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庙里所供奉的这188位帝王,时间跨度从三皇五帝到明朝灭亡,串起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从明太祖朱元璋建历代帝王庙开始,历经嘉靖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调整,直到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才以“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为原则,最终确定了这188位帝王。
上篇文章讲了历代帝王庙的入祀标准、演变历程,这篇文章我们就聊下各王朝入选以及没入选的这些帝王们,顺便还可以熟悉下中国古代历史的大致架构和朝代更替。
我们分为6个时期来聊: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
第一个时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可以分为两部分: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周时期。
三皇五帝时期属于神话传说时代,三皇五帝是古人所构建的古史系统。从近现代的考证结果来看,三皇五帝其中有些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可能也只是原始社会里的部落、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等,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把他们构建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历代帝王庙里的三皇指的是:伏羲、炎帝、黄帝
五帝指的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皇五帝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帝不属于三皇,而是五帝之首,司马迁的《史记》有一篇《五帝本纪》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但是很显然,明清两朝的皇帝们认可的是上面那种说法。
三皇五帝之所以能入选,是因为三皇五帝是所有帝王的始祖,尊祖敬宗在中国古代这种宗法社会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得有他们。
三皇五帝之后,就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学界一直都有争议,这里我也不准备探讨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明清时期的君臣们对于夏朝的态度,有的是真诚相信夏朝是存在的,有的可能即使不相信,但是出于政治需要,也认为夏朝必须得存在。
对于后者而言,在他们看来,夏朝到底有没有真实存在过并不重要,因为这不是一个历史问题、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而言,夏朝必须得存在,否则无法构建完整的中华统绪,无法证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一脉相承,也就无法借此增强自己的正统地位、政治合法性。因此,无论出于哪种态度,历代帝王庙里都要选入夏朝的君主。
夏朝一共有17位王,入选的有14位。哪三位没入选呢?太康、相、桀。
他们三位没入选是因为不符合康熙皇帝所制定的新的入祀标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因为无道而被杀或亡国的帝王,都应该进入历代帝王庙,享受祭祀。
太康即位后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结果被东夷部族有穷氏首领羿钻了空子,把他赶走了,史称“太康失国”,太康被迫流亡外地,最后死了。
羿把太康赶走后,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后来仲康死后,他的儿子相即位,此时羿觉得自己统治已稳,决定取代夏朝,就把相也赶走了,相流亡外地,最后被后来取代羿的寒浞所杀。
桀是夏朝最后一位王,妥妥儿的亡国之君,而且还是个暴君。他和商朝的最后一位王纣,长时间被当成是暴君的典型,往往是桀纣并称,他都成了骂人的话了。在古代,你要敢说皇帝是桀纣,估计很有可能会有一个诛灭九族的大礼包送上。
夏朝灭亡后,商朝取而代之。商朝一共有31位王,入选了26位。哪5位没入选呢?太丁、外丙、仲壬、武乙、帝辛(纣)。
太丁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的儿子,是储君,但是还没即位,就去世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的观点不把他作为商朝的王。如果不算太丁的话,外丙、仲壬,就分别是商朝的第二、第三位王了,史书中关于这两个人的记载很少。就目前的资料而言,他们符合入祀标准,不应该被排除在外,但是不知道为啥,最终没选入。
武乙是商朝的倒数第四位王,史书说他暴虐无道,最后被雷击中而死。
帝辛,也就是纣王,他没入选的理由,就不用多解释了吧。众所周知,他是亡国之君嘛,一直以来,他都被认为是坏事做绝的暴君,但是不少学者考证,认为纣王未必有史书中说的那么不堪,他的暴君形象,是在后世的叙述中层累地造成的。
