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复杂的,因人的心念时常会发生一些改变,而善恶的标准也并非永恒,因此,再恶的人也会有善的一面,再善的人也难免有恶的时刻。回归到我们每个人自身,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我们或许难以辨识的特别清楚,那么去阅读那些传世名著就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红与黑》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从它的主人公于连身上,我们可以洞悉到一些人性的光明与幽暗,再反观我们生活本身,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成书于1830年,经罗新璋翻译后,由后浪出版了插图珍藏版,文笔流畅,装帧精美,很值得一读。
从这本书出版至今一百多年来,有过无数种解读,据说还曾一度被列为禁书。文学家们从中看到的是高明的写作技巧,历史学家关注的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社会背景,而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就见仁见智了,但无疑,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人性的复杂。
书中的故事描述也算跌宕起伏,简单来看,描述的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却不甘平庸的青年通过自己的奋斗跻身上流社会,最终却又走向覆灭的故事。但这其中涉及到的细微的心理描写,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又绝非三言两语就可以概述,非要去细读原著方可体验到作者高超的笔力。
故事虽然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但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只看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在几个关键时刻的选择,或许你就能发现,像于连这样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和现实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自负与自卑、利他与利己、勇敢与怯懦,这些看似完全相反的特征往往会同时并存在一个人的身上。
于连走的路是一条艰难而又较为普遍的越阶之路,他靠着自己的才华和英俊的样貌获得上层人士的青睐,再一步步向上跃迁。这个过程中他无疑利用了上层女性对他的好感和爱情,他那些地位的取得离不开这些女人们的帮助,而他的毁灭也恰恰是因为这些女人。如果于连彻底堕落,与他最初看不起的上流男士们同流合污,他的命运或许就要好的多,但恰恰是因为他内心中未泯灭的天良,才使他最终走向了抗争,走向了毁灭。
正如后浪版《红与黑》最后的评论那样:
初读,是一本吸引人的爱情小说;细读,读出这是一本大有意味的心理小说;得其深者,始悟出这是一本高超的政治小说。
小说主人公于连最终要抗争的是那个时代,这也是这本书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的原因。而于连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既有幽暗的一面又有光明的一面,但最终显现的仍是光明。这或许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现实意义。