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旅游的发展历程
1.1 古代旅游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1.1.1 商业驱动的早期旅行
腓尼基商人以航海贸易闻名于世,他们的商船穿梭于地中海各地,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开启了早期的旅行探索。他们的足迹遍布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城市和港口,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商品,也传播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在中国古代,商人的活动也对旅游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需要长途跋涉去各地进行贸易,他们的行程往往跨越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商人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也会领略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些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从而推动了早期旅游的发展。
1.1.2 政治旅行的兴起
大禹治水的游历是中国古代政治旅行的早期代表之一。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天下的山川河流,勘察地形,了解水情。他的游历不仅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文化遗产。周穆王的巡游则展现了古代帝王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统治欲望。周穆王乘坐八骏马车,巡游天下,与西王母相会于昆仑山,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这些政治旅行不仅展示了古代帝王的权威和荣耀,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1.2 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特点
1.2.1 春秋战国的学者周游与政治旅行
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周游列国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现象。孔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长见识,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孔子的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足迹遍布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孔子的周游列国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旅游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2.2 秦汉时期的帝王巡游与使者远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巡游是秦汉时期旅游的重要特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宣扬国威,先后五次巡视全国。他的巡游路线覆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西北、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秦始皇的巡游不仅展示了他的权威和荣耀,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汉武帝在位期间,也进行了多次巡游。他的巡游目的除了巩固统治和宣扬国威外,还包括祭祀天地、求仙访道等。汉武帝的巡游规模宏大,行程遥远,对当时的旅游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是秦汉时期使者远行的代表事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使团出使西域,旨在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的西行之旅充满了艰难险阻,他被匈奴扣留了十年之久,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最终,他成功地到达了大月氏,并了解了西域的地理、风俗和政治情况。张骞的出使西域不仅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为后世的旅游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
1.2.3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旅游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旅游开始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这一时期的名士们对山水充满了热爱,他们常常结伴出游,欣赏自然风光,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谢灵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鼻祖,他酷爱山水,常常丢下工作去游山玩水。他的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谢灵运还发明了 “谢公屐”,这种木屐方便登山,受到了后世旅游爱好者的喜爱。
陶弘景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他辞官归隐后,沉浸在茅山的山林生活中。他外出游玩时,常常在涧谷中坐卧,不深度融入其中誓不罢休。梁武帝多次邀请他出山,但他都拒绝了。他的诗歌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表达了他对山水的怡然自在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 一词也诞生了。诗人沈约在《悲哉行》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表达了诗人赏春日美景的愉悦心情。
1.2.4 隋唐时期的旅游繁荣
隋唐时期,文人漫游、宗教旅行及国际旅行都非常活跃,旅游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文人漫游是隋唐时期旅游的一大特色。李白就是当之无愧的个中翘楚,他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畅游山水长达二十多年,到过江苏、湖南、湖北、浙江、陕西、安徽、江西、四川等许多地方。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热爱,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等。李白不仅自己热爱旅游,还向朋友推荐旅游胜地,如他听说朋友要去稽山旅游时,特意写诗做起了旅游 “推介”。
宗教旅行在隋唐时期也非常盛行。玄奘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他的西行之旅不仅是一次宗教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和旅游之旅。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他的东渡之旅不仅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为后世的旅游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国际旅行在隋唐时期也非常活跃。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如日本友人阿倍仲麻吕,他来到唐朝游历,并且当了官,和李白结为莫逆之交。西域也有不少胡僧来到唐朝,在唐朝弘扬佛法。