我发现现在只要一说纣王,总是会莫名其妙地出来不少人,说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皇,和天并列,到了周朝就开始称天子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只是天的儿子,低天一等。这个东西呢,你当个神话故事去看就行了,不要当成是真实的历史,因为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不支持这种说法。
武王伐纣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包括西周和东周,一共37个王,入选了 32个,没入选的有5位:周厉王、周幽王、周哀王、周思王、周赧王。
其中西周的周厉王,在位期间,垄断山林川泽,为人暴虐骄纵,禁止百姓议论自己的过失,有人劝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他不以为然,最后引发了“国人暴动”,被迫流亡外地,最后也死在了外地。而周幽王是西周的亡国之君,他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当然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所以这两个人都没入选。
而到了东周时期,周哀王即位后三个月就被弟弟杀了;他弟弟即位,这就是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五个月,就又被他的弟弟给杀了;周赧王是东周的亡国之君,所以这三个没入选。
第二个时期:秦汉时期东周混乱几百年,最终秦朝完成了统一,秦始皇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历代帝王庙里却没有秦朝的皇帝。最早明太祖朱元璋建历代帝王庙时,选择入祀帝王的标准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帝王且有功德于民,当时他就没把秦始皇选进去,说秦朝“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斥而不与”。
也就是说秦朝虽然是大一统王朝,但是在功德上有瑕疵,所以不能入选。具体有啥瑕疵,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在当时主流的观念里,秦朝一向有“暴秦”之称,结果二世而亡。和现在不少人的观点不同,对秦始皇乃至对秦朝的评价,在古代一直都不高,而且还经常被当做是反面教材,说他暴虐无道、专任刑罚、穷兵黩武、滥用民力,致使百姓困苦、天下不安。
不仅朱元璋这么认为,此后嘉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多次调整历代帝王庙的入祀帝王和入祀标准,尤其是康熙,他都把入祀标准降低到“只要不是因为无道而被杀或亡国的帝王,都应该进入”这么低的标准了,直接导致历代帝王庙里的帝王新增了143位,但是还是没选入秦始皇。这也说明这不是朱元璋的个人观点,而是主流观点如此。
秦二世没被选入,就很简单了,因为他是亡国之君。
秦朝二世而亡本来是一个历史常识,不知道为啥,这几年出现了一些声音,信誓旦旦地非得说秦朝是三世而亡,理由是还有子婴。这个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得很清楚,赵高命人迫使秦二世自杀后,就说了,秦朝本来就是诸侯国,是始皇帝统一天下后,才称帝的,现在六国都纷纷复立了,就不能再称帝了,要改称王。于是立公子婴为秦王。
所以,子婴不是皇帝,是秦王,不是秦三世。从制度上讲,秦朝这时候其实就已经灭亡了, 又变回了秦国。后来子婴杀了赵高后,是否恢复了帝号呢?应该是没有的,因为《史记》里写的是“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然后就向刘邦投降了。因此,说秦朝二世而亡完全没毛病。
秦朝灭亡后,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正式称帝,建立了汉朝。如果按照《汉书》《后汉书》给皇帝写的纪来算的话,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一共有23位皇帝,像西汉时期吕后所立的前少帝、后少帝、被霍光废了的海昏侯刘贺,还有东汉时期被董卓废了的汉少帝等等,就都不能被算入汉朝的正统皇帝了。
这其中进入历代帝王庙的有18位,没进入的有5位,分别是:汉平帝、汉质帝、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
汉平帝是西汉的亡国之君,他去世后,王莽所立的孺子婴,只是皇太子,没有正式当上皇帝,没过几年,王莽代汉自立,建立了新朝。
东汉的汉质帝因不满外戚梁冀专权,称其为“跋扈将军”,而被梁冀毒死;至于汉桓帝、汉灵帝,我们大家伙儿很早就知道他俩了,“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在康熙、雍正的时候,历代帝王庙大扩招,本来是选入他们两个了。但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认为,东汉的灭亡并不是汉献帝造成的,而是桓帝和灵帝造成的,所以就又把他俩给踢出去了。
汉灵帝
虽然乾隆这么说,但是汉献帝作为东汉的亡国之君还是没被选入。为什么呢?康熙和乾隆对亡国之君会具体分析,不会一概而论。不过,通过他们对崇祯帝和金哀宗的认可,似乎是觉得,有些王朝的灭亡,虽然并不都是亡国之君造成的,但是亡国之君自身是否努力过也很重要。
像崇祯帝和金哀宗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力图实现中兴,只是最终失败了而已,人力怎么能和历史大势抗衡呢?因此可以选入。可是汉献帝显然是没有这样努力过,当然他身为傀儡,也没法儿努力。不过,不管这些,终归是没奋斗过,因此不选入。
