村还开发了可持续采伐林地,每年可生产26吨的木材,以生物质能替代煤炭的利用。
1995年10月,生态村建成了欧洲首个 “生态机器(Living Machine)”污水处理设施。该设施模仿自然环境下的水清洁系统,在温室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微型生态体系,使用无化合物的自然生物系统清理污水,可以满足500人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生态村的废水通过地下的过滤系统高温加热杀菌,再来到生态机器(Living Machine,透过泥土层和排水系统过滤)。经过这一整套处理后,排出洁净的水可以浇花灌溉,最终流到鱼池,形成另一个小型“池塘生态圈”。这种生态化的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实现了污水的净化,而且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和梯级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
芬虹生态村还搭建了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计划”,推进铁、玻璃、纸、电池和衣物的循环再利用。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
构建商业模式,促进生态村发展模式传播。
1972年,生态村正式注册为基金会,并开始积极举办工作坊、体验周课程、分享会、示范班等活动,以此推广其倡导的永续生活方式,即个人修行/灵性提升、社交生活、生态保育、经济稳定。
芬虹基金会自身定位为教育慈善机构,其宗旨是:教导、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基金会通过生态村内和外部的经营获取收入,以支撑生态村内举办的研讨班、会议和其他教育公益活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
Foundation University
2001年,芬虹生态村成立芬虹基金会大学,开发了一套全面的可持续教育课程项目。课程基于生态村的经验,提供包括社区体验、商业和专业技能、可持续生活和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比如永续农业认证课程,该课程由英国永续农业协会认证,课程为期2周,参与者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分组讨论、游戏和分享等多种方式,获得永续农业经营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芬虹基金金会通过自身的可持续教育课程,让芬虹生态村的模式广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身也从中实现了商业价值。
建立社区自治机制,构建可持续经济体系,实现持续发展梦想。
遵守共同的准则是成为芬虹生态村一员的基本条件,准则包括14条内容,主要有:愿意服务他人、尊重他人与自己不同之处,若不满某人某事,应直接与当事人沟通,不在背后说长道短等方面。
1999年,成立了“新芬虹协会” (NFA),将社区中的个体和组织联结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社区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决策平台。NFA由选举产生的理事会管理,理事会有12名成员,2名列席成员(没有选票权)。协会的资金由成员的会费、捐献和其他筹资方式取得。不同于其他乌托邦式的生态村或政府投资的生态村项目,芬虹生态村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商业化运作的生态村。
在芬虹基金会的带领下,发展出了多达60多家企业和项目,成为生态村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如芬虹基金会是每年为大约3000名访客提供培训的教育机构;生态村研究院,是一个设计和实施乡村可持续方案的专业机构;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设计和建设自然污水处理系统的公司等。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芬虹生态村已经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300多名,每年有70多个国家的游客到此来参观、学习和培训。
芬虹生态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乡村低碳生态发展的范本,其发展模式可以总结为:创造有吸引力的概念,构建社群;示范项目实践,建立商业循环;塑造品牌,输出模式,通过文化传播和旅游收益实现核心价值。
六、案例总结与思考
芬虹生态村的案例,给我们的借鉴价值不仅仅在于硬件设施方面或者技术层面,更多的则是运营模式方面。
一、注重社群构建和文化输出。芬虹生态村最初就是在一个社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发展成为社区之后,通过建立社群愿景,吸引了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成员加入,构成了生态村社区发展的社群基础。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芬虹生态村积极利用芬虹基金会在全世界推广自身的发展模式,获得了社会关注,提升了项目影响力,为其推广教育课程和旅游项目获得收益奠定了市场基础。我国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乡村和小镇发展实践,将其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化总结,传播出去,讲好自身的故事,将对这些小镇、乡村的发展提升具有极大的提升价值。
二、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关键。芬虹生态村将生态变成了可体验、可学习的服务产品,构建了自身的商业循环,这是其成功的根本。这也提醒我们,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小镇之时,不仅仅要探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更要注重在运营上是否能够实现商业效益。
(完)
声明: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冒犯,请及时联系,会立即处理。
乡村集结号:北京城乡策略研究院自办媒体。肩负“破解乡村振兴之惑,探索产业融合之道,塑造乡土田园之美”使命,深耕乡村产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等领域,传播世界乡村发展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搭建全面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自媒体信息交流平台、智慧创新讲台、乡村产业舞台,宣传推介展台。为致力乡村发展的建设者提供快速、有效的知识传递服务,实现村企相依、景田相望、城乡相融的美好愿景。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