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制作过程却十分复杂。当然,对于现代工艺来说,或许这些都不是事。但你想过,古人是怎么制盐的吗?
他们光是得到制盐的原料,就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毕竟要先打一口深千米的盐井,而那时候又没有任何大型机械,全靠人力挖。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说,古人是不是傻,海水里那么多盐,他们为什么不直接舀点海水来提取盐呢?
古人为什么不去自己弄海盐吃?这还真不是古人傻,在探讨为什么古代人们不广泛食用海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古代获取盐的不同途径。海盐、井盐、池盐和岩盐,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获取方法和特点。
海盐的获取,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人们最初尝试的是通过晾晒海水来制盐,但这并非像想象中那样,简单地将海水晒干即可。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工序,并且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海盐的获取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因为并非所有地区都靠近海洋,对于那些内陆地区的居民来说,海盐的获取成本远高于井盐,只有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才方便提取海盐,而要将海盐运输到内陆地区,按照古代的交通技术,所需的运输成本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其次,更为关键的是,尽管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较高,但通过晾晒方式提取的海盐含有大量的杂质。这些杂质中可能包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使得直接从海水中脱水得到的湿盐,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盐"。
只有经过进一步的提炼和处理,去除这些高含量的有害物质后,才能得到真正安全的"有效盐"。否则,古代因食用未经提炼的海盐,而导致中毒的悲剧就会屡见不鲜。
因此,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时代,许多百姓不愿冒险食用海盐,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盐的提炼技术得到了发展,盐田也逐渐被政府所控制,以确保盐的质量和安全。
除了物理原因,海盐在古代不普遍食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律的严格限制。在古代社会,盐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更是一种经济资源,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对民生控制的一种体现。盐,可以说是古代统治阶层权力的象征。
这里所指的海盐,更多地是指那些未经官方许可私自生产的私盐。根据古代法律,私盐的买卖是被严格禁止的,其罪行的严重性与现代的毒品交易相仿。例如,在唐朝,越境贩卖私盐的行为会被判处死刑,这足以说明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古人如何挖掘出千米盐井?所以老老实实挖井盐,无疑是最安全的做法。
既然要挖掘盐井,那么寻找合适的盐井地点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盐工们凭借着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地理特征的深刻理解,通过细致地审视地形、土壤和水源,来寻找那些可能蕴藏着丰富盐分的地方。
当一个潜在的盐源地点被确定后,盐工们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挖掘之旅。挖掘盐井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需要深入地下数十甚至上百米,面对地下水的侵袭和不稳定岩层的威胁。
他们手中握着的,是那些看似简陋却不可或缺的工具——镐和铲,它们是盐工们与大地对话的媒介,一寸一寸地挖掘,一点一滴地揭开地下盐层的神秘面纱。
在大致挖开一段深度得盐井后,更深的深度,很显然镐子和铲子已经没办法胜任了,但这并难不倒他们,古人的智慧在挖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们巧妙地运用了杠杆原理,制作出一种简易的机械装置,将支板固定在支点上,利用铁锉的重量和支板的弹性,创造出一种原始的冲击钻探技术。盐工们通过踩起支板的一端,释放另一端的铁锉,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猛烈撞击井底的岩石,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而破碎岩石,将盐井挖的更深。
钻成盐井后如何制盐?钻开盐井仅是制盐旅程的序幕,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从这深邃的井中汲取卤水。那么,卤水究竟是怎样从盐井深处被提取上来的呢?
当盐井挖掘至足够深度,便会触及那些富含盐分的地下水层。古人面对如何从千米深的水井中提取卤水的难题,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智慧。他们巧妙地制造了一种装置,这种装置主要由木制或竹制的管道构成,借助重力和气压差的原理,类似于现代泵的作用,将卤水从井底引至地面。
他们选用楠竹,将其竹节打通,底部装上由牛皮制成的单向阀,制作成集卤桶。当集卤桶接触到卤水时,卤水借助浮力顶开单向阀,进入竹筒内。桶内卤水充满后,单向阀因重力作用下沉关闭,防止卤水回流。这些集卤桶长达数米甚至数十米,重量可达数百斤,如何将其从井中提出,又成了一个新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古人建造了一种高达百米、类似埃菲尔铁塔的建筑,名为天车。天车利用多个滑轮系统,将力的方向引导至地面上的滚筒。
然后,用水牛转动滚筒,缓缓拉出装满卤水的竹筒。铁钩钩起单向阀,卤水便如泉水般奔腾而下,顺着由竹子制成的传输管流向灶房,最终汇聚到一口口大锅中。
当卤水从盐井中被提取并汇聚于锅中,接下来的步骤便是将卤水煮沸,这个过程包括蒸发和结晶两个步骤,卤水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分逐渐浓缩,最终形成结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盐。
不过,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沸腾的卤水中加入现磨的豆浆,豆浆中的蛋白质与卤水中的杂质发生反应,形成浮沫并漂浮于水面。这一过程不仅去除了卤水中的杂质,还赋予了卤水一种独特的清香,经过几次这样的处理,卤水变得更加纯净,散发着淡淡的豆香。
随着水汽的逐渐蒸腾,卤水开始慢慢结晶,盐分逐渐显现,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白色晶体——盐,而在自贡,这样的手工制盐传统依然被保留和传承,这里的制盐工艺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盐的争夺在历史上早已有之。据《中国文化史导论》和《中华五千年史》等史书记载,上古时期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以及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其背后的实质都是为了争夺盐池的控制权。谁掌握了盐池,谁就掌握了民生和战略资源,从而赢得了民心和领导地位。
秦国是最早全面控制盐资源的国家之一,并实施了丰厚的盐税制度。盐税的征收不仅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也加强了国家对盐资源的控制。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食盐官卖制度,即食盐由官方专卖。政府将所有的盐田、盐池、盐井纳入国家所有,严格控制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从生产时间、生产者的选择、生产方式,到运输方式、运输者、销售者以及销售范围,每一个环节都由官方严格规定和监管,通过这些措施,古代政府有效地掌握了盐这一关键资源,巩固了其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