第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就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这里面只有一位皇帝入选历代帝王庙了,就是蜀汉的汉昭烈帝刘备。这是因为康熙、雍正、乾隆在确定历代帝王庙的入祀名单时,都认可蜀汉才是正统。像乾隆就和大臣说:“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寿《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
这反映了从曹魏正统论到蜀汉正统论的一个变化。东汉灭亡后,谁是天下正统?长时间以来,主流舆论一直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大概从南宋开始,以蜀汉为正统的论调逐渐成为了主流,到了明清时期,基本上就是共识了。
虽然认可蜀汉是正统,但是后主刘禅是亡国之君,所以他没被选入。
三国时期的乱局,最终由晋朝完成了统一。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一共有15位皇帝,入选的有7位,全都是东晋的。
西晋的4位皇帝一个都没入选。最早明太祖朱元璋建历代帝王庙时,选择入祀帝王的标准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帝王且有功德于民,当时他就没把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选进去,理由和不选秦朝一样,说晋朝“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斥而不与”。
说晋朝在功德上有瑕疵,所以不能入选。具体有啥瑕疵,朱元璋没说。不过,西晋完成统一后没多久就陷入了内乱,致使五胡乱华,开启了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也没出现什么优秀的皇帝,我猜这可能是重要原因。
后来康熙、雍正的时候,历代帝王庙大扩招,只要不是因为无道而被杀或亡国的帝王都行,但是还是没有选入晋朝的任何一位皇帝。直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认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要体现“中华统绪,不绝如线”这一原则,于是增加了东晋的7位皇帝。
东晋哪4位没入选呢?晋海西公、晋孝武帝、晋安帝、晋恭帝。晋海西公被权臣桓温废掉了,降为了海西县公;晋孝武帝虽然也有些作为,但是沉湎酒色,喜欢享乐,最后因为喝醉后和宠妃张贵人开玩笑,结果被人家当真了,当天晚上就趁晋孝武帝熟睡之时,让心腹宫女用被子把他给捂死了。
晋安帝被权臣刘裕所杀;晋恭帝是东晋最后一位皇帝,他把皇位禅让给了刘裕,东晋灭亡。因此,这四个人不符合入祀标准,没被选入。
当时与东晋对立的,占据北方的十六国,因为一向不被视为是正统,所以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入选。哪怕是其中比较有作为的、曾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君主苻坚,也没入选。
东晋灭亡后,刘裕建立了南朝中的宋朝,南北朝时期开始。
其中南朝有四个政权:宋、齐、梁、陈。宋入选了3位,分别是: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齐入选了1位:齐武帝,梁朝没有皇帝入选,陈朝入选了2位,分别是:陈文帝、陈宣帝。
北朝有五个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其中入选的只有北魏的8个皇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其他四个政权所有的皇帝都没入选,哪怕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这是一代英主,要不是英年早逝,日后统一天下的就不会是隋文帝了。
北周武帝宇文邕
康熙、雍正的时候,南北朝各政权因为是偏安之国,所以他们的皇帝一个都没被选入历代帝王庙,到了乾隆时期,乾隆认为,南北朝虽然是偏安之国,但是本质上辽朝、金朝也是偏安之国,它们的皇帝都入选了,南北朝的皇帝却没入选,这容易遭人非议。而且南朝虽然开国之君得国不正,但是后世子孙却有还不错的守成之主,应该酌情选入一些。
所以南朝四个政权各自的开国之君都没有被选入,就连被誉为“南朝第一帝”的宋武帝刘裕都被排除在外了。排除了开国之君,又排除了因无道被杀、亡国的君主和不咋样的君主,剩下的名单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些了。
而北朝只有北魏的皇帝入选了,是因为乾隆特意提到了北魏有些皇帝还不错,需要选入一些,手底下的大臣就照办了。其他四个政权的皇帝都没选入,恐怕还是和乾隆的正统观念有关,他认为南朝才是正统。
第四个时期:隋唐五代时期隋朝终结了两晋南北朝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但是隋朝没有一个皇帝被选入历代帝王庙。和秦朝、晋朝的开国皇帝一样,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也没有入选,最早明太祖朱元璋建历代帝王庙的时候,本来把隋文帝选进去了,可是后来又把他踢出去了,说隋朝“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斥而不与”。
