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说林黛玉,静时如姣花照水;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心较比干多一窍”,这是对林黛玉的赞誉,说林妹妹是个极其聪慧之人。
因为,传说中的比干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被公认为聪慧之人。黛林妹妹竟然比比干还多一窍,所以说她是绝顶聪明之人。

确实,在红楼梦书中,林妹妹处处展现出她的冰雪聪明。她有着过人的聪慧,看问题往往非常通透,比别人更深一层。
红楼梦原著第三十一回。晴雯和宝玉拌嘴时,袭人火上浇油,晴雯气急之下把袭人宝玉那点子事都抖落了出来。贾宝玉大怒,要把晴雯给撵出去。袭人看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于是跪下求情。黛玉进来,以争粽子吃的风趣幽默缓解了紧张的气氛。然后打趣袭人为“好嫂子”,表明她知道了袭人和宝玉他俩的那点事,让袭人不好意思。同时也安抚了晴雯,迅速转移了话题。

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后,黛玉看着众人一波波地去怡红院,只不见凤姐来,于是心里盘算:如何她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她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日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黛玉心里清楚的明白凤姐对自己的好,跟老太太的态度密不可分。
红楼梦原著第六十二回,黛玉听说了探春管家时做出的各种兴利除弊之举。众人都反对探春,在背后议论她。可黛玉却满口称赞,对宝玉说:“如今贾府进的少,出的多。如果不节俭必致后手不接。”

原著第六十三回,宝玉邀请众姐妹去怡红院开夜宴。其他人都很兴奋激动。唯独黛玉说了句:“你们日日说人夜聚饮博,今儿我们自己也如此,今后怎么说人。”当时由探春,李纨宝钗三人代理管家。可如今他们三个都违反规定,晚上来怡红院夜饮。黛玉觉得管家人应该以身作则,故而委婉提醒。但是后来李纨说无妨,也就作罢。果然,后来婆子们赌博夜聚事件群发,贾母为此严厉斥责了探春。
红楼梦原著六十九回。文中描述到,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尤二姐担心。黛玉慧眼独具,提前预判到凤姐不安好心。

在红楼梦原著第七十三回。贾迎春奶妈偷了金凤钗,迎春任由别人作为,她却不闻不问,只知道看《太上感应篇》。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她想点醒迎春不要再忍了。可惜却是鸡同鸭讲。

你看,林妹妹多么的聪明清秀,以致于无数的读者非常喜欢她,都是她的忠实粉丝。
那么,问题来了。
我为什么说,希望她“笨”点呢?
我们再来看原著。

红楼梦原著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听见宝玉在他人面前,毫不避讳地维护自己后,有一段描述: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如果换成别人,听见宝玉维护在自己,恐怕只会又惊又喜。然而林黛玉却总比旁人想得更远一步,竟然最后总结出“我薄命”的结论来。若是黛玉“笨”点,不要去推演那么多,怎会从原本好好的惊喜,突然变成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来了。如果她不总是那么郁郁寡欢了,或许对她的病有更多好处。

红楼梦原著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对薛宝钗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闻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何况于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林妹妹洋洋洒洒说了那么一堆话,虽然是在讲底下丫头婆子们嫌她,才不好熬燕窝粥,然而这篇话的真正内核含义并不止于此。
她对宝钗的这番话,从根儿上来讲,并不在说下人无情,而是在表达自身对疾病和命运的无奈接受。
遇到同一件事,林黛玉总会比其他大部分人想得更加深远,也总能把最终的思考,落在“我薄命”这上。

因为她异常聪明,所以凡事看得也更加通透。然而,越是把事情看得透彻,她也越能够看到自己最终的命运结局。看得越透彻,就越难免感到悲凉,从而形成生活状态抑郁,这个死循环,身体更加的每况愈下。
正如贾宝玉所说,灰黛玉之灵窍,她才能使她和其他人没两样。或许,灰其灵窍,使其“笨”点,才是林黛玉挣脱她人生悲剧的关键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