1.2.5 宋元明清时期的旅游演变
宋代市民旅游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和经济实力去旅游。在宋朝时,百姓已出门旅游了,虽然不能走太远,但也能在附近的公园、山水之间游玩。史载,盛唐时西安郊外的曲江,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每年三月三、重阳之节,便游人如织。
元代旅游状况也有其特点。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便利,促进了旅游的发展。同时,元代的文人墨客也喜欢游山玩水,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明清时期,考察旅行盛行。徐霞客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徐霞客一生几乎都在旅途中,他不惧艰险,去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的《徐霞客游记》对中国的地理、地质、水文、植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古代旅游的形式分类
2.1 帝王巡游的辉煌与影响
古代帝王巡游是中国古代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从秦始皇开始,历经汉武帝、隋炀帝、唐高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帝王,他们的巡游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宣扬国威,先后五次巡视全国。他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了两条 “驰道”,在南部和西南部修了 “新道” 和 “五尺道”,在北部修了 “直道”,并且下令 “车同轨”,还开凿了灵渠等,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开发了内陆和沿海的许多旅游资源。
隋炀帝即位后,巡游无度,其三巡江都时,所乘的龙舟,俨如水上宫殿,后弱还有数千艘船,且 “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浩浩荡荡的船队长达 200 余里,骑兵在陆上还要夹岸护送,旌旗如林,遮蔽四野,人马逶迤,场面很是壮观。虽然隋炀帝的巡游被后人诟病为奢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康熙和乾隆二帝借助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康乾盛世的东风,曾数幸东北,巡西北,下江南。他们的巡游不仅留下了许多墨宝,还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帝王巡游对于封建制度的巩固、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在帝王巡游流行之前,古代 “父母在,不远游” 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在帝王频繁出游的影响下,古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的思想,使各地旅游之风更加兴盛起来,加强了各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同时,帝王巡游也为所到之处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旅游文化遗产。
2.2 官员宦游的意义与价值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的这句诗道出了古代官员宦游的无奈与感慨。官员宦游是指士人以外出求官或外出做官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游历活动。
官员宦游对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官员的官职变动完全由统治者决定,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者会对官员进行升任、贬谪、公务以及调动,所以官员往往在仕途生涯中会经历很多地方。如杜甫,最初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几年后又成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最后到四川,定居于成都,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每一次官职调动、官位贬谪都意味着要进行宦游。在宦游的过程中,官员可以了解各地的民情、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学习到不同地区的治理经验,进一步推动各地的发展。
官员宦游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古代官员大多受儒家思想影响,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抱负。他们在宦游的过程中,与各地的文人雅士交往,交流学术思想,传播文化。同时,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形成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3 文人漫游的文化贡献
古代文人漫游是中国古代旅游的一大特色。李白、杜甫等文人的漫游,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也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白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畅游山水长达二十多年,到过江苏、湖南、湖北、浙江、陕西、安徽、江西、四川等许多地方。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热爱,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等。李白的漫游,使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意境开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通过游历东鲁,登临泰山体验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胸怀,激发自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壮志。杜甫的漫游,使他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被誉为 “诗史”。
文人漫游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在漫游的过程中,结交朋友,交流学术思想,传播文化。同时,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形成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4 商贾商游的经济推动
古代商人的商务旅行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古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需要长途跋涉去各地进行贸易。他们的行程往往跨越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商品,也传播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例如,在唐朝时期,胡商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大地,给中原民众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当时,唐朝繁荣的社会文化深深吸引着少数民族商人,而这群特殊的群体,也给文化创作者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商人的商务旅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们在各地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同时,他们也会投资当地的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唐朝时期,一些胡商在中原地区投资商业和手工业,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