就是说隋朝在功德方面也有问题,虽然是大一统王朝,也不能入选。具体有啥问题,史料上也没说。不过,隋文帝篡夺了外孙的江山,还清洗了北周皇室,随后的隋炀帝更是一直都被当成是暴君的典型,隋朝也是个短命王朝。可能正是这些情况,让朱元璋觉得它在功德上不如其他大一统王朝。
显然,后来的明清皇帝也认可了这一说法,所以一直没把隋文帝选进去。其后的隋炀帝因无道而被杀,此后各地割据势力所各自拥立的隋朝皇帝,即使都被认为是正统的,那也都是亡国之君,不符合康熙皇帝所制定的入祀标准,所以也都没被选入。
隋朝灭亡后,唐朝取而代之。不算武则天的话,唐朝共有20位皇帝,入选的有16位,没入选的4位分别是:唐中宗、唐敬宗、唐昭宗、唐哀帝。
唐中宗虽然恢复了李唐神器,但是庸碌无为,宠信奸臣,又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被皇后和女儿给毒死了;唐敬宗沉迷享乐,不理朝政,最后被宦官所杀;唐昭宗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杀;唐哀帝是亡国之君,因此,都没有入选。
唐宪宗也是被宦官所杀,因此,一开始也没入选,但是乾隆认为唐宪宗削平藩镇,居功至伟,在位时期号称“元和中兴”,最后被宦官所杀并不是因为他无道,所以又把他选了进去。
不过,要是这么分析的话,我觉得挺可惜的就是唐昭宗,唐昭宗在位期间,其实也很努力地想挽救唐朝,做了不少事情,最后被杀也不是因为无道,可是还是没有入选。
唐朝灭亡后,就进入了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几位皇帝,入选的只有两位: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周世宗柴荣。
后唐明宗李嗣源算是五代难得的英明之主,有些人知道他是因为动漫《画江湖之不良人》,不过和动漫塑造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的李嗣源为人做事,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
后周世宗柴荣,这是乾隆皇帝钦点的要被选入历代帝王庙的,柴荣是当之无愧的“五代第一英主”,这么说吧,如果不是因为死得早,只活了38岁,那后面肯定就没赵匡胤的宋朝啥事儿了。我读中国古代历史,一直都为几位皇帝感到惋惜,其中一位就是他。
第五个时期:宋辽金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包括北宋和南宋,一共有18位皇帝,其中入选历代帝王庙的有14位,没有入选的4位是:宋徽宗、宋钦宗、宋恭帝、宋末帝。
宋徽宗和宋钦宗是北宋的亡国之君,他俩的事迹,我就不用多介绍了,靖康之耻,这是他俩永远抹不去的污点。我看了不少这段时期的资料,始终觉得北宋的灭亡纯粹就是这俩人作死作的,这和很多其他王朝到了末期,换谁上台都救不了它最后灭亡不一样。
宋徽宗
虽然说北宋当时内部有不少问题,金朝的兵力也很强大。但是正常情况下,二者交战最坏的结果,可能也就是北宋战败,然后割一些土地、增加岁贡而已,绝不会导致北宋灭亡。可是谁知道偏偏就赶上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么两个人,要是当时换其他稍微好一些的皇帝,都不说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了,就算是中波溜的,北宋都不至于会在那时候灭亡。
宋恭帝是南宋的倒数第三位皇帝,元军兵临临安后,他投降了,算是亡国之君;但是南宋其他各地还存在反元力量,他们拥立宗室子孙为帝,继续抗争,宋末帝就是他们拥立的最后一位皇帝,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着年仅7岁的宋末帝跳海,南宋就此灭亡。
与北宋并立的辽朝一共9位皇帝,有6位入选,没有入选的3位是:辽世宗、辽穆宗、辽天祚帝。辽世宗准备援助北汉,出兵攻打后周,驻扎在祥古山,手下人发动了叛乱,把他杀了;之后辽穆宗即位,辽穆宗昏聩暴虐,喜欢喝酒,一喝醉就会责打甚至杀掉身边服侍他的人,有一次,几个伺候他的人实在忍受不了了,就把他给杀了;辽天祚帝是亡国之君。因此,这三个人都没有入选。
与南宋并立的金朝也是9位皇帝,也有6位入选,没有入选的3位是:金熙宗、金海陵王、金卫绍王。金熙宗晚年骄奢淫逸、沉湎酒色、嗜杀成性,最后被宗室子弟完颜亮所杀;之后完颜亮即位,这就是海陵王,在南征南宋的时候,被手下将领所杀,而此前趁他南征、后方空虚之际而自立的金世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改为海陵王,所以他没有庙号。
金卫绍王在位期间,蒙古军逼近中都,卫绍王派人责备右副元帅胡沙虎每天只知打猎,却不抵抗蒙古军。结果胡沙虎就叛乱了,把卫绍王赶出皇宫,最后还把他给杀了。因此,这三个皇帝都没有入选。
根据历代帝王庙的入祀标准,金哀宗作为金朝的亡国之君是不应该被选入的,一开始确实也没他。但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认为金朝的灭亡不是源于金哀宗,金哀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可是金朝早已积重难返,此时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了,所以就把他增加进去了。
当然有人会认为,完颜承麟才是金朝的末代皇帝,金哀宗在城破之前把皇位传给了完颜承麟,完颜承麟在举行登基大典时,蒙古人攻进来了,完颜承麟去抵抗,结果被杀,在位不足半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但是史学家一般不把他作为金朝的正统皇帝。
