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在自控,其实在自残

秦朔朋友圈 2024-08-18 01:45:54

第一部分:意志力像肌肉,会疲劳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是第一个系统性地观测意志力极限的科学家。

通过15年的研究,他发现无论他给受试者什么样的任务,人们的意志力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意志力就像肌肉,用过之后会疲劳,疲劳到极限就放弃了。

他和他的同事设计了一个经典的“试吃萝卜与饼干”的实验。在受试者到达之前,研究人员精心布置了实验场景。一个小烤箱里烘焙着巧克力曲奇,让实验室里充满了诱人的香味。桌子上展示了两种食物,一种是巧克力曲奇和糖果,另一种是胡萝卜和白萝卜。

实验者要求受试者参加实验前不能吃饭。饥饿的受试者到达后,被领到桌子前,试吃食物。A组的受试者试吃巧克力曲奇和糖果,B组的受试者试吃红萝卜和白萝卜。

实验者说明实验要求后就离开房间,暗中观察受试者的反应。

A组的受试者没有特别的反应,B组的受试者虽然没有违反指令去吃A组的食物,不过显然很受A组食物的诱惑。

五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告诉受试者实验的下一步内容是要大家做一道难题。其实这道难题是无解的,当然受试者并不知道。实验者的真正目的是看受试者解题坚持多久。

结果令人惊异,A组平均坚持了19分钟;而B组平均只坚持了8分钟就放弃了,是A组的一半不到。

显然,B组为了抵抗巧克力曲奇和糖果的诱惑,消耗了意志力,到解题时意志力就不够用了。

意志力运作需要能量,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也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从细胞层面来讲,细胞在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下,消耗有机物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释放出的能量主要是热能。

更微观地讲,细胞内的腺苷三磷酸(ATP)是生物体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它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较多。

ATP在细胞中易于再生,是源源不断的能源。这种通过ATP的水解和合成而使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的过程称为ATP循环。因为ATP是细胞中普遍应用的能量的载体,所以常称之为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ATP的效能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有的人生来精力充沛,有的人生来就容易疲劳,不过这和人生成功快乐幸福没有直接联系,因为人生成败主要看精力用在什么地方,而不是多少。

成年人每天正常生活状态下,大约需要消耗2500~3000左右大卡能量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水平。如果是处于静息状态,不做任何活动,那么需要1600大卡左右的能量。

大脑的重量仅占人体的2%,但是消耗的能量占到全身的20%~30%,也就是说,成人大脑单位质量的代谢能量成本是肌肉的10倍以上。

人体消耗能量的顺序首先是糖类,然后是脂肪,最后是蛋白质。而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只有葡萄糖,因为大脑有一道“安检口”,即由毛细血管组成的“血脑屏障”,这个屏障只允许氧气、二氧化碳和葡萄糖直接进入。脂肪要依靠扩散作用才能进入脑组织,蛋白质要被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进入脑组织。

鲍迈斯特教授的“试吃饼干与萝卜”的实验中,B组受试者因为抵抗巧克力饼干和糖果的诱惑而消耗了大量的意志力能量,所以在后续的解题任务中没能坚持很久。

那么如果给他们的大脑及时补充“燃料”——葡萄糖,他们的意志力能量会不会得到恢复呢?

第二部分:葡萄糖与意志力

鲍迈斯特教授的同事马修·加略特(Matthew Cailliot)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完成一系列自控力的任务,在每一个任务前后都测量他们的血糖含量。

结果是预料之中的,受试者在完成一项任务后血糖含量降得越多,他们在下一个任务中的表现就越糟糕。

然后,加略特给受试者每人喝一杯柠檬水,A组喝到的是含有糖分的柠檬水,他们恢复了血糖含量;B组喝到的是“安慰柠檬水”,甜味是人工调制的,不能提供能量。

结果也是预料之中,补充了大脑“燃料”的A组表现出更强的自控力,而没有得到能量补给的B组自控力持续衰减,直到失控。

南达科他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X.T.王(X.T.Wang)与心理学家罗伯特·德沃夏克(Robert Dvorak)做了一个相似的实验,受试者是65名19~51岁年龄不等的成年人,他们被要求做出一系列二选一的决定,比如是明天拿120美元还是一个月后拿450美元。

