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跨国企业不断重构全球研发生产网络,重组各个国家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合作图谱。
这其中,中间品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与耦合,逐步登上全球产业竞合舞台的中心位置。
大量的中间品贸易,一方面助推跨国企业的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其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全球业界草木皆兵乃至心惊肉跳。
疫情期间,西方国家惊呼过于依赖中国口罩、呼吸机等产品,以及芯片断货对汽车产业生产的冲击,都体现了中间品兼具重要性与脆弱性的微妙特性。
中国入世二十余年来,中间品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对于供应链安全、产业链升级具有愈发重要的意义,对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合作以及大国竞争博弈同样起到关键桥梁作用。
强劲的中间品贸易: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霸主的关键节点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再制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经进一步的生产加工后得以形成最终的消费品。
统计显示,中间品出口占全球货物总出口比重在2013年上升至58.8%的高峰,虽然该比重随后略有下降,但近几年仍占全球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
随着全球贸易的性质从简单的制成品链式交换结构转变为涉及中间品的更为复杂的网状贸易结构,中间品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国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标志物。
那些参与全球化程度高、进出口体量大的国家对于国际供应链与中间品的依赖度一般也相应更高。例如德国2019年进口的中间品价值为6060亿欧元,占德国货物进口总额的55%以上,占GDP的17.6%,自2000年以来其进口中间品的价值翻了一倍多。
|全球中间品、消费品、资本品历年占贸易总比重,可以看出中间品占比不断提升。来源: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
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外贸企业数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中间品在这一进程背后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当前,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的中间品出口国地位,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占比达到20%左右,国家海关数据则显示中间品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
近年来出口表现亮眼的外贸“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中,生产锂电池需要的电芯、生产光伏板需要的涂锡铜带等等,都是中间品贸易的热点产品。
|2000-2021年中国中间品进出口总额及贸易占比。来源: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
乍一看,近年来欧美对华去风险化政策给全球贸易结构带来了明显变化,尤其体现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以及东南亚、墨西哥、印度等国贸易额的增长上。
然而,表面数据并不能反映去风险化背景下全球贸易的真实情况。
惠誉公司最新分析指出,从中期来看,供应链多元化不足以削弱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支持这一评估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持续增长,2022年达到约30%。
制造业增加值是一个关键指标,通过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的成本来衡量一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净贡献,提供了对各国制造业实力更为直观的洞察。
中国在中间品生产中的主导地位甚至比在最终制成品方面的主导地位更为突出,巩固了自身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保证了自身国际贸易的超高水准,同时反映出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以及深刻融入全球价值链。
|来源:海关总署、叁言咨询。
惠誉指出,中国与全球中间品贸易的需求居高不下,对近年来部分生产转移给中国带来的冲击起到缓和作用,抵消了制成品出口下降带来的潜在损失。
中间品主要供应国的身份为中国提供了至关重要但又不显山露水的优势,使得中国得以在动荡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比其他许多国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此外,不少新兴国家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三四十年前的中国相似,在发展制造业的需求推动下,他们对进口制成品兴趣下降,改之施行鼓励中国中间品出口及产业投资的政策,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格局中的龙头地位。
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争锋:效率、成本VS“安全”、“自主”
中国制造崛起的背后,与千千万万个中国制造中间品的兴起息息相关。
以德国为例,超过100万个工作岗位依赖于与中国的贸易,德国进口的85%的笔记本电脑、75%的自行车框架、87%的婴儿车,以及大量风力涡轮机中的原材料、医药中的半成品、稀土产品、太阳能电池等等都依赖中国制造的中间品。
这一情况对于其他欧洲企业同样适用。欧央行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近半数企业从中国购买了必不可少的中间品,且80%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这些中间品突然不再可用,短期内更换其供应商将非常困难。
|实际上,对比新日韩三国乃至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中国中间品贸易比重仍有上升空间。来源: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
受到欧美当前断链脱钩噪音影响,确有一些欧洲公司开始实施战略供应链多元化以及去风险化措施,例如欧央行报告指出,大约40%的受访者试图从欧盟以外的其他国家获得相同的投入,20%的受访者正在采取主要从欧盟国家替代采购此类产品的战略。
不过,这些措施在现实中对欧洲企业带来的风险不小。奥地利经济研究所研究指出,若欧盟与全球供应链脱钩,德国实际收入将大幅下降,短期降幅约为20%,长期约为6%。若仅与特定贸易伙伴脱钩,损失相对较小,如与美国脱钩短期实际收入下降约3%,与中国、英国脱钩约下降2%。
鉴于中国在德国的全球价值链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中国脱钩预计会对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消极影响。
研究显示,在中间品贸易方面,中国与德国的众多产业高度相互依存,脱钩可能导致德国相关部门的供应链中断,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
此外,与中国脱钩还会对德国多个部门的经济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实际增加值下降、利润减少、市场竞争力削弱等,并将进而影响德国整体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
不同部门受到的影响程度则因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及与中国的具体关联方式而异,尤其是德国的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新能源等行业,由于对中国的中间品及市场依赖较高,脱钩后将面临生产受阻、销量下降等问题,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
当前在海外注册的4万家德国公司中,约有6%位于中国,12%位于美国,然而在德国汽车行业,75.8%的汽车行业受访企业表示依赖中国的中间品,海外投资的30%位于中国,而在美国仅为16%。
|数据显示,2010-2023年,对华进口占比在70%以上,构成极度依赖关系的产品由220种上升至289种。来源: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
德国风能巨头Enercon公司首席执行官泽施基指出,该公司发电机所需的永磁土全部进口自中国,“这能帮助我们制造出体积更小、功率更大、效率更高的发电机”。
泽施基还表示,目前全球市场上对永磁土几乎没有其他替代供应方案,如欧洲从探明矿藏到开采、提炼,再到实际制成成品永磁土,需要至少10~15年。
汉堡港首席执行官蒂茨拉赫则如此回答这个问题,“由于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产出的20%,因此它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国家,孤立中国也意味着德国和欧洲繁荣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