第六个时期:元明清时期元朝有15位皇帝,入选历代帝王庙的有11位,没有入选的4位是:元英宗、元天顺帝、元明宗、元顺帝。
这里说下,其实元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元世祖忽必烈,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太宗窝阔台、元定宗贵由、元宪宗蒙哥,这几位生前都没有称帝,他们的称号是汗,是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后才给他们追封的。
我觉得清朝应该是考虑到元世祖忽必烈一统天下的功绩,是多亏了这几位给他打下的基础,而且他们生前确实也是最高统治者,只是称号不是皇帝而已,因此和其他一些朝代的追封不一样,再加上当时满蒙联盟是国策,为了拉拢蒙古人。于是,清朝也承认了。
元世祖忽必烈进入历代帝王庙的过程反反复复,一开始明太祖朱元璋把他选进去了,后来被嘉靖皇帝给踢出去了,到了清朝顺治的时候,多尔衮又给选进去了。
元世祖忽必烈
元英宗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得罪了不少蒙古贵族,在他从上都返回大都的途中,被一些贵族所杀,史称“南坡之变”,因此元英宗没入选;之后,泰定帝即位,泰定帝驾崩后,太子在上都即位,这就是天顺帝。与此同时,大都的一些大臣发动了政变,拥立元武宗的次子为帝,这就是元文宗,元文宗派兵攻入上都,杀死了天顺帝,因此,天顺帝没入选。
之后元文宗宣布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哥哥,他哥哥在和林即位,这就是元明宗,元明宗立元文宗为皇太子;此后,二人在中都见面,不到五天,元明宗就驾崩了(都说是被元文宗给害死的),元文宗再次即位,所以元明宗也没入选。
元明宗
而元顺帝是亡国之君,自然也不能入选历代帝王庙了。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一般认为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后,元朝灭亡。不过,这只是明朝单方面宣布的灭亡。元朝其实仍然存在,它只是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退守蒙古本部了而已,史称“北元”,还存在了很长时间。像元顺帝的称号也是朱元璋给他上的,人家有自己的庙号“元惠宗”。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入选历代帝王庙的有13位,没有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虽然崇祯才是亡国之君,但是康熙皇帝认为明朝灭亡,并不是由于崇祯的过失导致的,而是因为万历、泰昌、天启这三个皇帝,即使崇祯后来励精图治,也挽救不了,因此崇祯可以享受祭祀,但是万历、泰昌、天启不行,于是就没让这三个人进入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的这个牌位上写着“明愍帝神位”,这就是崇祯皇帝的神位,这是后来清朝给他上的谥号。
当时朝鲜王朝的使臣出使清朝,参观历代帝王庙时,发现没有万历皇帝后愤愤不平,挺不满意的。因为当初日本侵略朝鲜,万历派兵援助,赶走了日本人,对朝鲜有再造之恩,因此万历在朝鲜王朝有着崇高的地位。
清朝的皇帝都没有入选历代帝王庙,因为清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中华民国,这标志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帝制就此终结,民国也就没必要把清朝皇帝挪入历代帝王庙里了。
对于入选历代帝王庙的帝王,大家也不用非得高看一眼,不用太较真。如同我在上篇文章里说的,康熙制定、乾隆完善的这个新的入祀标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 “中华统绪,不绝如线”只是个底线标准。
被选入的帝王只能排除最差的,但是不能说明在里面祭祀的都是做得特别好的帝王。因此,乾隆才提出历代帝王庙的祭祀要义是“法戒论”,就是说对于入祀帝王不要盲目推崇,要效法其功德,引戒其教训,学习他们好的一面,警惕他们坏的一面,法戒并重。
而且这个入祀名单还掺杂着当时主张的正统论与皇帝的主观判断,像有些比较不错的帝王,只是因为所在王朝不被认为是正统王朝,就没被选入。
还有,根据标准,因无道被杀的不选入,但是有些帝王并不是因为无道才被杀的,结果也没选入。像唐宪宗,还是因为乾隆对此提出意见了,才把他给选进去了。
我觉得可能是大臣在根据皇帝制定的入祀标准拟定名单时,发现:帝王被杀是非常客观的标准,一眼就能看出来,基本上不会有争议;但是是不是因无道而被杀,不同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所以,干脆一刀切,只要被杀的全都不选。除非皇帝看后提出意见了,我们再修改,否则就按照这个名单来,妥妥儿的一群打工人。
其实历代帝王庙里所供奉的不仅仅是这188位帝王,还有79位文臣武将以及关二爷,后面我会再给大家详细讲讲这些文臣武将。
参考资料: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相关展览
许伟《历代帝王庙的来龙去脉》《明清皇帝与历代帝王庙》
邓涛《明清帝王民族观和历史观的异同——从历代帝王庙帝王祭祀角度出发》
陆益军《清朝历代帝王廟史观透析》
黄爱平《清代的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
孙卫国《明清时期历代帝王庙的演变与朝鲜使臣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