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手吧董璇!43岁演“宋庆龄”

正向影视啊 2025-02-17 11:14:47

董璇演宋庆龄?说实话,看到这消息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认真的吗?这就好比让郭德纲去演Romeo,总感觉哪儿不对劲。这几年,主旋律电影越来越火,但与此同时,选角问题也成了大家吐槽的重灾区。从《开国将帅授衔1955》里的董璇到之前的刘涛版宋庆龄、于和伟版林彪,类似的争议就没停过。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时代变了,我们的审美变了,还是有些剧组对“尊重历史”四个字有什么误解?

先说说董璇版的宋庆龄。抛开演技不谈,单就外形而言,董璇的“网红脸”和宋庆龄温婉端庄的形象实在相差甚远。宋庆龄是谁?她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她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和革命家的坚毅。而董璇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都市丽人,少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当然,演员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是值得鼓励的,但前提是得“量力而行”。有些角色,不是光靠演技就能撑起来的,气质、阅历、甚至人生经历,都会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

其实,董璇的问题并非个例。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跨界出演主旋律电影,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李晨演毛岸英,年龄感是最大的硬伤。毛岸英牺牲时年仅28岁,而李晨彼时已经40多岁,再怎么化妆,也掩盖不了岁月的痕迹。更别说李晨的演技一直备受质疑,要他去诠释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观众实在难以信服。还有张嘉益在《破晓东方》里饰演陈毅,虽然他努力增肥、剃发际线,在外形上尽量靠近角色,但举手投足间还是透着浓浓的“张嘉益”味儿。有些网友调侃说,感觉他不是在演陈毅,而是在演“张嘉益扮演的陈毅”。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演员。有些演员在主旋律电影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长津湖》里的吴京、易烊千玺,他们的表演就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这说明,并非所有“流量明星”都不适合演主旋律电影,关键在于演员自身是否具备与角色相匹配的气质和演技,以及是否对角色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说到敬畏之心,就不得不提“特型演员”。老一代的特型演员,比如古月、王铁成,他们为了演好伟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不仅在外形上力求相似,更在生活中不断揣摩伟人的言行举止,力求达到“形神兼备”。正是因为这份敬畏之心,他们塑造的伟人形象才如此深入人心。而如今,一些演员似乎更在意的是片酬和曝光度,对角色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流量明星”呢?说白了,还是市场使然。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部电影的票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知名度。而特型演员,虽然演技精湛,但缺乏市场号召力。为了保证票房收益,制片方自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带流量的明星。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毕竟电影也是一种商品,需要考虑市场因素。但问题在于,如果一味追求流量而忽略了艺术性,最终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主旋律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价值引导。如果我们为了迎合市场而随意篡改历史,歪曲人物形象,那最终损害的将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部好的主旋律电影,不仅要有精彩的故事,更要有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演员的演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尊重。只有用心去塑造角色,才能打动观众,才能让主旋律电影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票房表现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像《长津湖》系列这样的佳作,票房屡创新高,而一些制作粗糙、选角不当的影片,则票房惨淡。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档,《长津湖》总票房突破57.75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而同期上映的一些主旋律电影,票房却不足亿元。这组数据足以说明,观众并非不买主旋律电影的账,而是对影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到董璇饰演宋庆龄这件事上,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也许董璇的演技并没有那么差,也许她也在努力地靠近角色,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她自身的原因,但也反映了当前主旋律电影选角机制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演员身上,更应该反思整个行业的风气。

未来,主旋律电影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长津湖》这样的佳作出现,也希望看到更多有实力、有敬畏之心的演员涌现。只有这样,主旋律电影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文化、弘扬正能量的使命。

最后,想对所有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者说一句:请对历史多一份尊重,对观众多一份真诚。不要把主旋律电影当成捞金的工具,更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艺术原则。只有用心去创作,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才能让主旋律电影真正焕发出光彩。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