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栗頿
编辑 | 栗頿
在古代,炎炎夏日,同样让人无法忍受。在那个没有空调、电风扇,以及各种制冷电器的时代,古人却凭借着智慧与创意,发明出许多别具一格的解暑方法。
尽管,古人对礼教规矩恪守不悖,衣着尽量遮掩身体,然而夏季的酷热、湿闷实在,使人无法长久忍受。于是,古人甚至发明了形如“开裆裤”的夏季服装——“胫衣”。
最早出土的先秦时期“胫衣”,亦称作“绔”。乃是一种独特的裤子。此裤以四根细带,提拉两裤管,上端与在腰处的绳子绑在一起,让小腹至膝盖区域留有空隙,从而透气。
为了遮羞,外面罩短裙状短裳,穿着时摇曳生风,内部通透无阻,实为富有创意,且极为实用的夏日专属服饰。
在极其酷热的地区,古人设计了一种名为“裈”的服饰。“裈”与现代的“沙滩裤”颇为相似,裤长至膝,露出小腿以散热纳凉。此种“裈”深受农夫、仆人以及士兵的青睐,因其清凉舒爽且不妨碍行动,更便于穿脱与洗涤。
到了唐朝,女性在穿衣打扮上,既注重实用性又兼顾美观,其风格大胆而开放。她们勇敢地引领潮流,率先穿上了“袒胸装”。
这种服饰以简约的布料,巧妙遮挡女性的胸,同时大胆展露胸脯、肩膀及大半个后背,再搭配若隐若现的薄纱,让唐代女子,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清凉与舒适,彻底摆脱了闷热潮湿的束缚。
尽管,古人追求穿着轻薄简约,仍需遮挡大部分肌肤。因此,古人智慧选材,运用麻、丝、竹等原料,创造既轻又柔、既薄又凉的夏装。
有些服饰之轻盈,竟不及一两之重。例如:从马王堆发现的“素纱禅衣”,它的重量不足五十克,薄如蝉翼,纵使叠上十层,也可透视纸张的文字。最初,纱衣仅为装饰性外套,披在丝绸锦缎上面,使丝绸的华丽质地与精美绣花,更添一份神秘与朦胧之美。
随着,纱衣工艺日益精进,其不仅外观华美,更兼具轻盈特质,逐渐成为夏季人们首选的穿着。据史书记载,白居易与元稹二人,曾共同遭遇贬谪之难,分别前往江州与通州。
白居易深知通州炎热难耐,出于对兄弟的关怀,特意寄送一套轻纱生衣予元稹,以助其度过一个舒适的夏季。白居易由此创作了,《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这首诗文。
纱衣是比较贵的衣料,只有贵族官员,才能有钱享用,普通民众夏季穿竹衣、麻布。竹衣,主要由细竹管和竹篾编织而成,孔洞宽敞,形似“渔网”。古人将其剪裁为马甲或短襦的模样,夏天贴身穿着,既能隔汗隔热,又透气排湿,效果神奇。
避暑工具冰鉴
冰箱虽为当代科技产品,但其雏形“冰鉴”古已有之。曾侯乙铜鉴缶是华夏最古老的冷藏设备,其设计精巧,利用在特定部位加入冰块的方式,达到冷却食物的效果。
最早的“冰鉴”为青铜制,后逐渐被木质替代,成为古代贵族的避暑佳品。
空调房
尽管,古人没有空调这一现代科技,但他们却以非凡的智慧,发明了空调房来避暑。早在秦朝初期,一种被称为“窟室”的地下室就已出现,它专为富人打造,成为他们夏日里,恣意玩乐的场所。
这些窟室,往往选址于凉爽之地,工匠们在其中放置冰块,以达到降温的效果。然而普通民众因经济能力受限,不能如显贵家族那般精心选址构建此房,只能作出妥协,栖身于自己经济实惠的窑洞中。
到了汉朝,空调房更为奢华。据《汉书》载,汉朝宫殿清凉,殿内夏日能结霜,制冷效果极佳。此殿除用皇家冰块外,还配备贵族专用制冷设备——天然石床。虽现今大理石常见,但在可是极为珍贵的。
扇子
空调房多为富贵之家所建,平民多以小扇纳凉。扇子源于何时起,已无从考证,但在原始社会,古人已用大树叶扇风。
商朝开始有了关于扇子的明确文献记录,名叫为翟扇,材质分为竹子和绢帛,后者美观且轻便。古代文人,常在扇面作诗画以显学识,而达官贵人则有仆从为他们摇扇送风。
到了汉代,人们创造出了名为“叶轮拨风”的工具。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从知晓其真实形态。但从《西京杂记》记录得知:长安的工匠丁缓制造了七轮扇,每个轮的直径都达到了一丈,而且各轮之间相互连接。只需一人操作,风扇上的七个叶片便能吹来满屋的凉风。
自雨亭
到了唐代,自雨亭在皇宫及达官贵人的府邸中已十分普遍。这种自雨亭采用提升水源的方式,将水引至亭顶模拟降雨,利用水流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其运作机理与当今的中央空调颇为相似。
然而,平民百姓因财力所限,无法建造自雨亭。尤其在北方缺水地区,窑洞便成为了替代自雨亭的避暑之所。
瓷枕
古人夏季睡觉常枕瓷枕。瓷枕乃是枕面覆盖一层釉质,触感冰爽。
饮食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皇亲国戚便懂得了在冬季凿取冰块,存储于冰窖中,为来年夏季解暑降温做准备。然而,由于储存冰块极为不易,因此在唐代以前,能够享受到冷饮的人相当有限。
有了充足的窖藏冰块,古人在夏日自然形成了用冰、食冰以避暑降温的习俗。周朝时期,冰制品已然成为,上层社会夏季的珍品。每当三伏天来临,朝廷都会举行盛大的赐冰仪式,将冰块赏赐给王公贵族,以彰显皇家的恩泽。
皇室贵胄使用“冰鉴”来冷藏果品,而平民百姓则智慧地,把西瓜和李子,放在冷水中浸透后食用,可谓是一种很惬意的解暑方式。
唐代冷饮由果品或草药熬制,能解渴并清热解毒。在唐代,贵族宴会上流行名为“酥山”的高级冰淇淋,以乳制品制做而成。唐代朝诗人王泠然,描绘了酥山的制作方式,即把淋蜜糖于碎冰上,冷凝成小山形状,因而得名“酥山”。
古代冷饮业,在宋代达到鼎盛,市井中涌现众多,名为“饮子”的饮品铺。农历六月时节,北宋东京的街巷两旁,各式冷饮摊点琳琅满目,冰甘草汤、冷元子等美食应有尽有。
元朝时期,古人设计出一款与现代冰淇淋相似的冰品,它是经由混合冰、牛奶、果汁调制而成,名为“冰酪”。这款甜品,深受王室贵族的喜爱,作为消暑佳品,在宫廷中广为流传。
明清时,食冰品已普及到民众。盛夏常有小贩沿街售冰品,有的还加了水果,便于行人消暑解渴。
四、静心采莲,登高赏景古时,诸多文雅之士,皆向往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他们常通过采莲、泛舟、垂钓、弹琴以及登高赏景等活动,来寻觅心声。
这些亦是古人习以为常的,户外消夏娱乐之法。古人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借此陶冶性情,以静谧之心应对酷暑。“心静自然凉”的哲理便源于此。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诗中表示: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为了消夏解暑,古人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匠心独具的创造力,巧妙地应对了酷热。他们精心设计了多种方法,每一种都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巧思,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