商人的商务旅行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他们在各地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文化和风俗带到其他地区,同时也会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和风俗。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融合,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2.5 宗教云游的文化传播
宗教云游是古代宗教人士传播宗教文化的重要方式。以玄奘、鉴真等大师为例,他们的云游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玄奘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他的西行之旅不仅是一次宗教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和旅游之旅。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法期间,与当地的学者交流学术思想,传播中国文化。回国后,他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他的东渡之旅不仅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为后世的旅游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法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带到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云游不仅传播了宗教文化,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宗教人士在云游的过程中,会与各地的人民交流,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理念。同时,他们也会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丰富自己的宗教文化内涵。
三、古代旅游的著名人物
3.1 孔子:周游列国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其儒家的政治理想。当时鲁国政权变动,鲁定公沉迷歌舞,不问政事,孔子与执政阶层矛盾激化,被鲁国踢出局。于是,孔子希望在其他国家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政治思想主张。
孔子从鲁国出发,先后到了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历经十四年。虽然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在多数国家受到冷遇,但他的行为对后世旅游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周游列国展现了一种对不同文化的探索精神,他在旅途中不断学习、思考,为后人树立了通过旅行增长见识、传播思想的榜样。这种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探索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成为后世旅游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2 司马迁:为著《史记》的游历者
司马迁的游历对其创作《史记》具有重大意义。他的游历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司马迁从 20 岁开始全国漫游,路线从长安出发,过陕南,到南阳,过湖北,至湖南等,游遍大半个中国。他的游历使《史记》中把各地的民风民俗写得具体而生动,这源于他深入一线,接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百姓,了解一手历史资料、广采民风。同时,视野更开阔,角度更加宏大、多元,为《史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此外,现场感无比重要,灵感往往就在现场。他对屈原、孔子的描写,都因曾去到他们生活、经历和遭受磨难的地方,产生情感和精神上的连通与共鸣,进而写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人物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3.3 法显与玄奘:宗教与文化的传播使者
法显,东晋时期僧人。隆安三年(399 年)初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沙漠,到达和田,南过从陵山,经印渡河流域到达天竺;又穿越尼泊尔南部到天竺东部,在莫干提首府巴达富伊学习梵语和佛教法律 3 年。后乘船回家,历经 15 年。法显的《佛国记》记录了中亚和南亚的历史、地理和宗教,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玄奘,为求取佛经,独自前往天竺,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纳兰托寺。在印度 19 年,游历 5 万英里和 110 多个国家。他的弟子们编撰的《唐代西域志》和《慈恩寺三藏大师传》成为印度历史和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玄奘西行极大地拓展了古代中国与欧亚非大陆各大文明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
3.4 邱处机:西行传道的全真道创始人
金星鼎三年(1219 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听闻邱处机法力惊人,派使者联系。75 岁的邱处机带领弟子远行千里,于 1222 年夏在大雪山(现在的阿富汗)见到成吉思汗,提出 “尊天爱民” 和 “清心寡欲”,被成吉思汗尊为仙人。根据他的口述,弟子李志昌编撰的《长春仙西游记》流传千古,描述了长春西部沿途山川中的风俗和人们,是研究 13 世纪大漠北部、西域人文风情和全真派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5 周达观与汪大渊:地理探索的先驱
周达观,元代地理学家。元真元年(1295 年),奉命随使团访问真腊(今天的柬埔寨)。从温州港出发,历经南洋国家,在海上航行三个月后抵达吴哥。周达观在吴哥呆了大约一年后回国,著有《真腊风俗志》,成为研究柬埔寨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汪大渊,元代民间航海家。1333 年,20 岁的汪大渊第一次从泉州乘商船出海,途经我国海南岛、印度、苏门答腊、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穿越地中海到达摩洛哥,后返回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再到莫桑比克,然后穿越苏门答腊和爪哇,印度洋最后到达斯里兰卡,花了五年时间从澳大利亚返回泉州。回国后,他写了《岛民简史》,记载了他访问过的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研究元代中西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6 徐霞客:伟大的地理学家与旅行家
徐霞客是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必考察其地形、地质、水源,以及人文、动植物等状况。经过 30 多年的实践和努力,写出了科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字数最多的游记,内容广泛而丰富,涵盖自然和人文两大类;描写详尽而细致,对各种事物的记录极为详细;记录真实而可信,是科学文艺作品;结构完整而精细,由正文、小字夹注、专条附记、有篇名的专文组成。徐霞客的游历成就和《徐霞客游记》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