其实就是“棉花糖实验”的金融版,本质是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意志力在线的人会选择后者,而意志力掉线的人则会选择前者。

在做选择之前,实验者测量了被试者的血糖含量,在第一轮选择后,A组的受试者会喝一杯含糖苏打水,可以提高血糖含量;B组则喝一杯无糖苏打水,不能补充血糖含量。

结果发现,血糖得到提高的A组更可能选择时间更长、奖励更多的选项,而血糖不断下降的B组更可能选择时间更短、奖励更少的选项。

这两位研究者提出了大脑“能量预算”的概念,就像一个公司对资金要做预算一样,对于大脑来讲,能量就是资金,大脑时时刻刻在做着“能量预算”,将能量分配到各项活动上。

这些活动在预算中的重要性排序是不一样的。大脑根据什么来判断当前能量水平以做好能量预算呢?主要就是血糖含量,准确地说是血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如果你的血糖含量不断下降,大脑就判断可能碰到饥荒了,你可能快被饿死了,这时大脑就停止一切其他消耗大脑能量的活动,特别是耗能大户“自控”,一门心思去觅食。

这种状态下人会变得很冲动,很爱冒险,为了生存豁出去了。这是博弈的占优策略:不豁出去,肯定死;豁出去,两种可能,失败了会死,成功了就活下去了。所以当然选择豁出去,还有一线生机。这就是大脑的策略性冒险本能。

饥饿的时候是危险的时候,股票经纪人在中饭前买过山车般很刺激的股票的概率比在中饭后买的概率要大很多,酒足饭饱的时候他们会更倾向于买稳健的股票。老板在中饭前发飙的概率比酒足饭饱后大得多。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破防失控现象实际上是大脑策略性冒险本能的延续。仓廪实而知礼节,是有脑科学的依据的。这是从个体层面来讲,从社会整体层面来讲也是一样。

野蛮社会之所以野蛮,就是因为物质匮乏,生存不易,所有成员都多多少少处于“失控”状况,当然就文明不了。有的社会尽管物质条件不怎么样,但是很会讲仁义道德,然而精神的力量能够让你忘记饥饿的时间是有限的,之后仁义道德就不得不变成虚伪的面纱了,一戴就是几千年。

看到这里,你可能认为,提高意志力太简单了,多吃糖不就好了。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突然增加的糖分的确会让你在短期内面对紧急情况时提高意志力,控制好自己。

所以相亲、面试等人生关键场合,可能的确需要随身带几颗糖补充血糖,特别是低血糖的人。

之前讲到的加略特教授还做过一项关于低血糖人群的研究,他发现低血糖受试者比常人更可能墨守成规,不喜欢为慈善事业捐款或者帮助陌生人。但是给他们吃块糖后,就能进入更好的状态,变得更有毅力,更不容易冲动,更体贴,更关心他人。

不管是不是低血糖患者,随身带着糖以备不时之需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常态化。吃糖过多,严重的会导致二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障碍使得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

这时你的血液里是有很多糖分,但是变不成能量,还是缺少能量可用。这就是为什么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几乎和慢性低血糖患者的症状一样,他们病情严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失效、完全失控的状态就像前额皮质受损的病人一样。

所以,不能为了提高意志力而选择高糖饮食,会适得其反。还是应该坚持低糖饮食,保持稳定而充足的血糖含量,这样才能为意志力保驾护航。

第三部分:虚假疲劳与要事为先

1924年,诺贝尔奖得主、生理学家阿奇博尔德·希尔(Archibald Hill)提出了一个理论,运动疲劳的原因或许不是肌肉真的用光了能量储备而无法继续工作,而是大脑中过度保护性的监控机制发挥了作用。

运动会对心脏产生很大的压力,大脑有一个能量监控机制,如果发现心跳速度不断升高,能量水平快速减少,就会叫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